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新技术3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2769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5.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废水处理新技术3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废水处理新技术3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废水处理新技术3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废水处理新技术3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废水处理新技术3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废水处理新技术3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水处理新技术3教材(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部分 废水处理中的臭味 控制与臭气处理 1 一、臭气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二、致臭化合物检测及恶臭评价标准 三、逸散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的逸散方式与地点 四、臭气的收集与处理 五、臭味的防治对策 主要内容: 2 一、臭气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恶臭作为一种感觉公害,已成为世界上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地球 上存在的二百多万种化合物中,1/5具有气味,约有10000种为重 要的恶臭物质。迄今为止,凭人的嗅觉即能感觉到的恶臭物质有 四千多种,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有硫醇类、氨、硫化氢、 二甲基硫、三甲胺、甲醛、苯乙烯、酪酸和分类等。逸散在空气 中的恶臭物质对人类的危害,在七大公害中仅次于噪声

2、而位居第 二,因此世界各国对恶臭污染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u在美国,恶臭事件约占大气污染事件的60%,美国环保局将恶 臭归为非标准污染物,因为美国尚无恶臭控制的联邦法规,各州 都以各自的办法控制恶臭。 3 u我国对臭味污染的调查、有关测试和标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直到1993年才对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做了暂时的规定,相继 颁布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他行业性污染物排放标准。对脱 臭技术的深入研究也是近十年开始的。按照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 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的规定,臭气是指 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并引起人们

3、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 。 u在日本,恶臭污染在1972年以前就十分严重,19721982年,恶 臭指控案占全部公害指控案的2325%,1972年高达21567件。 1971年6月,日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恶臭防治法”,依据石油化 工、牛皮纸浆、垃圾、食品等行业的恶臭污染物排放情况,规定 对5种恶臭物质进行控制,即氨、甲硫醇、硫化氢、三甲胺、甲硫 醚。后来又增加了7种,共对12种恶臭物质进行控制。 4 有臭化合物的臭域及其与废水治理有关的特点 有臭化合物化学式相对分子量臭域ppmv百分之一体积比特性臭气 氨NH317.046.8辛辣,刺激 氯CI271.00.314辛辣,窒息 氯酚CI

4、C6H4OH128.560.00018药味 丁烯基硫醇CH3-CH=CH-CH2-SH91.190.000029臭鼬气味 甲硫醚CH3-S-CH3620.0001烂菜气味 苯硫醚(C6H5)2S1860.0047令人不快 乙硫醇CH3CH2-SH620.00019烂菜气味 二乙硫(乙硫醚 ) (C2H5)2S90.210.000025令人作呕气味 硫化氢H2S340.00047臭蛋气味 吲哚C8H6NH1170.0001臭粪、致呕 甲胺CH3NH23121.0腐烂味,鱼腥 甲硫醇CH3SH480.0021烂菜气味 粪臭素C9H9N1310.019臭粪,致呕 二氧化硫SO264.070.009辛

5、辣,刺激 甲苯硫酚CH3-C6H4-SH1240.000062臭鼬气味、腐臭 三甲胺(CH3)3N590.0004辛辣,鱼腥 5 1.臭气组分及污染物特点 (1)臭气的组分分类 分类主要成分 含硫化合物硫化氢、二氧化硫、硫醇、硫醚等 含氮化合物胺、酰胺、吲哚等 卤素及其衍生物氯气、卤代烃等 烃类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 含氧有机物醇、酚、醛酮、有机酸等 6 (2)臭气污染物特点 n 测定困难。臭气污染以心理影响为主要特征,而这种心理影 响是通过嗅觉引起的。由于人的嗅觉非常灵敏,能感知极低的 恶臭污染物浓度,恶臭物质的嗅阈值极低,这就使得测定非常 困难。因此目前还未找到一个可以全面评述恶臭的可

6、检测性、 强度、厌恶度及其性质的简单测定方法。 n评价困难。恶臭的组成成分不是单一的,且污染源多为局部 的无组织排放源,污染又多为短时间、突发性的,因而难以捕 捉,加之恶臭扩散方式复杂,因此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公认 的恶臭评价方法。 n治理困难。恶臭物质嗅阈值较低,因此,人们很难能将某一 浓度的恶臭气体处理到嗅阈值以下。 7 (1)废水收集系统 2.臭气的来源 臭气从废水收集系统泄漏的可能性很高。收集系统中,臭气 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有 (1)含氮和硫的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的生物转化; (2)可能含有臭气化合物的工业废水排入,或其中所有含化 合物与废水中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有臭气的化合物。臭气排 入下

7、水道气层中的积累,可能在排气阀、放空口、人孔(即 检查井)及户线排气管释放出来。 8 地点来源/成因臭气强度 排气阀废水排出的臭气积累高 排空口废水排出的臭气积累高 进人孔(检查井)废水排出的臭气积累高 工业废水排放有臭气的化合物可能排入废水收集系统有变化 原废水泵站湿井/腐化原废水、固体及浮渣、沉积物高 废水治理设施中的臭气来源 废水收集系统 9 (2)废水处理单元产生的臭味 在废水的物理处理工艺中,调节池、格栅及所产生的栅渣 、沉砂池及所产生的沉砂、隔油池所产生的浮油、初次沉 淀池中所产生的初沉污泥及浮渣等,均会或多或少产生臭 味。 二沉池中,生物处理单元如果设计和运行合理,一般不会 产生

8、臭味问题。 对于废水的自然生物处理工艺来讲,厌氧塘是产生气味的 主要来源。 10 地点来源/成因臭气强度 头部工程 在废水收集系统中,由于水力渠道及转输点处的紊流造成臭氧 释放 高 筛网设施筛除的易腐物质高 预曝气在废水收集系统中产生的有臭气化合物释放高 沉砂随沉砂去除的有机物高 流量均化池池面/由于浮渣和沉泥的积累造成腐化条件高 化粪池污泥接收、 操作设施 在化粪池污泥接收站易释放有臭气化合物,特别是转输站高 旁流回水有生物固体加工设施的回流高 初次沉淀池 出水坝、槽/紊流,释放有臭气化合物。浮渣或上浮,或 在坝及挡板前积累/腐物。浮泥/腐化条件 高/中等 固定膜法(生物滤 池或RBCs)

9、生物膜/由于缺氧造成腐化,高有机负荷,或生物滤池滤料堵 塞;紊流导致臭物释放 中等/高 曝气池 混合液/腐化回流污泥,有臭气的旁通水流,高有机负荷,搅 拌不良,DO不足,固体沉积 低/中等 二次沉淀池漂浮固体/固体停留时间过长低/中等 废水治理设施中的臭气来源废水处理设施 11 (3)污泥处理单元产生的臭味 污泥处理通常产生的臭味较大,其中以不加盖的污泥贮池和污 泥浓缩池所产生的臭味最为强烈。污泥的脱水处理是臭味的另 一个来源,产生臭味的强度取决于待脱水污泥的类型与特性、 脱水方式和污泥预处理中所投加的化学物质。在污泥厌氧或好 氧消化等污泥的稳定处理工艺中,多数情况下不会产生令人厌 恶的臭味。

10、在污泥的石灰稳定与消毒工艺中,由于会释放出大 量的氨气而产生强烈的臭味问题。 12 地点来源/成因臭气强度 浓缩池,沉泥池 漂浮固体坝、槽/由于贮存时间长导致浮渣和固体 腐化,固体沉积,温度升高;紊流释放臭气 高/中等 好氧消化反应池中搅拌不充分低/中等 厌氧消化硫化氢气泄漏/异常条件,固体中硫酸盐含量高中等/高 贮泥池缺搅拌,形成浮渣层中等/高 用带式压滤机、板框压滤 机,或离心机机械脱水 泥饼/腐化物;加药,氨气泄漏中等/高 污泥运出设施有贮泥库将生物固体转移到污泥设施时释放臭气高 堆肥设施固体堆肥/曝气不足,通风不足高 碱性稳定稳定固体/由于与石灰反应产生氨气中等 焚烧空气排放/燃烧温度

11、不够,不能破坏全部有机物低 污泥干化床干化固体/由于稳定程度不够,导致腐化物过多中等/高 废水治理设施中的臭气来源废泥及生物固体设施 13 3.臭味的危害 n危害呼吸系统:嗅到臭味时,对呼吸产生反射性抑制,甚至憋 气,妨碍正常呼吸功能 n危害循环系统:出现脉搏和血压变化,造成体内缺氧 n危害神经系统:造成嗅觉疲劳甚至丧失,继而导致大脑皮层兴 奋和抑制过程的调节功能失调 n危害消化系统:厌食、恶心、呕吐,进而消化功能减退 n危害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影响机体代谢活动 n影响工作状态:忧郁、失眠、工作效率低、判断和记忆力下降 14 二、致臭化合物检测及恶臭评价标准 1.致臭化合物及其检测 2.恶臭

12、评价标准 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15 1.废水中致臭化合物及其检测 未处理废水中的臭味及其与之相关的化合物 臭味化合物分子式臭味 胺CH3NH2,(CH3)3H鱼腥味 氨NH3氨气味 二胺NH2(CH2)4NH2,NH2(CH2)5NH2烂肉味 硫化氢H2S臭鸡蛋味 硫醇(如甲基和乙基)CH3SH,CH3(CH2)SH烂菜味 硫醇(如丁基和丁烯基 ) (CH3)3CSH,CH3(CH2)3SH臭鼬味 有机硫化物(CH3)2S,(C6H5)2S腐菜味 甲基吲哚C9H9N粪便物质类 16 未处理废水中引起臭味化合物的检测限和阈值 臭味化合物分子式嗅味阈值(10-6,以容积计 ) 检测限嗅觉限 氨

13、NH31737 氯CL20.0800.314 二甲基硫(CH3)2S0.0010.001 二酚基硫(C6H5)2S0.0010.0021 乙基硫醇CH3(CH2)SH0.0030.001 硫化氢H2S0.000210.00047 吲哚C8H7N0.0001- 甲基胺CH3NH24.7- 甲级硫醇CH3SH0.00050.001 甲基吲哚C9H9N0.0010.019 17 臭味通常可以进行感官检测和仪器检测。 u在感官检测中,通常是将一组人置于用无臭空气稀释的臭气中 ,记录用无臭空气将臭味气体稀释到它的最低臭味浓度检测阈值 时的稀释倍数。所检测到的臭味浓度用检测度的稀释倍数来表示 。 u在臭味

14、的仪器检测中,通常采用的仪器有动态三角嗅觉仪、丁 醇旋转仪和臭味计。 臭味一般可以采用4种互不相关的因子来描述,即检测度、特征 、强度和享受程度,而目前对臭味公害的法规条例只采用检测 度。 所谓的检测度,就是指用无臭空气将臭味气体稀释到它的最低 臭味浓度检测阈值(MDTOC)时的稀释次数。 18 2.恶臭评价标准 n 恶臭强度分级 我国制定的恶臭强度分类法 恶臭强度级别嗅觉对臭气反应污染等级 0未闻到任何气味,无任何反映无污染 1勉强闻到气味,不易辨认臭气性质(检知阈 值),感到无所谓 微污染 2能闻到有较弱的气味,能辨认气味性质(认 知阈值) 轻污染 3很容易闻到气味,有所不快,但不反感(明

15、 显检知) 污染 4有很强的气味,很反感,想离开(强臭)明显污染 5有极强的气味,无法忍受,立即离开(剧臭 ) 严重污染 19 n 恶臭强度与恶臭物质浓度的关系 通常臭气对人产生的生理影响与其浓度成正比,而臭气强 度与臭气物质浓度的对数成正比。根据修正的韦伯-费希纳 公式,单一组分臭气强度和臭气物质浓度的对数成正比关 系: I=k lgC + a 式中:I为臭气强度,级;C为臭气物质浓度; k,a为系数,对不同物质,其值不同。 20 n 臭气浓度与仪器分析浓度的关系 臭气浓度(臭气指数)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恶臭评价指标。日本 和美国的很多地区都制定了臭气浓度标准,我国恶臭污染排放 标准(GB145

16、54-93)中也规定了排放口及厂界的臭气浓度标准 。臭气浓度一般采用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测定,其实质是样品稀 释到嗅觉阈浓度(检知阈)的稀释倍数,因此,臭气浓度与仪 器分析浓度的关系为: 臭气浓度=仪器分析浓度/嗅觉阈浓度 由于化合物的嗅觉阈资料要比浓度恶臭强度关系的资料多,因 此,将仪器分析浓度结果换算成臭气浓度的覆盖面要大得多, 但仍然无法解决复合恶臭的计算问题。 21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项 目一级标准二级标准 A类B类 氨(mg/m3)1.01.52.0 三甲胺(mg/m3)0.050.080.15 硫化氢(mg/m3)0.030.060.10 甲硫醇(mg/m3)0.0040.0070.010 甲硫醚(mg/m3)0.030.070.15 二甲二硫(mg/m3)0.030.060.13 二硫化碳(mg/m3)2.03.05.0 苯乙烯(mg/m3)3.05.07.0 臭气浓度102030 注:1 表中臭气浓度为无量纲的指标;2 新建废水厂应满足一级标准的要求, 改扩建废水厂应满足二级标准A类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