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化学3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3779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环境化学3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水环境化学3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水环境化学3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水环境化学3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水环境化学3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环境化学3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环境化学3教材(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水中胶体颗粒物的聚集 水中胶粒约为1nm100nm,不能用沉降或过滤 方式去除这些颗粒物。 胶体颗粒的分类: 亲水胶粒:受溶剂化程度高,颗粒被水壳层包围,在 水体中很难凝聚沉降。多数是生物性物质。 疏水胶粒:由粘土、腐殖质、微生物等经分散而产生 ,表面带电,较易凝聚而沉降。 胶体系统是高度分散的不稳定体系,这种体系具有降 低表面能,趋于稳定的自发倾向,而降低表面能要靠 胶粒发生凝聚或吸附两个过程来完成。 1. 胶体凝聚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胶体颗粒凝聚的两种基本形式: 凝结:在外来因素(化学物质)作用下,降低 胶粒间的静电斥力,使胶粒靠拢合在一起。 絮凝:借助某中架桥物质,通过化学键联结胶 粒

2、,使凝结的胶粒进一步增大。 凝结和絮凝是去除废水中胶粒和细小颗粒物的 有效方法,这一过程称混凝,所加化学试剂叫 做混凝剂。 胶体凝聚的基本原理 典型胶体的相互作用以DLVO物理理论为定量基础。 DLVO理论要点:把范德华吸引力和扩散双电层排斥 力考虑为仅有的作用因素;而且假设颗粒是粒度均等、球体 形状的理想状态。 适用于没有化学专属吸附作用的电解质溶液中。用于电 解质浓度升高压缩扩散层而造成的颗粒物凝聚。 颗粒在溶液中进行热运动,其平均功能为3/2KT,两颗粒在相互接 近时产生几种作用力,即多分子范德华力、静电排斥力 和水化膜阻力。这几种力相互作用的综合位能随相隔 距离发生变化。 总的综合作用

3、 位能为: VT=VR+VA VA由范德华力 所产生位能 VR 由静电排斥 力所产生位能 由曲线可见: 不同溶液离子强度有不同的VR曲线, VR随颗粒间的距 离按指数率下降。 VA只随颗粒间的距离变化,与溶液离子强度无关。 不同溶液离子强度有不同的VT曲线。 溶液离子强度较小时,出现较大位能峰(Vmax), 排斥作用占较大优势,体系保持分散;当离子强度 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Vmax由于双电层被压缩而降低,颗 粒超过位能峰,吸引力占优势,促使颗粒接近,当其达 到综合位能曲线上近距离的极小值( Vmin )时, 则两颗粒结合在一起。 动电位的形成 双电层内层附着在固体 颗粒表面,外层位于液 相中;

4、内外两层的界面 在AB; AB为胶体粒子 在溶液中移动时的剪切 面,胶粒表面和AB面 形成 异体凝聚理论 适用于处理物理本性不同,粒径不等,电 荷符号不同,电位高低不等的分散体系。 主要论点: 如果两个电荷相异的胶体微粒接近时,吸引力 总占优势; 如果两颗粒电荷符号相同但电性强弱不等,则 位能曲线上的能峰高度总是决定于荷电较弱 而电位较低的一方。 天然水环境和水处理中的颗粒凝聚方式 压缩双电层凝聚 专属吸附凝聚 胶体相互凝聚 “边对面”絮凝; 第二极小值絮凝 聚合物粘结架桥絮凝 无机高分子的絮凝 絮团卷扫絮凝 颗粒层吸附絮凝 生物絮凝 2胶体颗粒絮凝动力学 胶体颗粒通过扩散层压缩、表面电位降低

5、、排 斥力减小,使综合位能曲线上的能峰降低到必 要的程度,或者,产生具有远距离吸引力以及 存在粘结架桥物质等条件,均是发生凝聚和絮 凝的前提,属于热力学因素。 要实现凝聚和絮凝,颗粒之间必须发生碰撞 ,同时存在动力学和动态学方面的条件。 絮凝速度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因素。 促成颗粒相互碰撞产生絮凝的三种不同机理 可见,此时絮凝速度与颗粒数目的平方成比例。 (1)异向絮凝:由布朗运动 推动下发生碰撞而絮凝。 在颗粒粒径均一的体系中 ,颗粒数目衰减的速度可 用二级速度公式来表示: 按Von Smoluchowski所给 出的kp表达式,可获 得絮凝速度公式: (2)同向絮凝:在水流速度梯度(G)的剪切

6、作 用下,颗粒产生不同的速度而发生碰撞和絮 凝。此时絮凝速度为: 当水中同时存在异向和同向絮凝过程时,絮 凝速度为二者之和。即 当颗粒直径d1m时,异向聚凝可忽略;当d 1m时,异向絮凝占有重要地位,若d1m 而G 10s-1,则两种速度相等。 (3)差速沉降絮凝:在重力作用下,沉降速度 不同的颗粒发生碰撞而絮凝,如果颗粒的密度 和形状相同,则不同粒径的颗粒沉降速度 不同。设溶液中粒径为d1和d2的颗粒数目分 别为N1、N2,则絮凝速度为: 在絮凝动力学中,颗粒的粒度起着很重要作用 。上述三种絮凝机理在溶液中以哪种为主也取 决于其粒径分布状况,对于粒径为d1和d2的颗 粒,则三种絮凝的速度常数

7、分别为: 三、溶解和沉淀 溶解度、溶度积原则 平衡关系、反应速率 平衡关系可预测污染物溶解或沉淀作用的方向 ,并可以计算平衡时溶解或沉淀的量。 实际中,用平衡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相 差甚远。主要由于自然环境中非均相沉淀溶解 过程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可转化为 : 强电解质简单关系 式: 溶度积 : 氧化物可看作氢氧化物脱水而成。这类化合 物的溶解与pH值有关,涉及到水解和羟基配 合物的平衡过程。 根据上式,可绘制溶液中金属离子饱和浓度对 数值与pH值的关系图,直线斜率等于n,即金 属离子价。 直线横轴截距是-lgMen+0或 Men+=1.0mol/L时的pH值: pH1

8、4 1/npKsp 由对数浓度图可看出 l 同价金属离子的各线均有相同的斜率, l 靠图右边斜线代表的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 大于靠左边的溶解度。 l 根据此图大致可查出各种金属离子在不同pH 溶液中所能存在的最大饱和浓度。 上图所表征的关系,并不能充分反映出氧化物或 氢氢化物的溶解度,应该考虑这些固体还能与羟 基金属离子配合物Me(OH)nz-n处于平衡。 如果考虑到羟基配合作用的情况,可以把金属氧 化物或氢氧化物的溶解度(MeT)表征如下: 以PbO为例,考虑固相与羟基金属离子配合物处 于平衡时的溶解度。在25固相与溶质化合态之 间所有可能的反应: 可见, PbO溶解有Pb2+、PbOH+、

9、 Pb(OH)20 和Pb(OH)3-等四种存在形态。 根据上式可得,Pb2+、PbOH+、 Pb(OH)20和Pb(0H)3- 作为pH值函数的特征线分别有斜率-2、-1、0和+1, 把所有化合态都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图中包围着阴影区 域的线。因此,Pb()在数值上可由下式得出: 表明固体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具有两性的特征。它们 和质子或羟基离子都发生反应,存在有一个pH值,在 此pH值下溶解度为最小值,在碱性或酸性更强 的pH值区域内,溶解度都变得更大。 2硫化物 金属硫化物是比氢氧化物溶度积更小的一类难 溶沉淀物重金属硫化物在中性条件下实际上 是不溶的,在盐酸中Fe、Mn和Cd的硫化物是 可

10、溶的,而Ni和Co的硫化物是难溶的。Cu、 Hg、Pb的硫化物只有在硝酸中才能溶解。 可见,只要水环境中存在S2,几乎所有重 金属均可从水体中除去。 当水中有硫化氢气体存在时,溶于水中气体 呈二元酸状态,其分级电离为: 两者相加可得: 在饱和水溶液中,H2S浓度总是保持在0.1mol/L, 因此饱和溶液中H2S= 0.1mol/L,则 KspH+2S2-K1,2 H2S =1.1610-220.1= 1.1610-23 Ksp1.1610-23是在任何pH值的H2S饱和溶液中 必须保持的一个常数。 由于H2S在纯水溶液中的二级电离甚微,故可只考 虑一级电离,即H+HS-,可求得此溶液中S2-

11、: 在任一pH值的水中,S2-1.1610-23/H+2 若溶液中存在二价金属离子Me2+,则有: Me2+S2-Ksp 因此在硫化氢和硫化物均达到饱和的溶液中, 可计算出溶液中金属离子的饱和浓度为: 3. 碳酸盐 在Me2+-H2O-CO2体系中,碳酸盐作为固相时需 要比氧化物、氢氧化物更稳定,而且与氢氧化 物不同,它并不是由OH-直接参与沉淀反应,同 时CO2还存在气相分压。因此,碳酸盐沉淀实际 上是二元酸在三相中的平衡分布问题。 主要区别两种情况: l 对大气封闭的体系(只考虑固相和溶液相,把 H2CO3*,当作不挥发酸类处理); l 除固相和液相外还包括气相(含CO2)的体系 (1)

12、封闭体系 由于2对任何pH都是已知的,可以得出随 cT和pH变化的Ca2+的饱和平衡值。 可作出任何金属离子lgMe2+对pH的曲线 图 右图是由溶 度积方程式 和碳酸平衡 叠加而构成 , Ca2+和 CO32-的乘 积必须是常 数 。 由图可知 pHpK2时, lg CO32- 和lg Ca2+线斜率均 为零,此时饱和浓度Ca2+ Ksp/ CO32- ; 当pK1pHpK2时, lg CO32-的斜率为+1 , 相应lg Ca2+的斜率为-1; 当pHpK1时, lg CO32-的斜率为+2 ,相应lg Ca2+的斜率为-2。 CaCO3(s)在纯水中的溶解 平衡时,考虑CaCO3 (s)

13、的溶度积,可得: 综合可得 考虑所有溶解出来的Ca2+在浓度上必然等 于溶解碳酸化合态的总和: 根据溶液的电中性条件,可知: 对于其他金属碳酸盐则可写为: 可用试算法求解。 (1) (2) (3) (2) 开放体系 综合气液平衡式和固 液平衡式,可以得到 向纯水中加入CaCO3(s), 并将此溶液暴露于含有CO2 的气相中,因大气CO2分压 固定,溶液中 CO2也相应 固定 由于要与气相中CO2处于平衡,此时Ca2+就不再等于 cT,但仍保持有同样的电中性条件: 4水溶液中不同固相的稳定性 溶液中可能有几种固-液平衡同时存在时,按热 力学观点,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状态时 只能以一种固液平衡

14、占主导地位。因此,可在 选定条件下,判断何种固体作为稳定相存在而 占优势。 以Fe()为例,讨论在一定条件下,何种固体占 优势。如在碳酸盐溶液中(cT10-3mol/L), 可能发生FeCO3及Fe(OH)2沉淀,可以根据相关 平衡式绘制两种沉淀的溶解区域图。 以上由(1)-(3) 式可以绘出入Fe(OH)2 的溶解区域 ,如图316右边部分;以上由(4)-(6) 式可以绘 出入FeCO3的溶解区域,如图316左边部分; 由图可看出,当pH10.5时, FeCO3优先发生 沉淀,控制着溶液中Fe()的浓度;当pH 10.5以后,则转化为Fe(OH)2优先沉淀,控制着 溶液中Fe()的浓度;而当pH10.5时,则二 种沉淀可同时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