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城县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947002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4.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城县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城县高中政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新人教版必修3(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 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 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培根培根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2.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1.考点精讲 2.易错剖析 3.命题探究 4.视野拓展 课时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考点精讲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 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2、文化传播的途径 主要途径: (1)商业活动 (2)人口迁徙 (3)教育 丝 绸 之 路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

2、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 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点精讲 四大发明 养蚕丝织技术 丝绸 茶叶 瓷器 骏马 葡萄 佛教 音乐 熬糖法 医药 乐器 金银器制作技 术 天文学 数学 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 重要桥梁,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 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横贯亚洲、连 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上商贸通道。 商业活动 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原因)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 往来频繁,商业活动 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 播的功能? 想一想想一想 (美国)政

3、 府要大力推 动美国电影 走向世界, 因为好莱坞 的电影走到 哪里,就把 美国的价值 观念和商业 利益带到哪 里。 美国前总统美国前总统 里根里根 当今世界的商业活动进行文化 传播是其重要的功能。文化与经 济相互交融,在当今频繁的经济 贸易中,文化传播的内容也更广 泛。 民工潮 “民工潮” “打工仔” “打工妹” 人口迁徙 民工潮 “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 渠道。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 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 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 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 生优育等,推

4、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探究与共享探究与共享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大规 模人口迁徙。 1.永嘉之乱后 2.安史之乱后 3.靖康之乱后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 重要途径(原因) .“永嘉丧乱”时期 西晋建立后,武帝司马炎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分取赋税,一些同 姓王甚至统领中央军队。继武帝位的晋惠帝是个白痴,皇后与皇太后展开争 权斗争,并引起了长达16年(公元291-306)的八位诸侯王(汝南王亮、楚 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乂、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争夺皇位 的混战,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是为“八王之乱”。这给了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5、以可乘之机,到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纵 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晋室南渡,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中 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 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达到90多 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 批流亡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发生在

6、西晋永嘉年间的人口迁徙,是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 削和压迫,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 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 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安史之乱”时期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隋唐 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天宝十四年(755年 ),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同伙史思明发动叛乱,黄 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驰骋中原,并趁唐 朝边备空虚而大量内迁;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

7、方 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家园被毁,只好背井 离乡,到远离政治中心、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 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根据我国 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国第二次 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 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 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发生在唐代的这次人口大迁移,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 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使我 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靖康之乱”时期 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变及宋

8、室南渡导致了中国第三次人口南迁高 潮。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社会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 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钦宗靖康二年( 1127),在金军的强势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 就是“靖康之变”。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 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 迫,被迫举族迁移,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 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 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 员、士民涌向南方荆湖、两浙等地,归于南宋。“中原士民,扶 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

9、1127-1130)之后,江 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到这时,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 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 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 全确立。 【湖广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区区一个分字,就意味着“白骨露於 野,千里无鸡鸣”。康熙二年(1663),顺天府尹张德地被擢升为四川巡 抚,此时的四川,重庆城中不过数百家,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 十几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户。人口稀少,结果之一是四川境内老虎横行 ,顺治年间,南充县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228人。面对如 此残局,张

10、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 招民承垦。”康熙七年(1668),又再提移民之事。 向四川的移民在政府鼓励下开始了,奖励也颇为诱人:移民入川,五年内 不用纳土地税。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 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 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 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湖北、湖 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大批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给四 川带来客家话。此外还有来自福建和江西、广西的移民。他们以乡邻、亲 戚为纽带,结成数百人队伍,向未知之地

11、跋涉。 与此同时,湖广人还继续向北,进入与四川毗邻的陕西南部。等到乾隆后 期,那些曾经被荒草覆盖的地区,一县人口已经增加到上千户甚至万户, 山岩和深谷中,都有了居民。所谓“康乾盛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移民 造就的盛世。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 在为参加培训的美国官员们讲课 教 育 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404.21万人。其中126.43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和 研究,277.78万人已完成学业,221.86万人在完成 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79.87% 。 百 年 海 归 政治家:孙中山、蒋介石 、周恩来、邓小平 文学家:鲁迅、郭沫若、胡

12、适、蔡元培 科学家:詹天佑、侯祥麟 、李四光 、邓稼先 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 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 、优良的学习条件,教育部决定设立海外孔子学院 ,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 城举行挂牌仪式。随后,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 国的孔子学院也挂牌成立。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更直接方式 除此以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徽商、 晋商、印度古希腊商人等 我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三峡移民、民工潮等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 育 各种形式的学习、互派留学生、 孔子学院等 直接方式 文化传播方式和途

13、径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 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 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2、文化传播的途径 主要途径: (1)商业活动 (2)人口迁徙 (3)教育 丝 绸 之 路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 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考点精讲 二、文化传播的媒介:传媒 1、传媒及其发展 (1)传媒:即传播媒介。 传媒的发展阶段 口语 文字 印刷 电子 网络 大众传媒 (3)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 各种传媒

14、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发展阶段: 考点精讲 传媒发展的过程不是一种替代另一种的过程,而 是传媒种类不断丰富的过程 (1)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 (2)大众传媒的形式 (3)大众传媒的作用(优点) (4)大众传媒的地位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 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 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精讲 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 图文并茂、易保存、可重复使用、阅读方便 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全球性、

15、互动性、主动性 内容丰富,富有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 、哲理性 是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 手机短信 电子读物 电视 互联网 口语(最直观) 报纸、杂志、书 传播媒介 特 点 几种传媒特点比较: 考点精讲 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盛世,也 是中华文化扩大对外传播范围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余年,政治 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汉 武帝对外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 他北击匈奴,南灭赵氏,西取三 十六属国。疆域扩展到北至阴山 以北,西至玉门关,东至沿海, 南到越南北部,版图比汉初增加 了一倍。汉武帝派张骞率几百人 两次出使西域,到达了大宛、大 月氏、康居(锡尔河下游及其以 北地区)等国。 唐

16、代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对周边国家 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受唐代文化影 响最深的是朝鲜(当时称为新罗)和日本。朝 鲜参照唐制改革政权机构;仿照汉字创造新罗 文字“更读”;仿照唐朝设立国学,实行科举制 度;都成平壤也是仿长安建造;朝鲜人开始穿 唐式服装。 日本先后派往中国的遣唐使 有十三次,每次规模都很宏大, 最多时达五、六百人。唐朝也主 动派人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高 僧鉴真就曾六次东渡日本。先进 的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刻影 响。日本仿照唐律制订了 大宝律鉴;仿唐朝的均田制和 租庸调制,实行班固收授法和租 庸调制;还根据中国方块汉字创 造出日本文字,日文的词汇和文 法也深受汉语的影响;日本人的 许多生活习俗也深受唐文化的影 响,迄今还保留着汉唐遗风。 鉴真东渡 鉴真(687年-763年),唐代律宗僧人。俗姓 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 受来华学习佛法留学的日僧荣睿、普照礼请 ,东渡六次,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 良,始建日本律宗。在日本十年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