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作文训练1(一个富翁捐助三个家庭)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2072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驱动作文训练1(一个富翁捐助三个家庭)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任务驱动作文训练1(一个富翁捐助三个家庭)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任务驱动作文训练1(一个富翁捐助三个家庭)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任务驱动作文训练1(一个富翁捐助三个家庭)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任务驱动作文训练1(一个富翁捐助三个家庭)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任务驱动作文训练1(一个富翁捐助三个家庭)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驱动作文训练1(一个富翁捐助三个家庭)讲解(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实例 2013高考广东作文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高考真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 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以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 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要求: .自选角 度,确定立意, 自拟标题,文体 不限。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 义的范围

2、。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以上三个家 庭的不同态 度,你怎么 看?请选择 一方表明你 的态度,阐 述你的看法 。 三、立意分析。 这段话,可以分为两个角度:施助行善者( 富翁)和受助者(几个家庭)。 1. 从施助行善者的角度:“慈善”“捐助”, (1)一个人,在自己富起来后,要具有同 情心,乐于(捐款捐物)助人。 (2)任何一个人(团体),应该积极用实 际行动(捐款捐物)回报社会。 富而兼济天下社会需要正能量善 意之光点亮世界拥有财富 传递财富 与之也为得 2. 从几个家庭的角度: (1)对于别人的关爱救助,有感恩之心。 (2)不能无条件接受别人的关爱救助,应 该慎重考虑将

3、来怎样偿还。 (3)不应接受别人的关爱救助,因为那是 施舍。 (4)不能误解别人的好意,接受救助并不 可耻。 (5)对待别人的关爱救助,不同的人有不 同的做法。 “接受也是一种美德” “接受,给自己一个机会” “接受本身就是对富翁的回报” 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有尊严的拒绝” “拒绝是为了尊严” “拒绝也是一种伤害” “拒绝冷漠,传递爱 心”; “拒绝施舍”, “学会接受帮助” “自食其力方是正道” “自力更生才是本” “拒绝施舍自力更生” “不依赖他人” 3. 从综合的角度:“捐助与受助” “施与受”“ 贫与富” (1)先富起来的人应不应该、如何帮助他 人,回报社会

4、。 (2)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 帮助。 (3)如何应对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建立 互助互爱、互信的和谐社会。 (4)行善关爱与受助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 的关系,如何建立有效机制防止误解等。 审题存在的问题 一、关键词表述不准确。 把慈善和爱心,善意混为一谈,把捐助说成帮助 ,和援助、互助、救助、资助区别不清。如,谈 慈善的本质是爱心时,把父母对孩子的爱,人对 自然的爱混同于富人对穷人的慈善。谈捐助所举 的例子是同学之间相互在学习上的帮助、或者运 动员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的支持帮助、国家之间的 经济援助、公司之间相互的救助等等,审题用例 全部或局部跑偏。尤其是对家庭三的态度阐述观 点“人需要

5、自立”和“尊严可贵”时,把个人人格尊严 和国家、民族尊严混为一谈。 二、断章取义,随手抓住一个词语来写(不扣住事 件来分析) 看到富翁“白手起家”便有感慨,于是大谈“白手起家 ”的意义,看到富翁“慷慨捐助”就滔滔不绝的谈各种 “慷慨“。 脱离具体材料内容去做抽象的名词讨论或者某种哲 学命题的思考。 由三个家庭不同的选择,谈“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 看法与态度的决定作用。由不同人的选择结果谈“ 选择”的重要,由第三家庭的拒绝和第二家庭的接 受但偿还谈“原则”的坚守,由三个家庭的态度抽出“ 心态”一词,谈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结果。上述 所有抽离出来的关键词语的作文在用例和阐述时全 部与“慈善”“捐助

6、”无关,不符合材料含意。 三、未能完成“任务”要求 以上三个家庭的不同态度,你怎么看?请选 择一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A写“富翁” B逐一分析或比较三个家庭 C看不清写针对哪个家庭 D行文中,扣材料不够紧 【立意方向参考】 (一)高兴地接受角度 人一定要知道你在处于什么状况,别人 向你提供了帮助必定要懂得饮水思源。若 我选择,我会选择第一个家庭。 1在困难时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 人生的智慧 2.在困难时候,学会利用外在力量帮助自己 走出困境 3高兴地接受别人帮助,是对捐赠者的一 种肯定,也是一种尊重。 (二)接受但表示偿还 善用机会,慷慨回报:从三个家庭对此的 态度,我更认同第

7、二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 我们要善于用他人给予自己的机会改变自己, 并学会回报他人和社会。 1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且表示偿还,是一种知 恩图报的表现 2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且表示偿还,也是一种 对自己己对捐赠人有责任体现 3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且表示偿还,表明有感 恩之心 (三)拒绝 有尊严的生活态度,尊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是为人处世的底线。 (素材的捐赠人是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的) 1莫因个人的 尊严绑架了善意的心 2对嗟来之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要有 自己的尊严和骨气。 浸润在恩惠的阳光下 牵牛花搭附在竹藤的肩膀上,才有了角落里那一株 清新自然、亮丽袭人的图景;树苗接受春雨的洗礼, 才有了

8、参天大树的翠绿蓊郁;大海接受溪流的汇入, 才有了百川入海、波涛滚滚的蔚然大观人乐于接 受他人的恩惠,如同那户在穷困之时欣然接受帮助的 人家,才能找到生存的动力,浸润在恩惠的阳光下, 让生命倍添活力。 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乐于接受恩惠是一种智慧。这 智慧如同海上的灯塔,为困窘的你指明前行的路。 马克思早年在编写资本论时,生活拮据难以为 继。好友恩格斯提出对其经济援助,他欣然接受。在 经济困难,写作无所适从时,马克思接受了恩格斯的 帮助,为其写作重新添加动力,资本论最终横空 出世。乐于接受他人恩惠,能为你的生活重燃希望, 让你更好地前行。 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恩惠会编织坚实紧密 的纽带。乐于接受恩惠会

9、让眼前的困难无限缩 小,让心中大爱无限放大。大灾大难中,中国 总不会倒下,反而用一种坚毅挺立的形象示人 ,历经汶川、玉树、雅安地震,灾区人民没有 倒下,却用重燃的希望重建家园,为何?因为 他们乐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帮助,不放弃生的希 望。灾难来临之际,微博接力,新闻实时跟踪 ,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往灾区。灾区人民接 受了其他民族的恩惠,为其注入克服眼前困难 的力量,获得重生。恩惠的力量在民族与民族 之间传递,它让千万颗心紧密相连,终筑起爱 的长城。 乐于接受恩惠,不仅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 之间,还在国与国之间。二战过后,西欧民生凋 敝,经济发展乏力。此时,西欧欣然接受了美国 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在

10、其帮助下实现战后重建 ,国民经济重新恢复与发展。乐于接受恩惠的智 慧,为国家的富强、重新崛起点亮了新希望,更 密切了国家间的联系。 恩惠如同一缕阳光,穿越心窗,照进心田。 乐于接受恩惠,让心倍感温暖,让希望的暖流流 淌在心河上。浸润在恩惠的阳光下,人与人心心 相连。 【考场得分】25+25+8=58 【点评】考生站在家庭一的角度,认为接受别人 物质上的帮助,不仅能自救,焕发出新的希望; 更能温暖社会,加快发展、奔向成功的脚步。观 点切题,且符合社会正向价值观。 内容方面,选例准确且典型。表达方面,叙议结 合很好,首尾呼应,以及抒情味较浓的排比句, 能很好地展示考生良好的语言功底。通篇采用递 进

11、式论证结构,标志句清晰,思路严谨规范,是 一篇优秀的考场佳作。 任务驱动型要求:在开头得补上“你怎么看”如 :我觉得第一个家庭的做法最值得肯定。(我觉得 高兴地接受帮助的做法最恰当。)在行文中还应扣 住这个家庭。30 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 “人之初,性本善”,而圣经也推崇善心是人的一种本 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要接受慈 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 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 ,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对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 。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伤害了其他人生存的利益,富

12、人行善 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是为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 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改变困境,同时 洗脱一个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或许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 做法。再者,只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 的事业中。所以接受一份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 善心与大爱,理应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 善心,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激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 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他接受但他要以劳 动去换取,他纵使落魄,仍保持人的尊严,或许是他日后 出人投(头)地的一个原因。反观今天,有不少社会上的

13、 助学的私人基金都要求日后受捐助的对象加入基金会,这 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又不会伤害他人尊严 ,更在将来让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而 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 一份慈善如一缕清泉,有顺流而下滋养万物,当然也有 坚石相阻,拒之于门外的。 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能自立自强,有 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那面对行善的人 ,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不接受一份施舍是可以理解的 一种选择,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坚石可以阻隔 这缕清泉,但至少它不会污浊这一弯泉水。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接受与否,但行善的人 都应该理解,这样善心才能延续。

14、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 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 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 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评价:一类卷。从接受的角度行文。自始至终围绕慈善 行文、分析。对材料有准确的把握,文中比喻较贴切, 排比的使用较恰当。但内容有空疏之嫌。 得分:24+23+9=56 任务驱动:行文兼写三个家庭的做法, 没完成任务。20-25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谈谈理由。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

15、出“离群”这个背景。所 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 、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 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 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 只孤雁,在低空盘旋。我们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 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 后,鸿雁才飞回塞外。这两句中,尤应注意一个“行” 字,一个“独”字。有了“行”与“独”作对比,孤雁就突 现出来了。“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古人作 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念尔”句写得很 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 ,统摄全局。“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 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篇的警策。第三 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 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时间是在晚上,地点 是在寒塘。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那 声音是够凄厉的了。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 ,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 几度盘旋。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