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924780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1 0年第 1 0期 中学历史 课 堂教 学 目标 的设 计 李英顺 ( 吉林省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学科教育教研部1 3 3 0 0 2 ) 总第 2 9 1 期 【 摘 要】 教学 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和标准,是教 学的 总要求在教学活动 中的具体化 ,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教 学目标是教 学设计的第一步 , 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 过程及结果评估 , 直接关系到课 堂教 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本 文在分析历史课 堂教 学目标设计 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 了新课程体 系下历史课堂教 学目标设 计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历史; 教 学

2、目标; 设计 教学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 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 果和标准 , 是教学的总要求在教学活 动中的具体化 , 它是整个教学计划的 基础 ,更是教学整体设计的起点 , 所 有教学程序都是为 了实现这一根本 目的而设计的。 教学 目标制定 的正确 与否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 的方 向、 过程及结果评估 , 关 系到课堂教 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 关系到课程 目标 的实现和 国家基础教育培养 目 标 的落实, 意义非同一般。 然而, 目前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目标设计 中还存 在着与新课程预期相悖 的诸多问题 , 这些问题 的存在必然会 严重阻碍新 课程的实施 。 一 、历史课

3、堂教学 目标设计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 一 是 目标定位仍 以教师为中心 ,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 使学生 ” 、“ 激发学生 ” 、 “ 培养学生 ” 等 , 这种表述多为教师要学生 怎样 ,教学 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 学生则处于被动参与 、 被动接受的客 体地位 , 难 以激发其学 习热情 , 调动 其学习积极性 。 二是 目标确定片面 、 不全面。按 照新课程的要求 ,教学 目标应包 括 “ 知识与能力” 、 “ 过程与方法” 、 “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 目标 , 三者应是 互为关联的统一整体。 而 目前历史课 堂教学 目标的设计中, 往往将三维 目 标割裂成单独的个体

4、,为应付考试 , 老师们大多只关注强调 “ 知识与能 力” 目标 , 而忽略“ 过程与方法” 、 “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三是 目标表述笼统 、不规范 , 无 法有效操作和检测。例如“ 培养分析 历史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掌握 历史发展规律 、 体会历史唯物主义观 点和方法” ,这样的 目标表述很难确 定教学 目标是否达到 , 难 以对教学活 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教学的目标 是为教师在教学 中可随时评价和调 控教学而设置的 , 因此其描述必须是 可观察和评价的 , 行为动词使用要准 确 、 规 范。 如上所述 ,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 学 目标制定 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5、, 相 当一部分历史教师对教学 目标设计 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还不能独 自制定 准确 、 规范的教学 目标 , 有的直接照 搬教参上的 目标 , 千篇一律 、 缺乏个 性化 , 有 的即便制定 了教学 目标也只 是一种形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 师只凭经验和考试的要求操作 , 教学 【 作者简介】 李英顺 ,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 历史学博- x - 。 围 中 小 学 教师 培训 目标对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没有直接 的指导作用 , 形同虚设。 二、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有 效策略 历史课 堂教学 目标在设计 中存 在的问题使得历史教学 目标未能有 效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 , 使教学

6、失去了 明确的标准 ,导致了教学的肤浅 、 低 效和失控 , 也给教学的测量和评价带 来 了极大的困难。那么 , 在新课程背 景下, 怎样才能使设计 的历史课堂教 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 体现 素质教育的要求 , 又具体、 明确、 具备 可操作性呢? 首先 , 要 明确历史教学 目标的主 体和维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教学 目标 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 的行为 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 定 , 也就是说教学 目标所检验的是学 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 而不是评 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项工作。因此, 历史教学 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 的 角度出发 ,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设

7、计历史教学 目标时, 要注意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人 称 方式 ,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 , 多运用 富于情感 、 激励性的语言 , 激发学生 的自信心,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 2 0 1 0 年第 1 0期 总第 2 9 1 期 使用 “ 通过学习 , 我们能列 出 ” 、 “ 通过学习, 我们能说明” 、 “ 通过 学习, 我们应该树立” 等 。 新课程标准从关 注学生 的发展 出发 ,追求教学 目标在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 美结合 , 这就要求进行教学 目标设计 时 , 三个维度的 目标都要考虑到。为 此 ,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目标设计 时 , 首先设计双基

8、 目标 , 再设计其他 范畴的 目标 , 在此基础上 , 确定 主要 目标 , 形成课堂教学 目标。 以“ 夏商周 的政治制度 ” 一课为例 , 首先设计它 的知识能力 目标 : 识记西周分封制和 宗法制的内容 ; 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 的关系 ;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 , 其 中后两个是主要 目标 。在此基 础上再确定与双基 目标相对应的其 他范畴的目标 , 如通过对西周宗法制 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 , 掌握分析 政治制度的方法 , 学会运用各种资料 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现象 , 这是基本 目 标 ; 通过 了解 中国早期文 明起源的知 识 ,理解中华 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 加深对祖

9、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最后将 选定 的目标整合在一起 , 就可以得出 完整的课堂教学 目标。 这种以知识 为 载体 、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 旨、 以提 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制定的课堂教学 目标 , 前后呼应 , 形成一个整体 , 在表 述上有取有舍 , 充分体现了 目标既要 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的要求。 其次 ,历史教学 目标表述要具 体 、 规范。一个完整 、 具体 、 明确的历 史教学 目标包括 四个部分 : 一是行为 主体 , 即学生 ; 二是学生的行为 , 即说 明学生应获得 的学习结果 ; 三是确定 行为的条件 , 即能影响学生学 习结果 所规定的限制或范 围;四是表现程 度 , 即学生达到教

10、学 目标的最低衡量 依据。 历史教学 目标表述则可分为结 果性 目标和体验性或表现性 目标两 种方式 : 结果性 目标 即明确告诉人们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 所采用 的行 为动词要求明确 , 可测量 、 可评价 , 主 要应用于“ 知识与能力领域” 。如“ 知 道郑和下西洋 的基本概况 ” , “ 了解明 清时期 中国与外 国经济 文化交 流来 往路线 的大致情况” 等。体验性或表 现性 目标 即描述学生 的心理感受 和 体验 ,安排学生表现 自己的机会 , 所 采用 的行 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 的和 过程性 的 ,主要应用于“ 过程 与方 法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 如 “

11、 通过查阅资料 , 收集成语典故 , 讲述 有关争 霸的故事” , “ 通过对儒 、 法 、 道 代表人物的思想的了解 , 确立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 ,形成敢于表达思想 , 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等。 再次 , 历史教学 目标制定要有可 操作性 、 层次性 、 灵活性。 历史教学 目 标的制定要细化到可以操作的程度 , 要写出一课 内容教学后 要达到的学 习 目标 , 明确在本课结束时 , 学生应 当知道和理解哪些内容 , 或者写明学 习结果 ,如培养一种具体 的技能 , 使 学生将 学习与他们 自己的生活相结 合 , 重点强调一种行为模式。学生的 实 际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 目标 的现 实

12、依据。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 一 学段 的共 同的 、统一 的基本要求 , 而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 , 学生的 发展体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 。 我们要 正视这种差异 , 在课堂教学 目标 的设 计上体现出一定 的层次性 , 使每个学 生都学有所得 , 学有所长 。 历史课堂教学 目标 的设计 还要 有一定的灵活性 。 因为课 堂教学过程 是师生相互影 响、共 同参与的过程 , 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 , 伴随着 师生主体性的发挥 , 课堂教学会生成 新 的目标 ,超 出教师课前的预设 , 所 以课堂教学 目标 的设计应有一定 的 灵活性 , 教学 的预设性 和生成性应该 有机的结合 。

13、如 “ 三国鼎立” 一课 中讲 刘备“ 三顾茅庐” , 教师一般都会从刘 备求贤的角度去考虑 , 但却有学生提 出疑问 : 诸葛亮为什么要等刘备三次 请他 才出山呢?是不是他太清高 了 呢?如果没有三顾茅庐 , 诸葛亮 岂不 是要一辈子高卧隆 中吗? 这正好是一 个训练 、 发挥 、 展示学生从多角度分 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 的好机会 , 教师可 随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 这既活跃 了 课堂气氛 , 学生也从 中体会到了探索 新知的愉悦。在新课程实施 中, 要真 正落实学生是主体 、 课程 即经验等现 代教育理念 , 就必须正确把握预设性 目标和生成性 目标的关系 , 重视教学 活动 中生成性

14、目标对学 生发展 的重 大 意义 。 总之 , 历史课堂教学 目标 的设计 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 的效果 , 影 响到学生的发展 , 影响到新课程的实 施 , 我们必须予 以高度重视 , 设计科 学的历史课堂教学 目标 , 并采取合理 的方法表述 , 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 学 目标的功能 , 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 质量。 参考文献 : 川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教 育部 制订 全 日制义 务教 育历 史课程标 准( 实验稿 ) 【 M】 北京: 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钟启 泉 新课程 的理念 与创 新 师范 生读本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3 【 3 杨扬 历史教学实施指南 M 武汉: 华中 师范 大学 出版社 2 0 0 3 4 】 顾建英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目 标 的 设 计 E B O L h t t p : w w w d o c i n c o m p - 6 9 5 9 6 6 9 2 h t ml 2 0 1 0 8 1 3 【 5 】索桂 芳, 秀军 新课程 体 系下课 堂教 学 目 标 的设 计 E B O L h t t p : w w w d o c i n c o m p 一 1 1 29 64 54 h t ml 201 0 -8- 20 中 小学 教师 培训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