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93154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 问题提出校本教研活动是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的有效形式。但是,学校教研活动由于受到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专家聘请、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参与面还是参与质量上都不够理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可教师的职业倦怠随之有所显现,也成为影响课改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让教师们更加快乐地行走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让他们的生命在课内课外都闪耀着生命的光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

2、每一种新技术都会使人类认识世界及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创设与支持研究学习的环境,拓展人类的认知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教研活动实现“促进自我反思、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目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论坛,教师利用它进行协作性的知识建构活动;可以提供一系列可以用来检索、筛选、加工和设计信息的工具;可以作为获取全球信息、与同伴和专家进行远程通信的工具等等。我们尝试着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进行整合,提高校本教研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激发教科研兴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了我校教师的行走方式。几年来,我校投入大

3、量经费建设硬件,一边配备一边培训,学校层面建成了校园网、学校网站,实现了校园内全部覆盖无线上网信号。教师层面,达到了教学五项技术装备:多媒体小平台、手提电脑、优盘、录音笔、校园FTP。基本做到投入一项用好一项。学校网站、校园FTP均已成为我校教师工作学习与校本教研管理监督常态化不可或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校本教研、教育教学及教师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二 实践探索建构主义教育理论阐明: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

4、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校本教研中,传统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学习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和交流工具。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并形成相关制度,使校本教研更加规范和常态化。1 电子备课,为博采众长架设了沟通桥梁备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备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在人手一机、校园网、多媒体终端教室已建成的情况下,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备课进行了一些探索。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全部进行电子备课。老师们在

5、独立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并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立体备课,板块教案”的宗旨,既为备课提供了方便,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比如一名语文教师在上古诗咏柳一课时,学完本诗后,直接在教室的多媒体平台上点击电子教案中拓展内容的网址,学生就可以看到某网站中关于春天的所有古诗,图片、文字和音乐并举,美不胜收,学生自然而然就开始了吟诵积累。这样,既节省了大量做课件的时间,又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查找和使用资料的方法。同时,电子备课为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避免了传统集体备课教师必须坐在一起进行讨论的时空限制,达到相对自由的互

6、动式备课的目的。我们的备课既分工又合作。比如四年级的两位语文老师采取了分单元备课的方法,第八册共八个单元,每人只需要备四个单元,工作量减少了一半。然后当老师拿到对方的一次电子教案、课件以及其它搜集到的相关教学资料时,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这时,只需在电子备课稿上直接进行修改或备注,组成一个自认为最适用的教案,省去了大量写教案的时间,既实现教师个性的张扬,又方便省时,达到了共享与立体的高度结合。有的老师甚至在二次备课前后还要去听一次备课老师的课,以求得更深的精神体会或更多的课堂实践经验。当然也有一次备课的老师去听二次备课老师的课,然后研究讨论,写好教学反思,共同形成第三教案

7、。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教学,而想方设法又意味着教师既反思自己的经验,又琢磨他人的经验。当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时,自己想方设法的教学便更有了着落、有了灵感。以后的三次备课、多次备课都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效。这种备课活动更具有合作意义(不形式化),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制成的电子备课本模板采用大纲式管理,每一课都基本包含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查找比较便捷。2 电子手册,为学习反思带来了便捷实效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杜威(J.Dewey)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

8、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更是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该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如果仅仅依靠经验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进,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水准上。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我们把教师培训与科研中心印发的校本培训教师手册和校本培训管理员手册制成了电子模板。校本培训教师手册包括学校校本培训的目标和重点、学校培训计划、教师个人培训计划、培训记录、自学笔记、培训作业、培训小结、教师自我评价、负责人考核意见等板块,以表格

9、的形式呈现,灵活方便。有了电子手册,老师们直接把校本教研和其他学习内容记录成大纲式的电子稿,便于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特别是“学习笔记”板块,老师们搜集到好的资料后拷贝到自己的学习手册,然后采用红字体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反思。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抄写的时间,把精力花在认真阅读、充分吸收与实践反思上,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教师更快更轻松地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这样,更有效地使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用大纲式电子版的校本培训管理员手册,我们的校本教研管理就变得方便

10、又直观。它包括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校本培训计划表、教师参培考勤表、校本培训记录表、校本培训课程教学评价调查、校本培训教学评价统计表、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调查、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评价统计表、教师校本培训考核学分汇总表、校本培训学年培训总结等板块,除了一般的文本记录,我们还把一些校本教研现场的图片资料加入手册,形成了生动活泼、便于检索的小小资料库,省去了搬弄照相册和翻查资料的繁琐工作与累赘感。3 网络平台,为管理借鉴带来了便利与效能网络以其神奇的速度令人们折服,把它应用于我们的校本教研,其效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检查教师的备课和自学情况时,通过学校网站通知

11、他们把要查的内容打包拷贝到指定的FTP文件夹即可,省去了奔走的时间与精力。这一过程使得常规检查更加公开化,更具实效性。为了便于教师间互相调阅学习,我们在检查备课时,不仅看教案,还看大家收集到了哪些资源,期末进行整理,结成集子,收到网络资源库,供下一届老师参考。我们还把全国各地的特级教师、名师与专家们的优秀课例和精彩言论挂在校园网上,使老师们能及时、方便地“会见”名师,借鉴他们的成长经验,共享他们的超凡智慧,了解教改信息,感受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对象是本校教师,我们努力做到既立足学校,又眼观四方。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

12、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与校本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对推动校本教研、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建立了少艺校教师QQ群,让网虫老师们有一个网上教研与交流的空间。数学组老师已经尝试着通过QQ群组织了一次网上数学教研活动,请名师和专家参与活动,他们切身体会到了网络教研的实效与无限自由。校园网上,有“校园论坛”供老师们思绪飞扬,有“网络资源库”跟大家幸福分享,有“友情链接”送我们千山万水,博采众长它已成为我校一个动态生成、滚动发展的资源库,每位教师既是资源库的使用者又是资源库的建设者。这对全体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我们正逐步将现代

13、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核细则中,使信息化管理更加制度化。三 不断思考,让实践与理想比翼齐飞1 引进博客(Blog,网络反思日记),凝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博克(Blog)逐渐兴盛起来。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反思日记比传统的以纸、笔为载体的反思日记更具吸引力,在文章的发布、管理及与他人交流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魅力。我们已经开始将博客引入校本教研,让教师们在网上发布自己的反思日记并期待与他人交流、分享,结成新的学习共同体

14、。由于博克中的反思日记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时间的限制,哪怕仅是只言片语的随笔,哪怕是三更半夜的突来灵感,都可以随兴所至,不像传统反思日记基本表达完整的思想(这决定于网络的特点)。其次,敢于在网上发布自己思想的人必是个性较强、善于交流的人,这也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在网上发布了大量的反思日记,因而使交流和互相学习更加深入透彻,更加常态化。博客逐渐被老师接受和喜欢,有些老师甚至申请了个人博客。但是博客用于校本教研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氛围,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将要做好、做足的工作。2 加强网络校本教研,真正体验常态化研究的感觉。我校虽然也利用信息技术组织了一次网络教研,发布了教研问题,但没有激发起教师的研究热情,

15、研究仍没有深入。教研问题发布后,还应该认真组织教师参与研论,学校同时还要对发帖多、质量高的教师给予奖励。使教师在完成常规工作之余,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积极上网浏览、跟帖,有时同一办公室的老师也凑在一块儿交流一番。还有的老师利用晚上在家的时间上网参与讨论。这样,才能使校本教研慢慢融入老师们的工作、生活之中。量的积累并不能自然引发质的变化。要想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我们需要把零散的经验汇集起来,从表层的现象析出本质,让每一位教师从中获取更具整体性、普遍性、操作性的新观点。所以,最后还得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阶段性教研总结,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另外,如果能够加强校际的交流与合

16、作,那将会使网络校本教研走向纵深,让我们的老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学习与更方便的互助。3 信息技术运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要扎实有效。技术本身差别不大,关键在于把它用得充分。没有与设备相匹配的教师应用水平,设备便毫无价值。信息技术在校本教研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直接受教师运用能力和习惯的影响,我们采用边培训边配备的原则,一手构建硬件设备,一手紧抓教师培训不放。(2)注意方便有效地使用电子教案。电子备课为备课、上课、检查、交流及进行教研活动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在使用备课稿上,教师们特别是新教师有时会感到不方便。电子备课稿储存于电脑中,上课时想要随时参考就没有文本那么随心所欲。教师们根据自身情况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