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实施目标教学模式的思考.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916462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9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数学课堂实施目标教学模式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数学课堂实施目标教学模式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数学课堂实施目标教学模式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数学课堂实施目标教学模式的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数学课堂实施目标教学模式的思考.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 0 1 5 年第 1 1 期 ( 下) 中学数学研究 1 3 目标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学习兴趣 (1 )目标中心原则: 教学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 教学 目标要及时补救, 实现堂堂达标 ( 2) 优化原则: 从上课伊始到结束, 从教师的导到学生 的学, 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 体现出和谐 、 自然和优 化 ( 3 ) 反馈矫正原则: 进行信息反馈, 对残缺知识进行有 效的矫正和补救, 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 实现当堂达标 的重要手段, 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交往和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 性 二、 在数学教学 中实施 目标教学的

2、体会 在运用 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学生是认知的 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具体设计了 目标教学法的 教学步骤, 分为如下五步: 1 展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 目标分两类: 一是知识层: 了解 ( 辨认 、 知道 、 复述) 、 理解 ( 描述特征 、 区别与联系) 、 掌 握 ( 迁移 、 运用) 、 灵活运用 ( 选择 、 判断、 用 目标要求的标准 进行检测和评价 、 综合运用) 二是非知识层: 感受、 经历和体 验 教师在授课前, 应根据课程标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理 清该课程的知识体系, 并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学习 目标 在进行教学前, 预先告知同学们该知识点

3、所要达到的 教学 目标, 使学生形成一种对学习 目标的心理准备, 从而形 成一种期待心理, 做到有备而来, 避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盲 目性 洋思中学的经验, 杜朗口高效课堂无不体现重视这 样的环节 2 创设情境 探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来 自于 自我内在的需要, 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 独立 自主地参 与学习活动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 点, 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 区确定教学的起点, 把教材上的 知识点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 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 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也可做好前提 诊测帮助学生建立接受新知识的认知前提, 以便确定教学

4、 目 标 案例 1 : 例如在学习“ 过三点的圆” 时, 教师出示一块圆形 纸片说:“ 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做一个魔术 请两位同学 将这个圆形纸片随意撕破, 我可利于其中的一块把这个圆纸 片重新画出来 然后大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魔术 ” 学生 一 听, 兴趣就来了, 整个课堂气氛就互动了起来, 你一言我一 语,“ 破镜重圆” 也就呼之欲出 这样变抽象的数学问题为实 际问题的探究, 学生积极讨论、 尝试,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 望,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 3 实施 目标 实施 目标可老师操作示范, 也可学生独立 探究, 还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

5、 中通过充分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全面展示现代教育 “ 以能力为本” 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 大幅度的提高, 实现师生共同完成目标, 共同取得进步 3 1 有效整合 、 重构教学 内容是 实施 目标教 学的重要手 段 在词汇意义上, 整合可理解为: 通过整顿 、 整理的办法 把分散的要素聚拢、 组合在一起, 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 通过整合 、 重构使教学内容成线性 、 阶梯型、 连续性, 循环 上升, 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 也更符合 本校学生的实际 案例 2 : 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时, 可以这样 设计: 第 1 课时探究

6、出四种判定方法: ( 1 ) 给你一些条件, 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和它全等吗? A B=3 c m Z A=6 0 。 A B=3 c m , A C=2 c m z A=6 0 。 , z B=3 0 。 A B=3 c m , Z A=6 0 。 , 通过操作、 交流, 发现: 给出一个条件不行, 两个条件也 不行 下面我们如何继续进行呢?( 再添一个条件) ( 2) 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部分, 我们能画出怎样的三 角形呢? A B=3 c m , B C=4 c m , C A=2 c m z A=6 0 。 , A B=4 c m , A C=3 c m Z A=6 0 。 , Z B=3

7、 0 。 , A B=4 c m, 最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S S S 、 S AS 、 A S A、 AAS 通过内容整合, 让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条件有了全面认识、 深入的了解 3 2分层训练是达成目标的有效策略 我们通过水平测试把全班 同学分为 A、 B、 C三个层次 一 般来说 B层学生应较多, 占全班学生的二分之一, A、 C层 学生各 占全班的四分之一 根据水平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教 学方式及授课内容 尝试对不同学生采用分层次的目标教学 模式, 力争做到 “ 使最好的学生也有不会的题目, 最差的学生 也有会做的题 目” , 有效解决了“ 吃不饱” 与 “ 吃

8、不了” 的问题 案例 3 : ( 七年级数学) 第 1 章有理数 ( 5) 一有理数乘除 法 ( 学习卷设计) A 组 2 中学数学研究 2 0 1 5年第 1 1 期 ( 下) 1 确定下列两数的积或商的符号 f 将所确定 的符号填 在横式) ( 1 ) 5 X( 一 3 ) ( 2 ) ( 一 3 ) 3 ( 3 ) ( 一 1 2 ) 1 2 2 计算: ( 1 ) 3 X( - 1 ) = ; ( 2 ) ( 一 5 ) ( 一 1 ) = ( 3 ) 0 ( - 1 ) = ; ( 4 ) ( 一 2 ) ( 一 云 ) = B组 计算: ( 1 ) ( _ 2 ) x (_ 一 I

9、 ( 2 ) _ 1 1 箬 = 一 ; ( 1 ) ( 一 2 ) (一 ) = ; ( 2 ) 一 百 箐 = ; ( 3 ) (- 1 2 ) + (_ 2 ) = ; ( 4 ) 一 未 (一 1 ) = ; c组 计算: 一 ( 一 3 ) 教师在知识掌握的要求上,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分层训练, 不要 “ 一刀切” , 让各个层次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自已的学习任 务, 体验成功 3 3 变式训练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空间 授人以鱼, 享受一时; 授人以渔, 终身受益 在例习题的 教学中, 不能就题论题, 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不但要研究一 题多解, 而且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思考问题的

10、变式与引申, 有 利于知识的联系与拓广, 举一反三, 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 更 深层 次的思想方法 案例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 4 , 底长为 6 , 求周长 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 1 :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 4 , 周长为 l 4 , 求底边 长 ( 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 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 4 : 另一边长为 6 , 求周 长 ( 前两题相比, 需要改变思维策略, 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 3 :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 3 , 另一边长为 6 , 求 周长 f 然 “ 3只能为底, 让学生作充分的思考 这是为什 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

11、式 4:已知等腰 三角形 的腰长为 , 求底边 长 Y的取 值范围 变式 5: 已知等腰 角形 的腰长为 X, 底 边长为 Y, 周 长 是 1 4 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 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 出二者的图象?( 与前面相比, 要求又提高了, 特别是对条件 0Y2 x的理解运用, 这又以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 联系上了, 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应变 能力, 学生的能力提高了, 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发展, 达到 了师生 “ 双主体” 发展的双赢)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 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 了一步, 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地分 析问题 、 解决问

12、题: 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 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而又打破思维定势; 有利于培养思维的 变通性和灵活性 4 测评反馈 反馈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练习、 随堂测试与 作业等 教师围绕当堂课的教学 目标 、 重点和难点编制检测 题, 保证每一目标都有题 目对应 所编检测题 目由浅入深, 适 当联系以前的知识并进行变式, 且题 目以客观性试题为主, 以利于控制时问: 一般检测时间在 5 1 0分钟 测评后, 教师 统计达成度 对某些知识点学习 目标 尚未达成的学生, 要求 他们通过阅读课本, 询问教师, 请教同学等方式进行矫正, 直 至达标 5 矫正补救 根据反馈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

13、 息, 才能实现控制 通过反馈获得信息, 及时发现教学不足之 处, 采取补 救措 施, 及 时调整 教学 过程, 不 断缩小 目标 差距, 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 上接第 2 8 页) 产生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 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更好的理解 、 总结 、 归纳、 掌握和应用 5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 语言干净利落, 表达 奇晰; 教 学环节 时间安排 合理, 驾驭课堂 的能力较强; 教态 自然大方, 仪表端庄; 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板书字迹丁整, 布 局合理 教学建议 ( 1 ) 老师在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的时候没有明确提 出来, 在这里应该

14、应着重强调一下, 必要时也可以将定义板 书到黑板上 ( 2) 在预设和生成这 一块老师还做得 不够, 每个 学生 的 回答 都按 照老 师设计 的思 路去走 , 限制 了学生思 维 的发散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尽量考虑全面周到, 多准备几个方案设 计, 也可以让学生 自己去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3) 对于如何对于辅助线的启发, 老师没有明确地指出 为什么会想到去作这个辅助线, 在这里应该加强对学生作辅 助线 的引导和启发 ( 4) 应用练 习中只是解决 了两个基本 问题, 在这 里可 以 添加一些变式训练, 可以使同学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 更好地掌握和巩 固 ( 5)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突m重点, 突破难点 对于本节 课的重点老师没能很好地把握, 在小结的时候, 某一位同学 谈到 自己收获的是等腰 n二角形是一个轴对称网形, 而这个并 不是本节课 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