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91557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疆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疆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疆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疆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问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命题人: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

2、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

3、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

4、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

5、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

6、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

7、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土家摔碗酒陈应松从地图上看,恩施在湖北西部,像一根钻头,钻到了湖南和重庆的腹部,或者像一只灵巧的触角,脚踩在荆楚,而头已探出身外老远老远;他的三面都不是湖北。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完全浸泡在荆楚风中,倒像个另类,有一种脱笼之鹄的感觉。他虽然与湖南和重庆交织一片,但他不是湖南,更不是重庆。这地方要他不奇

8、也不行。奇地产异俗,譬如此地的摔碗酒。恩施土家族的摔碗酒,我见识多年也摔过几回碗,却无法参透其中奥妙,颇有敬畏,几番思量,不敢下笔。想想吧,你被邀请去一个筵席上做客,本是彬彬有礼之事,宾主相见甚欢,大家推杯换盏,长幼尊卑有序,敬酒吃酒,无不礼数周到,怎奈一阵猛烈的砸碗声,尖锐的瓷片四处乱飞,人皆惊惶,心脏无力承受,血压嘣嘣暴涨。这顿饭吃的!吃饭在鄂西有些地方如神农架叫呼饭,而巴东叫逮饭。都是很火急很暴烈的样子,连呼带逮,再砸几个碗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但再一细想,也觉不对,咋能把自己喝酒的碗给摔碎了,再找主人要新碗呢?任何人,不管是南方北方,中国外国,假如你在别人家里做客,必须对餐具轻拿轻放

9、,符合起码的礼节教养。那年月,谁都知道,破损了的碗是不会轻易扔的,还得请锔匠师傅锔补。就算是大户人家也要厉行节俭,没有铺张到可以拿一叠碗来让你砸个满堂彩。但恩施就是这规矩,喝顿酒,贴了酒肉饭菜还要欢迎你把咱家碗摔个七零八落,然后走人。好没道理!摔碗酒据说起源于周朝。按本地的讲法,与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关,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内有难,去楚国搬救兵,楚国要求巴国给三座城。楚兵解救巴国后,楚使请巴国割让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国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头换取城池。守了信誉,保了国家。“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而在割头之前,喝酒后摔碎碗,再拔剑自刎。这种大义之人,天下少见,想想也够悲壮的。后人为纪念他

10、,摔些酒碗也是学他的豪气,学他的做派,学他的舍生取义,学他的决绝笃诚。这只是一种传说,要将自己的摔碗与历史英雄联系起来,壮胆是主要原因。也应了一句老话:喝酒喝的是气氛。但凡喝酒之人,都爱赌酒闹酒。逞了一时英雄,再多的酒倒入肚中,都不见踪影,只是苦了胃囊。最直观的豪情当然是将喝干的空碗摔了,以求结局响亮。叭!这一摔,声、色、形都到了高潮,戛然而止,酒与人的魅力也到了巅峰。如果主人欣赏的是你摔得越多我越高兴,这个风俗也就无可厚非地站住了。摔碗酒在恩施也叫“bin当酒”,极有趣的一个名字。“bin当”是个象声词,东西落地碎裂的声音。“bin”读一声,相当响亮。三五好友碰上了,说,走,喝“bin当酒”

11、去!喝这酒一定是在农家乐,主要是在乡村。一桌有几个火锅,煮得热火朝天,自然会摔得天翻地覆,鸡飞狗跳。主人说,摔吧摔吧,碎碎平安!以头换城也好,碎碎平安也好,都是借口托词,就是笃定了要摔这个碗,冲着“bin当”来的。因而摔碗要有这种摔碗的环境,要有这种摔碗的冲动和气氛,桌上定不能有宵小之人。必是合性投意、割头换颈的朋友才能凑一堆拼命摔一通碗,也没有旁人呵斥你无礼粗野。男人们不摔几个碗够不上巴人后裔白虎血脉,有时女人也摔。摔得稀里哗啦,轰轰烈烈,这阵势,就是一个破坏,激烈的、报复的、凶狠的、果决的、壮美的破坏。以破坏完成感情,完成性格,完成民风,完成人生。摔的那个劲头,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12、。不破不立,大破大立,重建一个自我,砸掉一个窝囊废,成全一个纯爷们。但也听说,此俗随着旅游的推波助澜,有愈演愈烈之势,某家酒馆一天要摔一万个碗。满地狼藉,不堪入目,惊心动魄。我知道,这摔碗的花费最后全都算在酒客身上,酒家何乐而不为?你摔得越多,他收入越多。只是这些碗没有万年不能回归泥土。如果后人发掘,会耻笑我们生活的是个纵酒肆色,尽情享乐,毫无节制的时代。如将其回收,碎成瓷粉,或者干脆与水泥一起,铺成大路,也算是废物利用。但我建议,若要保存此俗,最好是做成泥碗,即可降解。但摔声不脆,不荤不素,不如不摔,食客扫兴,生意不兴,如何是好?让人又恨又爱的摔碗酒!(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3、,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语言富有特色,既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的短句,使行文干脆利落、铿锵有力,又在不少地方恰当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极具感染力的排比,使文章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之感。B.“就算是大户人家也要厉行节俭,没有铺张到可以拿一叠碗来让你砸个满堂彩。但恩施就是这规矩,喝顿酒,贴了酒肉饭菜还要欢迎你把咱家碗摔个七零八落,然后走人。好没道理!”由此可看出作者起初对土家摔碗酒民俗的不理解。C.“让人又恨又爱的摔碗酒!”作为全文的结束语,既照应了本文题目,又点明了文章主题,能够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的深入思考。D.“不破不立,大破大立,重建一个自我,砸掉一个窝囊废,成全一

14、个纯爷们”表现出土家人喝摔碗酒的酣畅淋漓、痛快愉悦,也是说喝摔碗酒的全都是男人。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土家摔碗酒”民俗形成的几点具体原因。(5分)6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新华日报 记者 鹿琳 沈峥嵘)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

15、行!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10: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