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训练教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0350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7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训练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训练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训练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训练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训练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训练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训练教程(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型训练 文选研读蜀相北方 蜀蜀 相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琅琅地读琅琅地读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徒然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身先病亡,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还有一个“我” -寻,泪满襟 理

2、解,从哪里开始呢?角度:知人论世 杜甫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 了解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了解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弄清创作的背景和心境。弄清创作的背景和心境。 安史之乱,万姓流离。(时代背景) 弃官入蜀,草堂暂居。 满腹深情,瞻依凭吊。(创作心境) 感物怀人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 1、试分析诗中的“重复”和“对比” 2、分析诗歌起、承、转、合的运用 诗歌题为“蜀相”,但并没有先写人,而是从“ 丞相祠堂”写起。

3、 起: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方法:重复 意象:柏森森、阶、碧草、叶、黄鹂 写出了武侯祠肃穆、庄严、安谧的气氛。 抓住诗眼抓住诗眼 诗眼: 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 个字,以一字为工。 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某 一句,是主旨所在。 一般规律: 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 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 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 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 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 呼之欲出。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最具表现力

4、的词(句)最具表现力的词(句) 细细地品细细地品 生机盎然之景 追怀先哲之情 不解人事之语 暗寓诗人自己 追怀有志之士 深远影响感染 概括成就地位 寄托崇高敬意 歌颂丰功伟绩 惋惜壮志未酬(情感) 感叹功业未就 专程来访之意 景仰缅怀之情 “寻” “自” “空” “英雄” “蜀相” 转: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由景及人。介绍了武侯祠后,主人公诸葛亮正式出 场了。杜甫用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天下计济世雄才 老臣心忠心报国,报答知遇之恩 诸葛亮“两朝开济”,但杜甫却怀才不遇,空有一腔 抱负,不能为国效力,选取诸葛亮的这两个方面 ,主要是为了和自己

5、形成对比。另外,诸葛亮的 当年的风光无限和此时的空寂景象形成了对比。 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对其壮志 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到此,点明诗歌 的主旨。 他,躬耕垄亩,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 他,轻摇羽扇,运筹帷幄,辅佐蜀汉两朝。 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定。 他神机妙算,草船巧借十万箭; 他气定神闲,空城计退百万兵。 伐魏一统心未了,遗恨千古英名留。 他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诸葛亮 他,生于唐朝,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用他如椽的 巨笔和现实的态度,留存下那一段腥风血雨的记忆 ,他因此被尊为“诗史”; 他,来自民间,亲身体验了流离之苦,以他沉郁的 诗

6、风和忧民的情怀,确立了他在诗坛上的颠峰地位 ,他因此被尊为“诗圣”。 他,心系苍生,慨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胸怀天下,高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就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杜子美 拓展,从哪里展开呢? 角度:比较阅读 诸葛亮:功业昭著而事业未竟、鞠躬尽瘁的典范诸葛亮:功业昭著而事业未竟、鞠躬尽瘁的典范 杜杜 甫: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甫: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 两个形象两个形象 蜀相与登高 蜀蜀 相相 760760年春天年春天 借古人抒怀抱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咏史诗) 乐景写哀乐景写哀 感伤、叹惋感伤、叹惋 登登 高高 767767年年 秋天秋天

7、 借登台遣郁闷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咏怀诗) 景中含情景中含情 孤愁、悲苦孤愁、悲苦 比较点:比较点: 年代、抒情特点、情景关系、情感基调年代、抒情特点、情景关系、情感基调 咏史诗多因人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 咏怀诗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盛衰、人事沧桑之感; “ “空空” ”字不空字不空 古诗词中古诗词中“ “空空” ”字的妙用字的妙用 “空”能表现一种幽寂、静谧的意境 孟浩然在晚泊浔阳望庐山里写道:“东 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一个“空”字,写出了 夕阳斜照时分听到东林寺传来了阵阵钟声,东 林精舍的清幽静深可想而知了。 “空”能传达一种凄清

8、、冷落的氛围 韦庄在台城中写道:“江雨霏霏 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鸟啼草绿,春 色常在,而台城却荒凉破败,只有不解人 世沧桑的鸟儿在欢快地啼唱,一个“空”字 道出了多少凄清与冷落,多少无奈与感伤 。 “ “空空” ”字不空字不空 古诗词中古诗词中“ “空空” ”字的妙用字的妙用 “空”能寄寓许多个人感世伤怀的悲愤慨叹 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写出诗人“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镜中衰鬓”却 早先斑,“空”是叹壮志末酬,“已”是叹韶华已逝,愿望落 空,“空”、“已”相映,有无限沉痛,也有极大悲愤。 韩愈湘中的“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一个“空”字生动地

9、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 的神情,深刻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含蓄抒发了无 端遭贬的悲愤与牢骚。 “ “空空” ”字不空字不空 古诗词中古诗词中“ “空空” ”字的妙用字的妙用 艾青 教学目标 1. 了解艾青早期诗歌创作概况 2. 把握诗歌的感情和思想基调 3. 了解诗歌现代自由诗体的形式特征 4.分析诗中的重复与对比 教学要点 1诗歌的主旨和忧郁的感情基调 2诗歌及作者其他诗作独特的土地意象。 3诗歌自由诗体和散文化特征。 4. 重复、对比在诗歌中的运用 作者简介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前往巴黎学习绘画。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 美术家联盟,与人组织春地画

10、社。7 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 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 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 方等著名诗篇。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 ,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 阳等。 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 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 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 1979年获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 等作品。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被誉

11、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 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艾青吹奏的这支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来的芦笛声中,人 们也看到了西方象征派大诗人凡尔哈仑和波特莱尔的影响。 艾青诗歌特点 1、艾青的诗作蕴藏着一种深沉的感情。 “忧郁”、“忧伤”、“悲哀” 2、热烈的孜孜不倦的向往、追求和讴歌。 3、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 4、运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 5、善于用色泽、光采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 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 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 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情 感,而凝聚了形象,终于 被表现出来的“完成”的 艺术。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1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创作于1938年11月 的名篇,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中 国大片土地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中华民 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这是一种深深 的爱国之情。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和火一般的诗 句,倾诉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喉咙嘶哑的鸟 暴风雨 汹涌的河水 无止息地吹刮 着的激怒的风 无比温柔的黎明 作者自己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 国土的蹂躏 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革命斗争

13、声势浩大 中国革命胜利后的 美好生活 刘鹏程2012年朗诵纪念专辑-北方,作 者:艾青-原创-爱西柚-CNTV中国网络电视 台 -b140-a4badb469111.html 北 方 一天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孤单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脸颊, 在风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挣扎

14、着前进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见太阳,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字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划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

15、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吹着笳笛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 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1938年2月4日 潼关 1.写作背景 诗人写作此诗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 诗人辗转于南北各地,1938年初旅经陕西 潼关时,因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 关于“北方是悲哀”的感叹而引发思绪, 于是写作此诗,抒发他北国之行的感受。 三、北方文本详析 2.主题思想 本诗描绘了北方国土的悲哀,又表达了对 这悲哀的国土崇敬与挚爱的深沉感情。 解读此诗的三个要点: 1.“土地”意象及象征意蕴 2.感觉化的画面感 3.自由诗体的特点 结合重复、对比理论分析北方 找出奠定诗歌感情基调的一句诗 北方是悲哀的忧郁、沉重、悲哀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为什么说北方是悲哀的?找出作者选取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