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之湿温课件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24063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之湿温课件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温病之湿温课件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温病之湿温课件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温病之湿温课件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温病之湿温课件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之湿温课件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之湿温课件讲解(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湿温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 2、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 3、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 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 概述 1、定义 2、特点 3、沿革(自学) 4、与现代医学关系 下一页 1、定义: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 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湿热阻遏 卫气为主要证候 。 返回 2、特点: (1) 主要病因:湿热病邪 (2) 发病季节:全年可见,但好发于夏秋雨湿 较盛,气候炎热之季。 (3) 初期特点:湿热阻遏卫气证,见身热缠绵 ,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 表现。 (4) 发病类型:新感 (5) 病证性质:湿热性质 返回 4、与现代医学关系: 根据

2、湿温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伤寒、 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与本病颇为相似,可参 考本病辨证论治。 返回 一、病因病机 二、诊断要点 三、辨证论治 思考题 (一)病因 (二)病机 返回 1、初起 2、传变 3、后期 病机 返回 病因 1、外因:湿热病邪 2、内因:脾胃虚弱 虽土旺四时,湿热之邪四季均有,但长夏初秋,湿 土主令,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在湿热蒸腾的客观条件 下,最易形成湿热病邪,中人以病。至于本病的感邪途 径,薛生白指出:“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 口鼻而人者,十之八九。” 本病的发生,除外感湿热病邪外,还与脾胃功能状 态密切相关。湿热偏盛季节

3、,脾胃运化功能亦受其影响 而呆滞,若再饮食不节,态食生冷,或劳倦过度,或脾 胃素虚,运化功能更易受损,导致湿邪内困,则“同类相 召”,外感湿热病邪乘机侵袭,内外相合而发为湿温。正 如吴鞠通所认为:“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为湿温的两大主要发病因素。 返回 1、初起:湿热阻遏卫气 湿热阻遏卫气属于卫气同病, 见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 ,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表现。另 ,若湿热秽浊偏盛,亦可见邪阻膜 原之证。 返回 2、传变 传变特点:湿温具有卫气营血浅深层次 的病理演变过程,但湿热常常留恋于气分,以脾 胃为病变中心,并且病情随中气的虚实而发生转 化,病程较长,病势缠绵,易瘥后复发

4、。 (1)为何湿热病邪容易长期羁留于气分: 湿热病邪为半阴半阳之邪,性质粘腻淹滞 ,蕴郁不化,胶着难解。在治疗上正如吴鞠通所 述:“非寒邪之一汗即解,温邪之一凉即退,故 难速已。” 下一页 (2)为何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湿为土之气,脾胃同属中土,湿土 相亲,内应脾胃;湿温多发生于湿盛、 气候炎热之时,此时脾胃功能呆滞,加 之饮食不节、恣食生冷、劳倦过度等致 使脾胃虚弱,湿热病邪可乘虚侵入人体 ,并且直趋中道,归于脾胃。 下一页 (3)中气的盛衰决定着湿热的转化和湿温的发 展趋势:薛生白指出:“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 虚则病在太阴。” (4)湿温虽然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但仍然可以蒙 犯上焦、流注下

5、焦、或者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 。 返回 后期 正局: 邪在气分阶段期间,若治疗及时得 当,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湿热可以逐渐 减退而进入恢复期。 变局: (1)从阳化热,表现为湿热化燥伤阴 (2)从阴化寒,表现为湿困日久伤阳 下一页 4、恢复期:余湿留恋 本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因此脾胃受损较重 ,又因湿热病邪不易除尽,因此湿温恢复期表现 为余湿留恋,胃气未醒、脾虚不运的证候,见身 热已退,或有低热,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 腻,脉濡弱或缓。 本 返回 二、诊断要点 1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 ,即大暑至白露间。 2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亦可 见有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阳热

6、征象不显 ;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3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 长,愈后易复发再燃。4病程中可出现蒙上 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 返回 (一)初起 (二)中期 (三)后期 (四)恢复期 初期 (一)邪遏卫气 【证候】身热不扬,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 少汗,头重如裹,身重酸困,四肢倦怠,胸闷脘痞,口 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分析】卫气同病,内外合邪,湿重热轻 湿遏卫阳、湿中蕴热,热被湿遏 身热不扬, 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少汗 湿热蒙蔽清阳 、着于肌肉四肢 头重如裹,身 重酸困,四肢倦怠 湿阻气分,气机运行受阻 胸闷脘痞 卫气同病,湿重热轻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7、 下一页 【辩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苔白腻 。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方药】藿朴夏苓汤或者三仁汤 藿朴夏苓汤: 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白蔻仁、 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 三仁汤: 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 、生苡仁、半夏 藿朴夏苓汤用于湿邪偏于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 者为宜;三仁汤用于湿渐化热者为宜。 下一页 (二)邪阻膜原 【证候】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 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 。 【分析】 病在半表半里,正邪交争 寒热往来 湿浊偏盛,阳气受遏,不能布达于肌表四肢 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 阳气郁极而通 有汗 湿

8、阻气机,升降失司 呕逆胀满 湿浊阻于膜原 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 缓 下一页 (二)中期 1.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3.热重湿轻,蕴阻中焦 4.湿热蕴毒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6.湿热化燥,伤络便血 返回 1.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证候】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口 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浑浊 ,苔白腻,脉濡缓。 【分析】湿邪偏盛,遏郁中焦气分 脾受湿困,升运失司 胸闷脘痞,腹胀纳呆, 大便溏泄 湿浊犯胃,胃失和降 腹胀纳呆,恶心呕吐 湿重热轻身热不扬,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 渴喜热饮,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 下一页 【辩证要点】身热

9、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法】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藿香、佩兰、白蔻仁芳香化浊; 半夏、厚朴、陈皮、大腹皮燥湿理气运脾; 杏仁宣肃肺气; 薏苡仁、白通草、滑石淡渗分利; 鲜荷叶、淡竹叶升清化浊,轻透郁热。 返回 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证候】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 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滑 腻,脉濡数。 【分析】湿热俱盛,交蒸中阻 热蒸湿动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 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脘痞呕恶 湿热扰心心中烦闷 脾不升运,小肠泌别失司便溏色黄,小 便短赤 湿热并重苔黄滑腻,脉濡数 下一页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药】王氏连朴

10、饮 黄连、山栀苦寒泄热; 寒温同施,苦辛并进 厚朴、半夏辛温燥湿; 菖蒲芳化宁神 豆豉透热除烦 返回 3.热重湿轻,蕴阻中焦 【证候】壮热面赤,汗多口渴,烦躁气粗,脘痞 身重,苔黄微腻,脉洪大滑数。 【分析】阳明气分热炽,兼太阴脾湿 阳明热盛,里热蒸迫壮热、面赤、汗多; 热盛伤津口渴; 热邪扰心烦躁; 热壅气机呼吸气粗; 湿困太阴,脾运失职脘痞、身重; 热重于湿苔黄微腻,脉洪大滑数 下一页 【辩证要点】高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 【治法】清泄胃热,兼燥脾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泄胃热 苍术 燥湿运脾 返回 4.湿热蕴毒 【证候】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

11、发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交蒸,蕴酿成毒 邪热伤津发热口渴; 上壅咽喉咽喉肿痛 湿热酿毒 流注下焦小便黄赤 横犯肝胆身目发黄 湿热留中,阻滞气机脘腹胀满,肢体倦怠 湿热内蕴苔黄腻,脉滑数 下一页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证候】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清醒之时, 表情淡漠,耳聋目瞑,,反应迟钝,问答间有清楚之 词,甚则谵语乱言,苔浊腻,脉濡滑数。 【分析】气分湿热留恋不解,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心神受痰浊蔽扰神识昏蒙,其特征为神志似 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清醒之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问答间有清楚之词,甚则谵语乱言 湿热蒸腾,清窍失灵耳聋目瞑 湿热交蒸身热不退,朝

12、轻暮重,苔浊腻,脉 濡滑数 下一页 (三)后期:湿胜阳微 【证候】形寒肢冷,口渴胸痞,呕吐泄泻,舌淡 苔白腻,脉沉细。 【分析】素体中阳偏虚,邪从湿化,日久伤阳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既为寒湿所伤,不能温 煦充养机体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 肾虚蒸化无力,脾虚升运失职,津不上承 口渴; 浊阴上逆呕吐 水湿下注泄泻 寒湿内阻胸痞,舌苔白腻 下一页 【辨证要点】形寒肢冷,胸痞,苔白腻 【治法】温肾健脾,祛寒逐湿 【方药】薛氏扶阳逐湿汤 人参、附子、益智仁补气温阳,以扶脾肾阳 气之虚衰; 白术、茯苓运脾渗湿,即所谓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下一页 恢复期:余邪未净 【证候】身热已退,或有低热,脘中微闷,

13、 知饥不食,苔薄腻,脉象濡弱或缓。 【分析】 余湿未净,脾气不舒,胃气未醒脘中微 闷,知饥不食; 湿热余邪未净苔薄腻,或有低热 下一页 【辨证要点】脘中微闷,知饥不食 【治法】轻宣芳化,淡渗余湿 【方药】薛氏五叶芦根汤 霍香叶、佩兰叶、鲜荷叶、薄荷叶、枇杷叶 轻清宣气,芳香醒胃; 芦根、冬瓜仁淡渗余湿 返回思考题 思考题 1、湿温初期的证治; 2、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的证治。 【辩证要点】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舌苔白厚浊腻 【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雷氏宣透膜原法 厚朴、槟榔、草果芳香辟秽,苦温燥湿,开泄透达盘 踞之湿浊 霍香、半夏、生姜增强化浊燥湿,开达湿浊之力 黄芩清泄湿中之热 甘草和

14、中 本方性偏温燥,临床运用须适可而止,以防助热伤津。 返回 【辩证要点】(1)湿热内蕴表现; (2)蕴毒外发之象 。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 王孟英谓之为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的主方 黄芩、连翘、薄荷清热透邪; 藿香、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浊; 茵陈、滑石、木通渗湿泄热; 射干、川贝解毒利咽 返回 【辩证要点】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 苔黄腻 【治法】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方药】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菖蒲、郁金、竹沥、玉枢丹芳香辟秽,豁痰化 浊; 连翘、鲜竹叶、山栀、丹皮轻清宣透湿中之热 ; 木通、灯芯导湿热下行 运用 湿偏盛者,送服苏合香丸;热已盛者,送服至宝丹 返回 6.湿热化燥,伤络便血 【证候】灼热烦躁,骤然腹痛,便下鲜血,腻苔剥 脱,或转黑燥,舌质红绛。 【分析】湿热化燥,深人血分,损伤肠络 热盛迫血下溢便下鲜血; 湿热化燥,深人血分灼热烦躁,腻苔剥脱或转 黑燥,舌质红绛 下一页 【辩证要点】身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红绛 【治法】清火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犀角地黄汤 薛生白说:“大进凉血解毒之剂,以救阴而泄 邪,邪解而血自止矣。” 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凉血止血; 黄芩、黄连、黄柏、山栀清热泻火解毒 临床运用时,可加紫珠草、茜草根、地榆炭、 侧柏炭、田七等增强止血之效。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