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_[自动保存的]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594646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_[自动保存的]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_[自动保存的]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_[自动保存的]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_[自动保存的]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_[自动保存的]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_[自动保存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_[自动保存的](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重吸收 分泌 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方式进行重 吸收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需消耗 能量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物质转运。 前者涉及质子泵、钠泵、钙泵、钠钾泵等; 后者包括Na+-葡萄糖同向转运、Na+-氨基酸同向转运、K+- Na+-2Cl-同向转运以及Na+-H+和Na+-K+逆向转运,逆向转运 也称交换; 另外还有入胞方式重吸收小分子蛋白质。 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方式进行重 吸收 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的跨膜物质转运,驱动力为电化学梯 度。包括扩散

2、、渗透、易化扩散、溶剂拖曳。 肾小管液中物质可通过跨细胞途径或细胞旁途径被重吸收。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1)Na+和Cl-的重吸收:Na+和Cl-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都 被重吸收,但各段参与的载体和通道的种类不同 2)水的重吸收:水以渗透的方式被重吸收 3)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HCO3-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4)K +的重吸收:K+在近端小管和髓袢重吸收,远端小管除 重吸收外还能分泌K+ 5)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在近端小管顶端膜和基底侧膜 经不同

3、的转运体被重吸收 6)Ca2+的重吸收:Ca2+通过不同的机制经跨细胞和细胞旁 途径重吸收 7)肾小管还能重吸收其他物质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1)Na+和Cl-的重吸收: 1. Na+和Cl-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重吸收65%的Na+和Cl-,其中2/3在近端小管前半段 经跨细胞途径(见图),1/3在近端小管后半段经细胞旁途 径被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有Na+-H+交换和Cl-HCO3-交换。其结果是 Na+和Cl-进入细胞,H+和HCO3-进入小管液,HCO3-再以 CO2的形式重回细胞内,Cl-经基底侧膜上的K+-Cl-同向转

4、运 体运至细胞间隙,再被吸收入血。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1)Na+和Cl-的重吸收: 2. Na+和Cl-在髓袢(20%)的重吸收: 降支细段钠泵活性低,对Na+的通透性也低,对水通透。故 在髓质高渗的驱动下,水被重吸收,小管液内NaCl浓度越 来越高 升支对水不通透,升支细段对Na+通透,Na+顺浓度差向髓 质扩散;升支粗段有Na+-K+-2Cl-同向转运体(速尿的作用 位点),主动重吸收NaCl。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1)Na+和Cl-的重吸收: 3. Na+和Cl-在远端小管(

5、7%)和集合管(3%)的重吸收: 远端小管起始段,Na+和Cl-经同向转运机制(氢氯噻嗪作用 点)进入细胞,细胞内的Cl-经Cl-通道扩散到细胞外 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主细胞(阿米洛林作用点)和闰细 胞。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2)水的重吸收: 65%在近端小管,20%在髓袢,14%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被 重吸收 动力是溶质被重吸收后形成的上皮细胞两侧的渗透压差,受 小管上皮对水的通透性和体内水盐平衡的影响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2)水的重吸收: 1.水在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近端小管上皮含

6、有大量的水孔蛋 白-1(AQP-1),不受VP的调控,对水的通透性高。水渗 透吸收时,又可以溶剂拖曳的方式携带一些溶质(Ca2+和K+ )一起被重吸收。 2.水在髓袢的重吸收:髓袢降支上皮也含有AQP-1。升支对 水不通透。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2)水的重吸收: 3.水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为可调节性重吸收,受 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AQP-2)的影响,对机体水盐平衡 起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尿量和尿渗透压。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3)HCO3-的重吸收: 85%在近端小管重吸收,近

7、端小管每分泌一个H+,可使1个 HCO3-和1个Na+被重吸收。 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活性,减少Na+-H+交换,HCO3-排 出增加。 髓袢对HCO3-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升支粗段,机制同近端小 管。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4)K+的重吸收: 65%-70%在近端小管重吸收(机制未完全清楚) 25%-30%在髓袢重吸收(Na+-K+-2Cl-同向转运后,K+返回 小管液造成正电位,该电位差使得Na+、K+、Ca2+等正离子 经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以上两段中钾的重吸收较固 定。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钾(闰细胞H+-K+交换),也能分

8、泌钾(主细胞,见后),受多种因素调节。 重吸收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率、重吸收部位和 机制是不同的 5)葡萄糖的重吸收: 吸收部位在近端小管前半段。 近端小管上皮顶端膜存在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SGLT) ,基底侧膜上有葡萄糖转运体2。 6)Ca2+的重吸收:略 7)肾小管还能重吸收其他物质:略 分泌 一、泌H+: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顶端膜通过Na+-H+交换、质 子泵、H+-K+交换三种方式分泌H+ 1)近端小管是泌H+的主要部位,以Na+-H+交换方式为主, 也有少量的H+通过质子泵分泌。 2)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可通过质子泵主动泌H+。 3)集合管细胞存在H+-K+交换

9、;也存在Na+-H+交换,且与 Na+-K+交换互相抑制。 分泌 一、泌H+: 4)影响泌H+的因素: 体内酸碱平衡的改变:酸中毒时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 增加,加速泌H+和泌NH4+ ,同时重吸收HCO3- 。 血钾浓度改变:近端小管、远端小管、集合管上皮顶端膜均 存在Na+-K+交换,且与Na+-H+交换有竞争性抑制。故酸中 毒与高钾、碱中毒与低钾常互为因果。低钾性碱中毒常有反 常性酸性尿;高钾性酸中毒常有反常性碱性尿。乙酰唑胺可 致低钾。 血容量改变:血容量减少可刺激Na+-H+交换而增加泌H+ , 机制不清。 分泌 二、泌氨: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代谢1分子谷氨酰胺可生成2分子 N

10、H4+和2个HCO3-。 在近端小管上皮,NH4+可代替H+,通过顶端膜Na+-H+转运 体进入小管液,同时保碱。 在髓袢升支粗段,NH4+可代替K+,由Na+-K+-2Cl-同向转运 体重吸收。 集合管上皮对NH4+通透性低,但对NH3高度通透,NH3可扩 散进入小管与H+结合形成NH4+后随尿排出。 分泌 三、泌K+: 远端小管后端和集合管主细胞泌K+ : 顶端膜的Na+通道(阿米洛林作用位点)重吸Na+收造成小 管液成负电位,构成泌K+的电位梯度; 基底侧膜上的钠钾泵提高细胞内的K+的浓度,构成泌K+的 浓度梯度; 同时主细胞顶端膜对K+有高度通透性。 分泌 三、泌K+: 影响泌K+的因素: 1.钾的摄入量 2.远端小管的流量,排钾利尿剂 3.小管液相对于主细胞内的负电位,阿米洛林作为保钾利尿 剂 4.小管液内Cl-浓度:Cl-浓度降低,可能刺激主细胞顶端膜 上K+-Cl-同向转运体而增加泌K+ 5.醛固酮的作用 知识回顾知识回顾 Knowledge Knowledge ReviewRevie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