企业年金看好保险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95245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年金看好保险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企业年金看好保险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企业年金看好保险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企业年金看好保险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企业年金看好保险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年金看好保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年金看好保险(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年金,看好保险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 叶莹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我们理解的企业年金,是2000年国发42号文件明确的“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管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的部分,它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逐步转变的重要形式之一。后者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资本市场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年金的资金运用极其相关的保障水平;其二,企业年金的规模大小极其参与资本市场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在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关系中,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扮演着举足轻

2、重的角色。一方面,寿险公司一向是企业年金市场的经营主体,企业年金的运作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规范管理,实现保值、增值;保险公司需要通过为年金提供服务来拓展自己的服务范围,占领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寿险公司与资本市场的接触更趋向“亲密”。可以说,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离不开保险公司(寿险公司)的参与。一、保险业缘何盯准企业年金1999年,中国不可避免地迈入老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使得未富先老的社会迅速到来,发展中的新兴的中国市场经济将难以背负沉重负担。在未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老年人口的比例在中国将远远超过联合国定义“老年社会”的7%的底线达到23%左右。到2050年,将有3.3亿的中

3、国老人,其中8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亿以上。然而,基本养老保险却入不敷出。全国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也只有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不到1/10,可以说,运行不规范和财税支持政策不到位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目前统筹帐户体现现收现付功能,采用代际转移,追求的是相对的公平。要其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人在工作,去养活领取养老金的人,这将会给年轻的工作者带来无法接受的高额的养老金负担。而个人帐户体现的是个人的终身积累,追求的是效率。统帐结合模式在没有设立防护墙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部分积累模式,老龄化加剧致使个人帐户已经部分空帐运转;而建国后计划经济留下的巨额基本养老保险的隐形债务一时难以充实。另外,全球经验

4、表明,迅速增长的企业年金为主构成的多支柱模式能分散养老金体制风险,稳定社会,确保经济安全。这里既有美国的401K,也有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super annuation)。中国的经验在此再次与国际经验吻合,即企业年金最早发端于企业(或行业)自保,其后出于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和对资金保证回报的需要由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从而所有金融机构开始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各功能的划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养老金持有人服务。这块业务却有很大的扩展空间。企业年金市场启动后,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将达到每年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因此,积极拓展企业年金市场既是保险业的责任,也是保险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的保险业多年来一直参与补

5、充养老保险市场的开拓,近年来在企业年金市场上表现也很积极。从行业比较来看,保险业是所有行业中最为活跃的,而主要原因,除了多年来已经积累的一定经验外,还有就是寿险业务和养老金业务的同质性:都是长期业务,负债都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都需要精算技术的支持。因此,毫不奇怪,西方习惯称这二者为“契约性储蓄业务”,把寿险公司和养老金公司称为“契约性储蓄机构”。随着企业年金领域新问题的出现,“中国企业年金应该选择何种模式”的问题开始显现。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出于企业年金资金安全的考虑,倾向于选用信托模式。但是企业年金的实质是养老金个人帐户积累部分的保值增值功能,在企业年金资金安全和资金效率的平衡间,比如对于

6、广大的中小企业,如果保险契约的方式对确保它们安全的同时还能带来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就应当允许这种形式存在。二、企业年金为何选择保险在大力发展企业年金的过程中,商业保险(寿险)成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体系的经营主体,在弥补社会基本养老的不足、提高企业员工养老保障水平、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功不可没。在今后发展的由“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个人帐户管理人”、“投资人”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组成的企业年金经营框架中,保险(寿险)公司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专业力量。来自麦肯锡的专家介绍,经营企业年金的金融机构需要不可或缺的业务链:销售与分销网络、投资管理能力、行政管理能力。这位专家指出:

7、银行、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由于具有多种业务能力,正成为保险公司在这个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企业年金从众多的金融机构中能够挑中保险,是由于其在经营企业年金计划方面的独特优势:(一)产品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产品形态的多样化上。DB(Defined Benefit)计划强烈依赖于精算技术,目前只有保险公司能提供该类计划形态;保险中投资连结产品是支持标准DC(Defined Contributing)计划的国际典型产品;分红类年金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目前中国客户投资理念缺乏、风险承受能力弱的实际情况。早在我国政府提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及“企业年金”概念之前,保险(寿险)公司经营的各类团体养老保险产品,

8、就一直发挥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二支柱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寿险公司经营团体分红、万能及投连产品积累的实战经验,为未来经营合格的企业年金计划奠定了基础,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先发优势。(二)精算推动优势精算是保险产品设计、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关键技术,其本身不仅是一种科学测算保险业务未来风险的技术,还提供了着眼长期、权衡收益、关注审慎的理念。经过多年的经营实践,寿险公司已经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金方面的专业精算人才(35名中国准精算师与43名中国精算师),积累了丰富的精算经验。在养老金产品开发、费用/利润核算、企业年金计划设计、养老金精算咨询、业务价值评估和偿付能力监管等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技术,能够

9、切实为企业量身订做保险方案及企业年金计划安排。例如,如果企业在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之前,已有大量的退休员工,寿险公司的精算人员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精算安排,帮助企业解决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问题,保证职工队伍中“老人、中人、新人”之间利益分配的公平。精算人员还可以帮助企业考虑选择何种缴费方式、总共需缴多少才可以达到满意的目标替代率等等具体问题。(三)销售优势保险公司具备遍布全国的分销网络、成熟的销售管理体制、完善的销售培训系统和专业化的、经验丰富的销售队伍,适应了企业年金市场需要的强大的覆盖能力,足以把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合适的产品送到投保企业手中。以上的产品、精算、销售优势使得保险公司在承担我国企业年金的未

10、来“受托人”角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四)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优势企业年金是广大职工的养命钱,企业年金的长期负债特点要求在确保资金安全性、稳健性的基础上具备增值性,因而其投资策略与其他资产有很大不同,精算技术中的资产负债匹配,以及保险公司在长期资金的资产管理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和投资经验,保证了保险公司在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目前我国各寿险公司均具有独立的资金运用部门或资产管理公司,且在经营投资类团体年金产品时积累了相关投资经验,具备了企业年金“投资人”的基本条件。(五)捆绑和分离服务优势捆绑(bundled)服务方便客户投保或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容易取得管理上的规模优势,节省大量沟

11、通协调费用,信息交流容易在内部解决,对于中小客户而言,捆绑服务的企业管理成本低,更方便政府部门监管,比较适应中国目前相对不完善的法规环境;对于分离(unbundled)服务,保险公司则能提供单纯的企业年金行政帐户管理工作,单纯的企业年金投资产品设计和投资管理服务,企业年金负债评估以及其他精算咨询服务等。(六)帐户管理优势近年来,寿险公司结合以个人帐户为特点的团体年金产品,斥巨资开发了先进的帐户管理信息技术业务处理系统、网络保全和查询系统、CALL CENTER系统等,可以灵活、方便、快捷地进行企业年金计划各帐户的缴费、增额减额、增人减人、帐户查询、帐户转移、提供多种转换年金领取方式等多种服务,

12、并在对客户长年的服务中,积累了宝贵的总分帐户管理经验,为寿险公司作为合格的企业年金“帐户管理人”奠定了基础。(七)审慎监管优势保险业正在实施的各项监管制度,包括偿付能力监管、精算师考试认可制度、精算报告制度、指定精算师制度、新型产品的精算规定、新型产品的信息披露规定、新型产品的销售管理规定等,对确保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保护客户利益有很大意义。(八)综合保障优势最后,寿险公司可提供以团体养老保险、团体健康保险、团体保险、团体意外险等一揽子雇员福利计划,减少企业投保成本,根据企业特点及需求为企业提供综合保障,也是寿险公司的一个独特优势。三、保险为什么关注资本市场其实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庞大的保

13、险资金只能无奈地面对有限的狭窄出口。实际上,保险公司的赢利始终主要依靠承保。而近年来,中国保险业的承保利润已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作为金融业的“三驾马车”之一,保险业在30%以上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犹存。一方面,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下,其总资产在整个中国金融业总资产中只是区区不到3%;另一方面,伴随高增长的是保险公司的粗放经营模式长期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追求保费而忽视利润、追求单纯模仿而忽视创新。就像一个跑得飞快的运动员,没有注意到鞋带正慢慢在松动,保险业的生命线偿付能力正在受到极大的威胁。关注资本市场,是保险公司的一项必然选择。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没有达到理性健康的标准和成熟完善的

14、水平,即能够大规模地投资于年金资产,并能够获得基金年金系统的要求回报,因此也成为年金改革途中一个障碍。在这样的障碍面前,保险业对待资本市场,不应只是“一相情愿”,而应该做到“两情相悦”。四、保险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融合保险与资本市场的融合不是简单的资金互动关系,而是一个金融体系结构性整合和发展的深化过程,既包括资本市场为适应保险机构入市在交易机制、产品结构、交易介质、风险监控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又包括保险机构自身的管理构架、监控制度、经营战略、产品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和创新。通过深化保险和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改革,促使两者良性互动。这种对接具体表现在:(一)寿险公司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日趋显著现代金融最基本的

15、功能是对储蓄资源进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目前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和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两种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实现的。随着中国未来企业年金制度的明朗化,企业的薪酬福利结构会调整对员工未来养老金安排的投入,员工也会增加企业年金个人缴费部分的投入,这些都有助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寿险公司在以上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也即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二)寿险公司成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如果说银行坐持资本市场中“揽资大户”头把交椅的话,那么拥有庞大资金量的保险公司排行老二似乎毋庸置疑。从1981年至2002年,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30%

16、,寿险业更是异军突起。截止2003年10月末,保险行业资产总额为8319.23亿元,同比增长37.93%。预计到2005年,保险资产总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而放眼全球,有40%的投资资产由保险公司管理。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例如,占据基金市场30%的份额),不仅完全具备担当企业年金投资人的资金实力,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作为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将有如下促进和带动作用:为资本市场提供更丰富的资金来源;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推动金融深化;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促进衍生工具发展;有助于加强金融立法和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稳定证券市场,促进市场交易的现代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公司治理等等。可以说,没有保险参与的资本市场是残缺的资本市场。(三)资产管理业务日趋专业化从资金运作主体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财务报表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