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0382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的同伴关系.(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前言 青少年发展最迅速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 友谊的需要与交往的需要”,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热衷于 同伴交往,对同伴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异 性交往的强烈欲望。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影响作用显著增强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无 以取代的独特作用与适应价值。 一、同伴关系定义 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 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 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 历的重要内容。同伴关系大致分为 三类:1.互动的同伴经历、2.二元 同伴经历、3.群体的同伴经历 1.互动的同伴经历:互动是指 成对的行为,双方的行为是交互

2、的,一方的行为是另一方行为的 刺激或反应,如同伴之间的交谈 。互助、合作、攻击行为等都属 于同伴互动经历。 2.二元同伴经历:二元关系水平同伴经历包括彼此熟悉 的两个个体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它的关键之处在于关系双 方均认为这一关系能够长久维持,并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 行为从而使得关系得以更好的维持,甚至更深刻、亲密。 二元关系中涉及的互动是相对长久的,其性质和过程既要 受到双方对未来互动预期的影响,也受到过去互动经历的 影响。友谊就是二元互动的典型表现。 3.群体的同伴经历:群体是互动着的、彼此有着某种程 度交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具有内聚力、等级结构性、异 质性、规范性等特性。同伴群体通常是出于共

3、同的兴趣或 环境而自发形成的,但有些群体如学校班级则是正式建立 的群体形式。有关群体水平的同伴经历研究者主要关注了 群体氛围、内部一致性与冲突、群体动态等。 互动的同伴经历、二元同伴经历、群体的同伴经历三种同 伴经历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个发展中的个体都可能参与 到任何一种同伴经历中去,简单的互动可以镶嵌到高水平 的同伴经历中,其性质与功能受社会情境特征的影响,也 受特定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二元关系水平上的同伴经历在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具体的同伴交际行为和互动模式。 群体水平的同伴经历既受参与者不同互动类型、频率的影 响,又可能通过自己的规范影响其他形式的同伴经历。 按照青少年同伴关系性质划分

4、1.同伴接纳 2.同伴排斥 青少年被某一或某几个同伴群体 所喜欢和接纳,后者则为不为同伴 群体所欢迎,处于孤立地位。 根据规模或亲疏程度划分同伴关系 1.个人友谊 2.小帮派 3.团伙 三者结构和功能上是彼此不同的,小帮 派是基于友谊和共同活动形成的小规模同 伴群体,其成员在年龄,种族,社会经济 地位,行为及态度上常常是相似的。 团伙出现于青少年早起,而且聚集的同 伴很多,在青少年中期最为普遍。团伙的 主要功能是促进两性的交往,有利于学习 和实践男女间的交往行为。它通常是由2-4 个小帮派凑在一起形成的。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互动的同伴经历 青少年与父母互动交往、交流下 降。反之,

5、与同伴互动时间增加 ,互动更为频繁、复杂、持久。 (二)二元同伴经历,友谊关系开始真正的建立与发 展。这一时期的友谊关系双方注重亲密的情感联系。 青少年普遍认为朋友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与支持,对朋 友的要求涉及到彼此在深层次心理特征上的一致性。 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互惠”意识思想、情感甚至人 格上的共享。青少年的友谊关系不再限于同性,异性 之间的二元关系也可能发生。 (三)群体的同伴经历,同伴 的规模也渐次扩大,从范围 较小、关系紧密的友伴到更 大规模的群体,从单一性别 的群体到两性合一的群体, 这一时期的同伴经历是个体 一生中最为丰富的。 1.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 三、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发展 2.

6、认知发展功能 3.情绪性功能 4.人格发展功能 (一)同伴关系的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而同伴是其中最主 要的榜样。 (二)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 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 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 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 ,儿童青少年习得了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学习共同体。 (三)同伴关系的情绪发展功能 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尤其重要,是满 足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青少年期 最重要的任务是走向自主,必然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 消极情绪体验。友谊的功能

7、就是共享兴趣、分担恐惧、肯 定自我价值、提供坦露的机会。 友谊对于青少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他能够减少青少 年这一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的焦虑与恐惧,促进安全感的 发展。 (四)个体在同伴交往中获得个性发展 1. 促进自我的形成。 2. 影响自主性发展。 3. 促进成熟社会关系的形成。 4. 对未来规划的影响。 1.个人因素 四、同伴关系与影响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4.社会因素 研究表明,青少年本身的个人特点是影 响其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这些个人因素 主要包括青少年的社会行为,社会认知, 社交技能,情绪反应等,甚至青少年的身 体特点,性别,姓名,出生顺序等都会成 为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

8、响源。 个人因素 受欢迎的儿童特点:学习成绩优良,外表 漂亮,形体有吸引力,行为举止平静,出 色,合作,助人,热情,外向。 不收欢迎的儿童特点:学习成绩差,成就 感地,外表没有吸引力,待人不友好,经 常喜怒无常,爱吹牛,小气,攻击性强和 对人持批评态度。 个人因素 不过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其特有的叛逆性, 有时行为怪异,学习成绩差,个性独特,攻击性 强等偏离行为或特点反而易于被某些群体所接受 。因此,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合作、 热情、外向、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会受到同伴的 普遍欢迎,但一些少年三五成群,经常打架斗殴 ,吃喝玩乐,似乎也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也是影响其同伴

9、关系 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具有信任、 沟通、高情感反应性特征的家庭中的青少 年,在社会技能、生活满意度和与他人相 处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相反,如果家庭关系不良,比如离异家庭 、父母长期不和的家庭等,往往会把青少 年推向不良同伴关系甚至是不良同伴群体 。 家庭因素 更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离异对青少年同伴 关系的消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没有 减弱和消失,而且还会逐步出现明显的时 间积累效应,从而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 难,甚至交往障碍。 师生关系良好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可起到 指导与支持的作用,相反,师生关系不良 则可能导致青少年偏离正常的同伴关系。 但是,由于青少年特有的逆反心理,有时 候过

10、分亲密的师生关系反而有碍青少年同 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反之,青少年为了 维持某种同伴关系也可能会使师生关系表 现出不和谐的一面。 学校因素 班风、校风是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质量和 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在学 习氛围浓厚、合作互助的学校或班级中学 习中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一般而言会相 对健康,而一个在学习氛围单薄,学习风 气不正,甚至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的学 校或班级中学习的青少年,其自然会深受 其害,并建立起同样不健康的同伴关系。 虽然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和家庭 中度过的,但是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环 境却也时刻在影响着他们。青少年的同伴 关系同样受到各种社会因素,例如社会风 气,社

11、会环境,大众传媒等的影响。 社会因素 五、青少年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小帮派 团伙 正式群体也成官方群体,它是根据确定 的目的、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组织起来 的社会群体。正式群体的特点是:成员间 有大体一致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有正式而 确定的组织形式和领导人员,有实现所属 功能所必须的物质、经济、技术条件。对 青少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正式群体除了 家庭以外就是学校和班级。 正式群体 2.较强的计划性 1.明确的目的性 3.一定的灵活性4.不同的可控性 5.成分的相近性 特点 1.社会化的重要机构 2.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 3.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环节 一、小帮派 青少年非正式群体

12、有多种形式,其中 多以小帮派的形式出现。小帮派一般有 三个或更多的成员,他们有相近的信仰 ,年龄相仿,性别相同,社会地位相近 ,有共同的环境和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小帮派常常以友谊为基础,是自愿组成 的,而且不受成人及环境的指使与限制 。 非正式群体 1.心理倾向的一致性 2.结构的变化性与功 能特征的稳定性 小帮派特性 3.行为的从众性 4.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1.发展社会能力和培养亲密感 2.满足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要 3.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开朗 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团伙 团伙比小帮派要大,其组成仅以名声为基础。在 小团伙中,成员不一定经历共同的环境,甚至不一 定呆在一起,甚至有些团伙成员

13、之间互不认识。团 伙并不是基于友谊关系或共同的活动建立的,是由 于外界对某些个体具有相同的看法而形成的。青少 年的亲密朋友大多来自于同一小帮派,却可能隶属 于不同的团伙。由于团伙的规模更大、成员更分散 ,因此,团伙往往有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 动。 非正式群体 二、团伙的作用 1.更为广泛的社会化交往使青少年得 意利用一个新的巨大的信息来源 2.团伙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源 泉 非正式群体 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中会形成两种关系:二元关系和同伴 团体关系。二元关系是指以个体为指向的双向结构,反映 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同伴团体关系是一种群 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不同结构团体对个体

14、的态度 ,喜欢与否,是接纳还是排斥。 六、同伴接纳及其影响 1.认知障碍 2.情感障碍 主要原因 3.人格障碍 4.能力障碍 青少年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同伴交往的技巧 1.不要自我为中心 2.学会倾听和分享 3.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同伴交往 4.注意调整交往方式 5.理智把握交往的度 6.学会拒绝,大胆说“不” 1.行为塑造法 社会技能训练的方法 2.榜样引导法 3.角色扮演法 4.系统训练法 1.行为塑造法:这种方法就是当缺乏社会技 能的青少年偶尔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社会行为时, 教育者及时地给予物质或精神的强化。 2.榜样引导法:这种方法就是鼓励青少年观 察成人或同伴展示的某种社会行为让他们学习。 观察的榜样可以是现实中的成人或同伴,也可以 是文学作品,影视剧中的成功人士, 逐渐学会一些社会技能并将其运 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3.角色扮演法:这种方法就是让青少 年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某种社会较色,从 而学习并履行该较色。这种方法可以使青 少年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社 会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有 利于他们改变态度和行为,最终达到改善 同伴关系的目的。 4.系统训练法:讲社会技能训练分为 若干步骤,并依次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