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_下篇_张伟然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92562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_下篇_张伟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_下篇_张伟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_下篇_张伟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_下篇_张伟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_下篇_张伟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_下篇_张伟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_下篇_张伟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如.119能一、.户一、扮。一比-一_味一、一卜一户南北朝佛教耀的一初妙究厂(卞篇)然伟卜张一“土.佛教活动要素一的地理分布-_一、_:”:几“:一:(“)文献所记载的各地僧尼寺院数量-一佛教活动要素指的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存在时它所具有的组成部分如寺院5一嘈后、财产辱也应该包括僧官制度其中最基本的是僧尼和寺院。一_、.一、-比较系统的南北朝各代僧尼寺院数学见于、唐释慧琳所撰娜企论兹列表如次:、卜、一-、宋、齐齐梁梁犷一一陈-.北魏魏北齐齐北括括心心心心心心后梁梁梁梁梁梁寺寺院院1913332015552546-108_123222七户一4333一9333含含含含含含含含09

2、00000000僧僧尼尼3600000325n0008270000320000320000020000勺0000000备备注注注注注注注注皇家家家立立立立立立立立立寺寺寺上表中数字比较笼统无法说明各地具体情况但是不难看出几个特点:第一北魏寺院僧尼数量远较南方为多第二南朝寺院僧尼齐陈较少而宋梁较多尤以梁代为最。由于上列数字的来源已不得而知其他史书中又缺乏可资参考的系统数字因而一般对此不敢轻信。笔者参考各史书中有关的零星记载认为这些数字虽然不致于是科学的统计但与南北朝佛教的发展是大219致相符的至少它所反映的两个特点是客观存在的.首先我们就南朝的情况进行讨论。南朝的僧尼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江东尤以

3、江东、荆州、成都等地比较集中。最多的是江东地区建康作为南朝首都是僧尼最为集中的中心。据高僧传记载早在宋代就经常有某法师弟子成百上千人如慧静“每一转辄负恢千人”“大明中微君何点招僧大集请(僧)印为法匠听者七百余人”泰始之初“庄严寺大集简阅义士上首千人”.高僧传所载高僧以宋代居多其中“建康高僧”有49人则建康一地僧尼数千乃至上万是很有可能的。到梁代见于记载的数目更多宝亮传载其有黑白弟子三午余人谙禁门德常盈百数慧约有“弟子钱籍者四万八千人”。梁武帝(萧衍)为南北朝最热心于佛教的皇帝在位期间几可谓以佛化治国。他不仅先后四次舍身佛寺为奴广建功德而且还经常讲经史载一次预听的有:“自皇太子王侯以下司空袁昂等

4、六百九十八人二其僧正慧令等义学僧镇座一千人其余僧尼及优线塞众优婆夷众、男官道士、女官道士、白衣居士、波斯国使、于阅国使、北馆归化人讲肆所班供帐所设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二人文官武卫宿直之士.复数万人不在听众之列”。时郭祖深舆棣上书称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高僧传卷七.同上卷八伺上卷七:慧亮传。同上犷卷八。续高僧传犷卷六。建康实录卷一七.广弘明集卷一九._-免220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一告不贯人籍天下户旧几亡其半价功。叼-.一.拼一侯景之乱.江南狼籍建康佛教也遭重创“旧有七百余寺份.焚烧荡尽”。陈世五主复兴大法建康有“郭内大寺三石余所卜飞一资、一与建康邻近的

5、江东地区僧尼数量也很多。齐慧基“遍历三吴学徒午余”_僧传中还记载有许多高摘到江东活动(详后笋佗徐孝克居于钱唐之佳叉里“每日二时讲旦讲佛经晚讲礼、传)道俗受者数百人”。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喇史“时间讲文品经令(马)枢讲维摩、老子丫周易况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余人”。江陵、襄阳地扼长江中游对南北形势举足轻重因而佛法也非常兴盛。南北朝之初就已经“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十有其半。义宣至镇(一江陵)一了一后房千余尼媳数百”。孝建时减质在荆州姬妾百房尼僧千计”。后梁时江棱“僧众奏集千有余人”赋一襄阳一带的僧众也为数不少宋代刘粹为雍州刺史、襄阳新野立郡太守“在政简役爱民罢诸沙南更卷七O。_辩证论引_舆地图.高僧传卷

6、八。辩证论卷三。陈书卷二六。陈书卷一九马枢传.高僧传卷七慧观传.朱书卷六八。宋书卷七四。L续高僧传卷一O法京传.221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史”。一几-一_成都是长江上游军事重镇对南北的交通都很发达接受佛、法很早。宋代蛋良邪舍到成都活动“禅学成群”一周代僧崖于成都烧身“道俗十余万拥舆而哭充分说明、成都的僧尼数量是很多的。附近地区的僧尼应该也有不少周代宝象曾洲还涪川开化道俗引邪归正者十室而九”。一几圣除上述数处外寿春、九江等地也分布有较多的僧尼宋代僧导立寺于寿春“受业千有余人会虏俄灭佛法、沙门避难扮之者数百”。竺惠庆宋元嘉时入庐山气_“求诸德胜。时荆扬大水三归五戒弟子贵贱数万人”。一_一、乞尽管其他地

7、方的资料已经很难得到但是上述各地的寺院僧尼数量也已经足以说明一些问题。这些数字大多是讲宋、梁二代的齐陈二代较少表面似乎说明齐r陈二代佛教的兴盛程度有-所不及。.但是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南朝疆域宋梁较大而齐陈较-小政权延续也是宋梁较长而齐陈较短自宋历齐而梁佛教的发展并未有重大变故而梁末侯景之乱则使长江下游地区破-坏极为惨重陈代承战乱之余百废待兴虽有所恢复但其时不久所以说南朝佛法至梁武帝时乃臻极盛而以陈代之兴盛-最为不及可以无疑。至于具体数字即使有些出入也无伤大:、雅。北朝的资料较之南朝情况略有不同。据魏书释老志灿宋书卷四六.高僧传卷三.续高僧传者二五。续高僧传卷八。高僧传卷七.。介(名僧传钞卷二三

8、.222记载北魏对于各地寺院和出家人数、曾经多次限制。高宗践极(公元理52年)、一“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浮图一区几其好乐道法、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笃、无诸嫌秽、乡里所明者户听其出家一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遥远台者十人”。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诏:“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听大州度二百人为僧尼中州五十人下州一二十人以为常准。至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春灵太后令日:“年常度僧依限大州应百人者公州郡于前十日解送兰百人其中二州二百人小州一百人州统维那与官及精炼简取充数若无精行不得滥采”。先后三次申明科禁然而限额越来越多汤用彤以为朝廷禁令可谓等于虚设实为有理。_释老志还

9、载有北魏不伺时期的僧尼寺院数字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延昌中(公元512一5、15年)天下州郡寺院积有一万一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益众。正光以后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_一_二法上于魏齐二代执掌僧录史称”其所部僧尼二百余万”时天下寺院四万。续高僧传载周灭法时“禹贡八州现成寺庙出四十千公三方释子减三百万”、。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唐人著作如广弘明集、北山录等在言及北朝僧尼寺院总数时口径也与此一致可似认为北朝佛教最盛时寺院三万余僧尼二百余万的规模是可能的其最盛时期、在正光以后至北周灭法期间。史书中有不少关于北朝僧尼活动情形的记载。延昌中_“民汤用彤汉

10、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续高僧传卷八.续高僧传卷二三静蔼传.。f223多绝户为沙门”。神龟元年(公元518年)任城王橙上奏称:“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立一寺梵唱屠音连檐接响”。“正光以后天下多虞工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一道假慕t沙门实避调役狠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北朝的僧尼未必都是倾心大法虔诚奉佛之人只要易服_即可寺院也未必尽是庄严大刹寻常居处也行。难怪北齐文皇帝诏称:.“馆舍盈于山数伽蓝遍于州郡乃有淄衣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所以国家为止不充王用因兹取乏”。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北朝僧尼寺院数量的内活了。各地寺僧数目的

11、零星记载也可以对此加以印证。南北朝初期河西凉州佛教兴盛太延中魏平凉州(公元439年)就曾“收登城僧三千人”并且“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俱皆东”首都平城从而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太和中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而在其西北三十里的武周山东头僧寺恒供千人。魏迁都洛阳后佛教中心也随之南移。洛阳寺院最多时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魏末河阴之变后朝士死者多舍宅为寺京魏书李孝伯传附李王易传.具见魏书释老志。广弘明集卷二四。(续高僧传卷二五僧朗传.魏书释老志.魏书二释老志.续高僧传卷一昙耀传.洛阳伽蓝记。224师宅第_略为寺矣。一永明寺就居有百国沙门三千余人永宁寺四时将给七百梵僧、.胡太后幸永宁寺僧尼士女赴者数-

12、万人。.-洛阳之夕卜四方州郡僧尼寺院的记载并不很多.元丽称其“在冀州可杀道人二百许人亦复何多!._”昙无最曾于邯郸尊二崇寺说戒徒众千余并是常随门学。法员于伊洛讲说听众千人。由此可见一般。邺城的佛教在东魏北齐得到了充分发展。道恒王宗邺下徒-侣千计。、真玉在邺常徒学士几百千人。另如昙衍自齐郑燕赵皆履神化常随义学千僧有余一出家居士近于五百L。都下大寺略计四千所任僧尼将近八万。北朝各地僧尼寺院数量的记载一关于四方州郡的往往只有总数而缺乏具体记载与南方的情形大异其趣。比较可信的一个-解释是北方佛教活动一的分布比南方均衡唯其如此才使得只有佛教活动特别集中的中乙才留下特别的记载而四方州郡只留下一些总数。魏书

13、释考志.洛阳伽蓝记。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魏书卷一四.魏书卷一九上.续高僧传卷二三.“同上卷六。了同上卷一六僧可传.同上一卷六一、-L同上卷八.。同上.靖眷传.统观各地僧尼寺院数量的记载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一1、南方僧尼寺院的数量远比北方为少。-2、南方佛法以梁代最为兴盛。3、南方的僧尼寺院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江东地区尤似江东、荆襄、成都等地为多4、北方僧尼寺院的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厂(二)高僧活动分布以前的研究者研究高僧分布时在统计的时候对每位僧人_只统计一次这样一般依据的都是该僧的主要活动地点大多数也就是按僧传目录所称的“某地某寺释某卜。这样的统计无疑是很严谨的。但是正如本文绪论中所说卜

14、的不免失于疏简。因而笔者在统计的时候采用了一个不同的标准将注意力集中到地理信息上只要某地有某僧来进行过佛教活动而不仅仅是路过即予以统计不管该地是否该僧的主要_活动地点。本着上述的标准笔者列出表3。资料的来源主要是高僧传和续高僧传少数的来自于经录和广弘明集等书。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表中的数字分了甲乙两类甲类指的是主要活动于某地的僧人乙类则指的是在某地进行过佛教活动的僧人总数当然甲类的数字已包含于乙类之中。但是:并不一是每一个具有乙类数的地方都有甲类数也就是说.有的地方虽然没有任何一位高僧将它当成主要活动的地点但仍然有佛教活动的存在。这种情况在表3中并不少见。如果说对于那些只在某一阶段中出现这种情况

15、的地方来说影响还不太大的话对于那一些在整个南北朝都没有甲类数的地方意义可就大大地不同了。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上述标准的优越性。从表3中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高僧活动分布的范围比其僧人226表.3一各地高僧活动人数地”叫二竺舀卜二二!一逻二.1-竺一上竺二备兰竺二里-二J三二三兰三1二三巴三二上OLI八D八U月二l匕.巨.口卜巨匕.es哎口1二吸U黑扬州丹阳吴郡会稽吴兴义兴63l玉914114111635734174361625l34032267l72耐厄了卜二二一1一一一一卜份一一I一卜下呷”阳卜川:徐南东海.!12!:2一!11b一兀江寻阳、豫章临川晋安315冲:23州(一一!一l!1l一l一l一南充广陵梁郡其他淮南历阳16162豫州豫州南豫北徐是是是是是是二二二二二1UUU二二33333111333!.J.lll!.!l.lwe.!.1.l.ee.lll、淮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