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技能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92507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艾灸技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艾灸技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艾灸技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艾灸技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艾灸技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艾灸技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艾灸技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灸法培训训老年病1科灸法一、准备工作艾绒、艾条、生姜片、灯草、麻油、食盐、淡膏药、纱布、弯盘、消毒毫针、75%乙醇棉球消毒、火柴或打火机等。二、艾灸的作用(一)温经散寒临床上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等。(二)扶阳固脱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症皆可用灸法.临床上多用于脱症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痰饮等。(三)消瘀散结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临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四)防病保健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三、操作方法(一)制作艾炷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食

2、、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少不同的园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要求在2min内制作符合规格的大、中、小艾炷8个。(二)艾炷灸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1)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皮肤不起泡,不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直接施灸,每壮艾炷必须

3、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可灸79壮。大约一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一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大约23cm,厚约0.2o.3cm的薄片,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然后点燃,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以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萎、早泄不孕、痛经和风湿痹痛等疗效较好。(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o.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

4、、腹中结块及未溃疮疡等。(3)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之与脐相平,上置艾炷施灸。一般灸5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症等。(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此法多用于治疗阳痿、早泄或久溃疮疡久溃不敛等。(三)艾条灸(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2)雀啄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

5、是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3)回旋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四)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五)灯火灸又称灯草灸、油捻灸,也称神灯照。即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它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烈之声可重复一次。用于小儿痄腮、喉蛾、吐泻、麻疹、惊风等病症。五.注意事项1.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小艾炷后灸大的。2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关节部位不宜用化脓灸。3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4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5.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过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一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勿用手搔,以保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