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仁爱思想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92553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3.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仁爱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华传统文化仁爱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华传统文化仁爱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华传统文化仁爱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华传统文化仁爱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仁爱思想(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传统文化 儒家”仁爱”思想 榆阳区委党校 马海霞 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 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 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 式和行为方式。 程颐:读论语,读之前是这等 人,读之后还是这等人,论语 未曾读。 陆九渊: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 堂堂地做个人。 儒家思想为我们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提 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规范。 1 从孔子谈起 2 “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爱”是一种境界 3 一、从孔子谈起 盖闻先孔

2、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 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元武宗圣旨 “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子做人给我们的启示: 点击 商朝王族,但到孔子父亲这一代,成了没落贵族。 点击 三岁丧父,母亲地位卑微,生活贫寒。 点击 生下来其丑无比;出生时满室红光,不吉,被丢弃 血统高贵,出身低贱 1 2 3 克服了自己的先天不足,发奋学 习,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圣 人。 二、“仁爱”思想的内涵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 仁仁 论语里面“仁”字共出现了次 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第一层 亲亲 第二层 仁民 第三层 爱物 1、亲亲:对亲人的爱 孔子在礼记里说:立爱自亲始

3、。(入情入理,合乎人之常情) 亲亲的核心是什么? 孝 案例启示: 文火炖鱼 测试题 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 孝, 就是 对生 命之 源的 感 恩。 儒家讲的孝就是对爱的一种回报、对爱的感恩。成为我们中华文化 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范畴。 佛教: 六根清净 斩断尘缘 佛教到了中国, 欣然接受“孝” 案例:寻佛的故事 孝的历史局限性: 与忠混淆,被封建统治者利用。 案例:魏文帝的考验 没有底线的“孝”不利于现代法治的推行。 叶公与孔子对话 孝成为封建礼教后,践踏个人权力,剥夺个人自由。 “父母之命不可违”的人生悲剧 曹丕:“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 ,当救君耶,

4、父耶?” 炳原:“父耶!” 孝也有历史局限性: 与忠混淆,被封建统治者利用。 案例:魏文帝的考验 没有底线的“孝”不利于现代法治的推行。 叶公与孔子对话 孝成为封建礼教后,践踏个人权力,剥夺个人自由。 “父母之命不可违”的人生悲剧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 中矣。” 论语子路第十八章 北宋经学家邢昺: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 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孝慈则忠,忠则直 也,故曰:直在其中矣。 孝也有历史局限性: 与忠混淆,被封建统治者利用。 案例:魏文帝的考验 没有底线的“孝”不利于现代法治的推行。 叶公

5、与孔子对话 孝成为封建礼教后,践踏个人权力,剥夺个人自由。 “父母之命不可违”的人生悲剧 我们不能说孝能解决一切人类问题,但是我们可以 说孝是解决一切人类问题的开始;我们也不能说尽 了孝心,就尽了做人的使命,但是我们可以说没有 孝心,你就还不具备做人的起码资格。 2、仁民:对大众的爱 实现“仁民”遵循的两条原则 已所不欲 , 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 人 两条原则指向一个道理: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博爱大众,共同发展,大家共赢。 孔子为了贯彻这两条原则,首先对统治者提出了要求,或者说孔子 认为实现对大众的爱,最重要的标准是大众的幸福。 富之教之富之教之 注意:先富后教 治理国家,首

6、先要保障百姓的生存权,让老百姓首先富裕起来,让他 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统治者才有可能、有资格对他们进行教化。 孟子义利之辨: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孔子对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评价: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家为 大众造福,是最高的政治道 德。 管 仲 对大众的爱,直接地培育了中国人对人的尊重的意识。 在中国古代社会,正是儒家的智慧高高地举起人的尊严的旗帜。在 任何情况下都维护人的尊严,成为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 “天地之性,人为贵” 孔子痛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陶渊明

7、: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白居易: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3、爱物:对天地万物的爱 孕育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主张。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核心观念天人合一,也就是宇宙和人类的和谐统一。 中国人对大自然有一种认同感、亲 和感和归宿感。大自然就是我们的 家园,宇宙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宇 宙。对宇宙、自然充满了感情。 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怀: 把无情的事物有情化,把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 苏东坡:“须将幕席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中国人爱天地万物的情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反思:要么

8、我们只有一 个世界,要么我们就没 有世界。 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世界,珍爱万 物的情怀可以说是最深刻、最有效 的环境保护主义,尤其具有严峻的 现实意义和崇高的文化价值。 抨击儒家,说儒家讲的爱太 狭隘了,开始就爱父母、爱 家人,一层一层推开,这样 的爱是有差等的爱。 反方 一点也不狭隘。一层一层往 外推,非常自然、非常合理 ,入情入理,合乎人之常情 ,又不乏博大襟怀。 正方 总结:爱亲人,爱天下人,爱天地万物,最后也是爱满天下的情怀。 “仁”,它 是一种爱满天下的情怀,是一颗大爱之心。什么时候都不能缺少。 4、儒家“仁爱”思想是爱满天下的情怀 三纲五常“仁”为本 五常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9、朋友(要分析、批判) 五常德:仁、义、礼、智、信 (永远不会过时)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已经过时) 五常 : 三纲五常“仁”为本 五常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要分析、批判) 五常德:仁、义、礼、智、信 (永远不会过时)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已经过时) 五常 : 为什么我国社会生活会陷 入诚信危机?由于我们的 国度丧失了古圣先贤为我 们培育的那颗大爱之心, 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情怀, 颠覆了起码的道德底线。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 道德范畴,它不是平 行的,而是以仁为核 心、为基础、为前 提。 “信”为例 天堂、地狱的不同 一味自私,最后只能是自食 苦果;互

10、相关爱,大家才都 有幸福。一个人人只为自己 的社会,大家全输;一个人 和人之间有点呵护的社会, 大家共赢。 爱的寓言 “哪里有爱,哪里就必然有 财富和成功。”在当今时代 ,我们更需要汲取儒家的智 慧,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千 万不能丧失爱,因为丧失爱 ,就意味着丧失了一切。拥 有爱,才可能拥有一切。 爱的缺失是最严重的精神危机 三、“仁爱”是一种境界 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就是“仁爱” 孔子: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士可杀不可辱” “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 之谓大丈夫。”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激励着几千年来无数的

11、志士仁人,形成我们中 华民族的脊梁。 儒家提倡的最高人生境界的意义、价值: 不断提高自己,确立一个高的标准,踏踏实实地努力,达到大丈夫的 境界、圣人的境界。这就是儒家教我们的怎么样做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假如一个人真的善良,那么善良就是他的天性,这善良不会因为面 对的是一个善人或者恶人而改变。面对一个恶人,自己也变的凶恶 ,这还是真正的善良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我们的善 良,不能因为恶人的恶而发生改变。”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人类任何文化,只要是珍爱人类自身的,只要是 珍爱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都不能不包含 仁,都不能不走向仁。 做好人做好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结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