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表》的学习指导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591588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出师表》的学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诸葛亮《出师表》的学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诸葛亮《出师表》的学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诸葛亮《出师表》的学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诸葛亮《出师表》的学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出师表》的学习指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的学习指导一、写作背景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比喻极其糊涂。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

2、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二、难句例析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2、引喻失义。“引喻”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 “喻”是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

3、即说话不恰当。3、性行淑均。“性”是性情、品性,“行”是“行为”。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之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做官扬名。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低微鄙俗”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6、察纳雅言。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7、庶竭努钝。译文:让我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三、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填入括号内。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也(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遂许先帝以驱弛(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5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填表古代异义词今义古代痛恨(极为仇恨)(痛心遗憾)卑鄙(卑劣龌龊)(地位低微)感激(感激)(感动、激动)谨慎(小心慎重)(认真和慎重)四、内容,层次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说明:一般参考书把第三项建议归纳为亲贤远小,原因是佞人佞臣现在很少用,实际上用小更不合适,因为小单独使用,不能表明“小人”奸臣的意思。这部分分三层第一层(第一段)刘禅昏弱,耽于安乐,亲信宦官

5、黄皓(小人),所以,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形势之危急,论及国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刘禅。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为国事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希望仍然存在。最后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图存。这是第一项建议。说明:画线部分为该段各小层的层意。具体说,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式;第二小层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以后各层的主要意思不再另行说明。第二层(第2段)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若用课文中原文回答层意则应答第二段第一句

6、).“宫中”,指刘禅皇宫中的亲信。“府中”指诸葛亮丞相府(即执政的朝廷)中的官员。223年,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治府严明,赏罚有度。鉴于对刘禅昏弱的担忧,诸葛亮特意提醒刘禅,对宫中要赏罚分明,如同府中赏罚严明一样。赏罚严明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昏庸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亲近侍臣,受他们牵制与朝廷中执政的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这是东汉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诸葛亮把这作为前车之鉴而提出建议,他先强调宫府一体,执法要相同,然后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说服力强。这是第二项建议。第三层(第3-5段)为了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的稳定,诸葛亮对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

7、,将一批可靠的优秀的文臣武将一一向刘禅推荐,并警之以历史教训,让他明白亲贤远佞,才能兴复汉室。诸葛亮对人事的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刘禅要亲信什么人,他都一一列举;刘禅要疏远什么人,就不言而喻了。他对刘禅“亲贤远佞”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这是第三项建议。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第一层(第6段):自述出身,讲述个人经历。此段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先写自己身份,志趣,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接下来,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8、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与先帝以驱驰。”中,再写自己对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受恩感激之情。最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一句叙述自己与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第二层(7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层(8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第四层(9段):诉依依之离情。五、内容分析:1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

9、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2文章开头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又说“益州疲弊”?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原因是:(1)先帝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魏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3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治国建议?并且反复陈说的又是哪一条?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的建议共三条:(1)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2)严明赏罚(即“

10、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远佞(即“亲贤臣,远小人”)反复陈说的是第三条。4诸葛亮在这篇表中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励精图治,兴复汉室。5“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论此事”的“此事”指什么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6本文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对比说明什么道理?说明是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兴亡。7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8伐魏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指什么?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0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