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反应与调控.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0706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8.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反应与调控.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反应与调控.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反应与调控.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反应与调控.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反应与调控.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反应与调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反应与调控.(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神经系统和神经调控 第二节 信息的产生和传递 第三节 感觉器和效应器 第四节 脑的高级机能 第五节 激素和调控作用 第六节 免疫调控 第十二章 反应和调控 一、 中枢神经系统 二、 周围神经系统 三、 自主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和神经调控 (一) 脑的结构与基本职能 一、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 丘脑, 下丘脑, 中脑, 小脑和 延髓 Frontal lobe (额叶) Temporal lobe (颞叶) Parietal lobe (顶叶) Occipital lobe (枕叶) 大脑皮层大划分 大脑:为神经系统的主宰,人类的大脑为一切 意识,思想,语言和行为等的策划中枢 。 丘

2、脑:哺乳类以上,大脑取代了部分丘脑的 功能,但来自脊髓和脑后部的感觉冲 动要通过丘脑。 下丘脑:是内脏机能的重要控制中心。 中脑:为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小脑:管理肢体肌肉平衡和协调各部分肌肉 运动。 延髓:是脏腑器官的反射中枢,含有多种 “ 活命中枢”。 脑脊膜(meninges)是结缔组织,保护脑。 脑脊膜分3层: 硬膜 (dura mater),外层,厚而有韧性, 软膜 (pia mater),内层,薄而多血管, 蛛网膜(arachnoid),内外层之间的疏松网 状结缔组织。 脑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 在3层脑膜 之间,有缓冲撞击的作用。 脑脊膜(menin

3、ges)脑脊膜分3层: (二)脊髓的结构与功能 脊髓(spinal cord)是脊椎 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低 级部位。 为一条灰白色的长管。 脊髓分灰质和白质。灰 质在内,白质在外。 灰质是神经原的细胞体 和无鞘神经,白质是主 要是有鞘神经集中处。 脊髓的中央部分在脊髓横切面上成蝴蝶 形,称为灰质(gray matter)。细胞体和突触 都位于灰质。灰质的左右两“翅”又可分为 背角和腹角两部分。 灰质之外是白质(white matter)。白质中 没有细胞体,主要是成束的神经纤维。白 质之所以白,是由于有髓鞘纤维存在。有 髓鞘纤维进入灰质的部分都是末端,都没 有髓鞘,所以灰质不白。 感觉神经的细

4、胞体位于背角。运动神经 的细胞体位于腹角。它们的轴突从腹角伸 出,和进入背角的感觉神经组成脊神经, 1. 传导 由周围神经(脊神经)传来的冲动经脊髓上 行入脑,脑的信息也经脊髓、脊神经而达到 身体各部。把躯体组织器官同脑的活动联系 起来。 2. 反射中心 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 如:屈肌反射,抓痒反射,泄殖系统的反 射等。 (三)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 1. 网状神经系统 水螅:神经细胞 伸出纤维互相连 接(突触),形成 一个遍布全身的 神经网 2. 梯状神经系统 蜗虫 淡水涡虫的神经系统,一 方面还保留着网状的特性 ,即神经细胞分散,并以 突触相连成网;另一方面 很多神经细胞已集中而成 身体腹

5、面的2个神经索和 头部的“脑神经节” 梯状神经 系统和 链 状神经系 统 3. 链状神经系统 节肢动物等的神经系 统称为链状或神经节式神 经系统。其特点是,神经 细胞集中成神经节,神经 纤维聚集成束而成神经。 链状神经系统已可分为中枢和外围2个部分 4. 管状神经系统 人5周胚胎的矢状切面,背部为神经管 5. 脑的进化 5. 脑的进化 5. 脑的进化 5. 脑的进化 5. 脑的进化 (一)脑神经(cranial nerve)的分布和功能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副,舌下毕。 二、周围神经系统 各类动物的脑神经数目不一。 如头索动物文昌鱼只有两对(嗅神经和视神经

6、); 七鳃鳗、硬骨鱼、两栖类为10对(无第11和12对); 鲨鱼有11对(缺少第11对);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是12对, 但蛇和蜥蜴和鲨鱼一样只有11对(缺少第11对)。 (二) 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脊神经由脊髓的背,腹两根发出, 背根包含感觉神经纤维,腹根包含运动神经纤 维。 混合后再分出背支,腹支和脏支,它们是既有 感觉纤维又有运动纤维的混合神经。 交感神经 在脊柱两 侧, 副交感神经 在头部和荐 部。 一、 阈刺激与全或无定理 二、 神经原与突触的结构 三、 静息膜电位与动作电位 四、 突触传递过程和特征 五、 反射弧(reflex arc) 第二节 信息的产生和传递 (一)阈刺激

7、: 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最小刺激称之为阈 值。小于阈值的刺激。机体不发生反应。 (二)全或无定理 当一个阈上刺激到达神经原上的时候, 不论它的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全力发 放。而阈下的刺激有机体不发生反应。 一、阈刺激与全或无定理 (一) 神经原的结构 二、神经原与突触的结构 神经原就是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体:直径约10 150,形状多样。有一个大 而圆的核,胞膜极薄。 细胞突:每一个神经细胞 都有数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神经纤维:一条神经纤维就 是一个神经原的树突或细长的轴 突。神经纤维分传出纤维和传入 纤维。 (一) 神经原的结构 有的神经纤 维包有髓鞘,髓 鞘呈白色,具隔 离作用。 有的神经

8、纤 维没有髓鞘,故 呈现灰色。 (二) 突触的结构-电突触 电突触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突触 间隙很小(2nm)。 突触间隙有间隙连接相连。 突触由三部分组成: 1.突触前结构:神经原纤维,突触前神经末梢 ,突触小泡(=200800埃)和突触前膜。 2.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或称突触裂(厚度约200500埃)。 3.突触后结构:为另一个神经原的树突或细胞 体相接触的部分和突触后膜(厚度约70埃)。 (三)突触的功能 腔肠动物神经网的突触是一种电突触。 1. 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直接通过, 速度快; 2. 传导没有方向之分,形成电突触的2个神经 元的任何一个发生

9、冲动,即可以通过电突触 而传给另一个神经元。 化学突触的突触小体中有神经介质在突触后 结构的突触后膜上含有各种能与神经介质特异 结合的受体,以及各种酶系。 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 (DA)、5羟色胺、氨基丁酸(GABA)、甘 氨酸和谷氨酸等。 但在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包括周围神经系统 和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不尽相同。 (四)突触联络的方式 1. 轴树联络:一个轴突末梢另一个树突末 梢相接; 2. 轴体联络:一个轴突末梢另一个细胞体相 接; 3. 混合联络:一个轴突末梢另一个树突和细 胞体相接。 (四) 突 触 联 络 的 方 式 (四) 突 触 联 络 的 方 式 (

10、一) 静息膜电位: 细 胞 内 细 胞 外 Na+ 12毫克分子/升 Na+ 145毫克分子/升 K + 155毫克分子/升 K+ 4毫克分子/升 其他阳离子 5毫克分子/升 Cl- 4毫克分子/升 Cl- 120毫克分子/升 HCO3- 8毫克分子/升 HCO3- 27毫克分子/升 A- 55毫克分子/升 极化 静息电位 -90毫伏 膜外电位 0毫伏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的膜电位。 三、静息膜电位与动作电位 (一) 静息膜电位: 离子在细胞内外的不平均分配是靠Na+K+泵维 持的,需要ATP供能。 神经纤维的Na+K+泵每消耗一个ATP, 将3个Na+逆浓度梯度泵出细胞, 将2个K+逆浓度梯度

11、泵入细胞, 这就使膜的内外出现了Na+和K+2个相反的浓度梯度 。 膜对Na+、 K+的透性不同, Na+很难通过, K+ 易于通过,因而泵出的Na+很难重新过膜进入神经, 而泵入的K+却可以从膜漏出. (一) 静息膜电位: (一)静息膜电位: (二) 动作电位 当膜受到超过阈值的刺激时,膜的去极化 、超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 阈上刺激 膜的通透性改变, 钠离子大量进入膜内。 去极化 Na+ Na+ 300 Na+ 反(超)极化 动作电位 30毫伏 膜外电位 0毫伏峰形电位 刺激结束 膜的通透性恢复 K + 复极化 膜内电位 -90毫伏 膜外电位 0毫伏 (二) 动作电位 (二)动作电位 (二)

12、 动作电位机制研究 具巨大神经轴突的章鱼 (二)动作电位 机制研究 (三) 兴奋的传递 兴奋的神经段和它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 之间的电位恰好相反,所以将由于电位差的存 在而有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 流犹如外加电刺激的作用,足以使峰形电位前 沿的静息膜发生去极化、超极化和复极化。刺 激信号就向前传递。 (三) 兴奋的传递 两节髓鞘相接的地方,即郎飞节是没有髓 鞘的,有鞘神经的动作电位正是在没有髓鞘的 郎飞节处发生的。 在郎飞节上发生的神经冲动是跳跃式的传 导,即一个郎飞节出现的动作电位引起相邻郎 飞节出现动作电位。这种跳跃式传导:加速传 导的速度,并能节约能量。 有髓鞘神经传导所需的

13、能不过是同样大小 的无髓鞘神经传导所需能的1/5000! 神经冲动 神经终末释放化学物质 突触裂 化学介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化学反应 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 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一) 突触传递的过程: 四、突触传递过程和特征 (二) 突触传递的特征 1. 单向传递:前膜到后膜 2. 突触延搁:0.52ms 3. 总和:可积累,可叠加 4.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缺氧,二氧化碳 5. 对某些药物敏感:咖啡碱,茶碱等 反射弧主要由 五、 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 中间神经元(神经中枢)、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 效应器 等

14、五部分组成 反射弧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A一个传导细胞;B.感觉元和运动元居间简单;C.多元。 膝 跳 反 射 神经与肌肉的连接: 神经与肌肉的连接: 运动神经纤维在到达末梢处时先失去髓 鞘,以裸露的轴突末梢嵌入到肌细胞膜上称 作终板的膜凹陷中。 但轴突末梢的膜和终板膜以约200的间隙 隔开;终板膜有规则地再向细胞内凹入,形成 许多皱褶,作用可能是增加接头后膜的面积。 轴突末梢的轴浆中含有大量直径500的囊 泡,内含乙酰胆碱。一次动作电位约200300 个囊泡释放内容物。 第三节 感觉器和效应器 温度感受器(冷、热) 皮肤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压力差、触觉) 外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痛觉) 化学感受器

15、 味觉,嗅觉 感受器 声感受器 听觉 光感受器 视觉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肌梭、肌腱 内脏感受器 肺牵张、颈动脉窦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器 (一) 皮肤感受器: 一、感觉器的类型 (一) 皮肤感受器: 温度 (一)皮肤感受器: 温度 (一)皮肤感受器: 触、压 触、压 (二) 光感受器 眼球构造 章 鱼 的 眼 睛 昆虫的复眼 复眼由单眼组成 复眼成的象,尚需经脑整合 视杆细胞和 视锥细胞 (三) 声感受器 (三) 声感受器 (三) 声感受器 (三) 声感受器 (三) 声感受器 (四) 化学感受器 (四)化学感受器 感受器对适宜刺激(声波、可见光、温度) 的变化敏感; (一)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对非适宜刺激的变化不很敏感。 二、 感受器接受特征 1. 强度阈值: 2. 时间阈值: 3. 面积阈值: (触觉) 4. 辨别阈值: (压力) (二) 感受器的阈值 感受器接受刺激,发生兴奋;刺激的能量 (光能、声能,机械能、热能等)转化为神经上 的电活动。这就是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一定时间后,其感觉 冲动发放的频率就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就称“ 感受器的适应” (四) 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器本身及其传导部分又常受到神经 系统的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对避免因刺激而 产生过度的兴奋是重要的,起到保护肌体免 受损伤。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