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申报材料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906273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年古县”申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千年古县”申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千年古县”申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千年古县”申报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千年古县”申报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年古县”申报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年古县”申报材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千年古县”申报材料新河县地名文化调查材料河北省新河县民政局(二五年七月一十八日)新河县Xinh Xin 地处东经1150411527,北纬37233734之间,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东北部。西和西北部与宁晋县接壤,东和东北部同冀州市相连,南和西南部与南宫市、巨鹿县毗邻。县人民政府驻地新河镇位于县境中北部,西北距省会石家庄市98公里,西南距邢台市112公里。总面积367平方公里,耕地29万多亩,人口23.85万。辖新河、寻寨两镇和白神首、荆家庄、仁让里、西流四个乡,169个行政村(175个自然村),4个社区居委会,为邢台市辖县。新河县地名语词文化“新河”这一地名词语及新河县境内聚落地名群,都是

2、在数千年历史时代变革和自然环境变化中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形成了具有新河特色的语源特征和文化内涵。一、“新河县”语源简析“新河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新河县历史悠久,自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始置堂阳县,直至唐建中元年(780年)更名新河,虽政区几经变革,但“新河”这一名称沿用至今。水经注载:“长芦水东迳堂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堂水之阳。毂梁传曰:水北为阳也。今于县故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东出,可以当之,斯水盖包堂水之兼称矣。”地理志云:“钜鹿有新市县,候国也”。堂阳境内河流众多,唐末百年间历七次大水,为求生存,保家园,堂阳人齐心合力抵御水患。据新河县志载,“唐建中元年(780年),因

3、县治新城滨临漳河之衡水新道,又取古新市之新,加境内多河,遂更名新河县。”因此,无论“堂阳”,还是“新河”,均因河而得名。二、新河县政区沿革简况新河县源远流长,春秋时期为晋国东阳地,三家分晋后为赵国辖域;秦代属钜鹿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功臣孙赤为堂阳候,遂置堂阳候国,治在今县城西北处。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析堂阳地置新市候国,属冀州钜鹿郡。东汉时期,新市候国省入堂阳县;三国时期,属魏冀州安平郡;晋代,隶属冀州安平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初属冀州长乐郡,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省扶柳县(今冀州市)入堂阳县;隋代,初属冀州,后改属信都郡;唐初,属河北道冀州,建中元年(780

4、年),堂阳县更名新河县,治在今县城西25里埝城村附近。此为“新河县”之始,距今1225年。后复名堂阳县;宋代,太祖乾德元年(963年)降堂阳县为新河镇。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升新河镇为新河县,并省南宫县入新河县,属河北东路冀州,隶安武军节度使。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复设南宫县;元代,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水患冲毁故城,遂迁治于今县城治所,属真定路冀州;明代,新河县隶于真定府冀州;清代,属直隶省冀州;民国二年(1913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新河县先后归属冀南道、大名道,民国17年(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纪念董振堂烈士,新河县改为振堂县;19

5、49年振堂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950年3月振堂县复名新河县。1958年5月,划归石家庄专区,同年11月,并入宁晋县。1961年5月,新河县由宁晋县分出划归南宫县,属邢台专区。1962年复设新河县,划归邢台专区。1967年12月属邢台地区,1994年属邢台市。三、新河县地域地名语词特征新河县地名与新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河县境内古黄河、漳河、滹沱河、小漳河、葫芦河、绛河、湫河、沙河等河流众多;受河流改道和冲积影响,中部由西南至东北形成大片沙岗地,大小沙丘参差错落;汉光武刘秀、三国名将颜良等历史人物在新河留下许多古迹和故事,这些形成了新河县地名的明显特征。因地理

6、环境得名。如东小漳、西小漳两村因在古小漳河东、西两侧得名;刘秋口、信秋口等七“秋口”村因靠近古湫河,得名;前葫芦湾、后葫芦湾、西葫芦湾三村因临近古葫芦河得名;西流村因长芦水经村南向西逆流得名;南杜(渡)兴、北杜(渡)兴两村因位于古运粮河渡口两侧得名;沙里王村因四周皆沙,如居沙里得名;沙圪塔村因座落于沙丘之上得名;沙井因在沙岗上打出三眼甜水井得名。因历史故事得名。如亭则头村,相传南宋初与金朝以此为交战分界线。村内建有一亭,亭内挂一标牌,南面书“向南朝”,北面书“随北国”,宋军至此转师而南,金兵至此拨马而北,因而得名;和蔼村因原李家洼、雷家岗两村不睦,经官调解二村合一,取名“和蔼”;望腾村因刘秀于

7、此忘记赶马藤鞭,由“忘藤”演化而来;九柳村因明成祖过此村,指九棵柳树为识得名。因历史人物得名。如荆家庄原名孙家庄,因光武帝刘秀封其胞兄为荆圣公,并于村南敕建荆圣公祠,故更名荆家庄;护驾村因本村人汉东光候耿纯曾护卫光武帝刘秀得名;菜园村因东汉袁绍大将颜良曾在此种菜得名;苏章村因是东汉冀州刺史苏章故里得名;苏田村因其耕地原为苏章田产得名;王府村因明阉刘瑾曾在此建造府第为皇家征收子粒钱粮,先得大皇庄名,刘死后改为王府堡,后简为今名;子林村因纪念本村人新河县共产党组织创始人吴子林而改孙村为现名。因名胜古迹得名。如白神首、张神首等八“神首”村,因刘秀曾于此屯兵点将修筑“光武台”,当地人视光武为百神之首,

8、又称“神首台”,故而得名;保居庄因十字街中心有一罗汉庙,佛身有“保居”字样,意即“保居平安”,得名;埝城村因座落于刘公堤与新河故城之间得名;九门村因曾为西汉堂阳县城,城有九门,故而得名。经考证,全县169个村中,千年以上的村66个(其中在东汉以前建村的有59个),占39 %;千年以下500年以上的村84个,占49.7%;500年以下350年以上的村19个,占11.3%。从统计情况看,新河县境内500年以上的古老村庄占88.7%。新河县地名实体文化一、深厚的历史文化新河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名人辈出,历史事件频发,文物古迹众多,为新河历史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文物古迹。新河县文明开发

9、史较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县志记载,新河县古迹颇多,但由于年代已久和战争动乱等因素,现保存下来的只是少数。1、古代遗址狼烟墩。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西铺村东侧。据史书记载,此属西周时期烽火台遗址。当时配有兵卒把守,兵卒后代即为现西铺村人。据传,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候”时,这个烟墩就曾点火报警。光武台。位于县城西4公里白神首村南,长15丈,宽8丈,高丈五。后汉书记载,刘秀曾在任光屯(新河县西小屯)、马武岗(新河县张神首村)一带驻军,并筑台拜将,操练军马,之后开始向王郎进攻。这个点将台被后人称为光武台。唐初当地人建造了“光武庙”,文官过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马,这种封建旧轨一直沿袭到清朝末年。颜良岗。

10、位于县城西10公里平头楼村西北,原是东汉末年袁绍大将颜良的故居。虽屡遭洪水冲涮,今仍有旧迹,颜良后人迁居闫仙庄。包土山。民歌云:“新河县好西关,西关以外包土山,年年包土来朝拜,一包沙土一份安”。史书记载,元朝末年,云南王燕帖木儿被朱元璋打败后,连夜逃回老家新河县董村,但其妻拒不开门,并说:“顺帝待你恩重如山,你战败而不殉国,有何面目回家,我替你蒙羞。”随后烧房自焚,燕帖木儿也在门前自缢身亡。元丞相脱脱的三公子周彬把他们合葬于县城西关外。以后每年农历九月廿六日,方圆近百里的乡民都来祭拜,特别是妇女,每次祭拜都用衣襟包土添坟,逐渐呈山丘状,人称包土山。2、历史文物上世纪六十年代,新河县出土的西汉堂

11、阳候错银铜虎符(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为西汉时期调兵信物,说明新河县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七十年代新河县出土的汉朝双系罐、隋朝五嘴壶,制作奇妙精湛,构思独具匠心,充分印证了新河县历史文化的渊源;大皇庄净业庵的大铜钟和东关十方院的人头幢(现存于河北文物管理处)铸造雕刻工艺精细,昭示了新河县古老发达的制造工艺。此外,新河境内出土的唐鎏金铜佛等25件历代文物保存完好,均经省考古学家鉴定。3、古墓葬田光墓。位于县城东15公里西千村东南。由于年代已久,风雨侵蚀,墓地失去了高大宏伟的气势,只剩下一座沙丘。历代人仰慕这位慷慨悲歌的“节侠”,不断来墓前瞻仰。脱脱父子墓。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东董村东

12、。墓地南北长80米,东西宽58米,高于地面2米。墓碑刻有“元太师右丞相脱公子周彬故里墓”。此墓左侧为元朝太师右丞相脱脱之墓。元朝末年,脱脱带兵征讨红巾军,被奸臣假传圣旨杀害于淮安,家人费尽周折将其尸体运回故里董村埋葬。墓前原有石人石马,为防损坏现仍藏于地下。许九皋墓。位于城西南6公里西团村西北。明万历年间,许九皋任督察院司务期间,因4次上疏参奏魏忠贤余党崔尔耕、田呈秀等人遇害。后来阉党铲除,冤案昭雪,皇帝降旨将许九皋厚葬。此墓前留有神道100余米,两侧立有石碑、石人、石马、石羊数十座。据传,当时行人路经此地都要三拜九叩。这些宝贵的石雕艺术群在文革期间悉遭毁坏。董氏墓。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西李家

13、庄西北,系著名红军高级将领董振堂烈士祖茔。董氏墓碑立于民国22年(1933年),设计新颖,雕琢精湛,文图清晰,堪称近代碑刻之精品,现保存完好。1967年按照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开挖滏阳新河,按设计路线需将董氏祖茔迁移。此事报至中央后,经毛泽东、周恩来特批,将河道向北绕行而过,此墓地才得以保存至今。另据县志记载,南北朝时期,新河县境内沙丘遍地,岗峦起伏,曾有帝王陵寝于此,但未录准确地址。4、古寺庙。新河县古寺庙较多,不论大小,几乎村村都有,多于宋、元时期修建,明朝扩建,形成雄伟高大的庙庵寺院。有些寺庙至今还有住持和尚、道士,有的还有田产,而且都有定期的庙会,形成庙会文化。全县较大的寺

14、庙有50多座,如:故现的慈明寺,寻湖路的中兴寺,东关的兴国寺、城隍庙,邢彦的永安寺,王府的净业寺,南阳的兴教寺,还有供奉人类祖先伏羲、女娲的望腾人祖庙,也有供奉掌管水患之神的南关真武庙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多在近代的洪水、地震和文革中遭到毁坏,只有少数得以修葺重建。历史事件历史悠悠,沧桑荡荡。新河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屡屡载于史书,记录了新河县的历史沿革,战争创伤,以及新河人民战天斗地的文明开发史,成为新河人民奋勇开拓、不断前进的历史见证。刘秀战堂阳。史书记载,西汉末年,更始帝派大司马刘秀到河北安抚州郡,在邯郸称帝的王郎悬赏10万户候追杀刘秀。时任信都(冀州)太守的汉室官员任光将4000多

15、兵将交刘秀调用。刘秀在堂阳县(新河县)与王郎打响了第一仗。他让士卒晚上点燃火把,围城奔跑,并高声呐喊:“汉堂阳,快归降。”城内叛军见城外火把连天,不知多少人马,便打开城门归降。刘秀堂阳首战告捷,随后,又攻占贳县(束鹿县西南),军威大振,州郡纷纷归降。和成(巨鹿以北)太守邳彤举郡来降,昌城(阜城)人刘植、宋子县傅家庄(现新河县护驾村)人耿纯“各率宗亲子弟,据其县邑,以奉光武”,刘秀兵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之后在柏仁(原尧山县)北打败王郎主力,最后攻占邯郸杀了王郎。公元25年6月刘秀在今高邑继皇帝位,改元建武。堂阳首战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奠定了军事基础。清庭镇压白莲教。康熙2年(1623年),刘秋口村

16、民刘可达倡导“反清复明”,组织新河、南宫、宁晋之白莲教徒2万余人(指挥部设在城南梅花岭),攻占新河城,盘踞10余天。清政府急调保定参军张玉麟、真定府尹洛儒、冀州李显忠等带兵镇压,将其摧散。新河拒缴庚子赔款。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庚子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清政府分配给新河县二万八千两任务。因人口少,连年灾荒,新河难以筹齐。冀州牧王别驾亲临新河催缴,与当地士绅焦崇德、李致和等人发生争执。县官吴庆祥以抗拒粮差殴辱朝庭命官等罪名向上谎报新河刁民暴乱。于是,清政府派淮军统领郑才胜带兵前来镇压,在信秋口村东与新河团民约两千人发生战斗,团民大败,死28人,伤100余人。李致和、刘国青、周松涛被俘,李致和被枭首示众。最后全县款银如数上缴,给新河百姓造成极大痛苦。日军练习射杀活人惨案。1942年8月,日军将8名青年押到县城北侧的土坟前,把他们赤身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