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材料资料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5900622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材料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材料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材料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材料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材料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材料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材料资料(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生理学部分绪论1 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2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3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4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为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有兴奋性。(判断)5反馈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6负反馈:如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

2、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7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都属于正反馈过程。)8 为保持恒常负反馈 暂时正反馈第一章 骨骼肌机能一、概念1 肌细胞(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微米。2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夸膜电位、膜电位)3动作

3、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4兴奋-收缩藕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藕联。5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6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度的收缩,又称为等张收缩。7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8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9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10 绝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力量。11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

4、收缩单位。12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也可称运动单位募集。二判断,选择 1、肌细胞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2、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成。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许多肌球蛋白的杆状部分集束构成粗肌丝的主干,其头向外突出,形成横桥。横桥部具有ATP(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可分解ATP而获得能量,用于横桥运动。细肌丝又要有肌动蛋白,(又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3、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由于动作主要是Na+由外向内流

5、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4、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Na+离子平衡电位(动作电位)。5、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6、 相对力量可以更好地评价运动员的力量素质。7、运动单位是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重点大题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形态、机能、代谢、运动)1、肌纤维类型的划分: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快肌纤维、慢肌纤维。根据收缩及代谢类型,可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也可为快缩白、慢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2不同肌纤维的形

6、态、机能及代谢特征。(1)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快肌纤维的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发达。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2)生理学特征:1) 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2 )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 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3) 肌纤维类型与疲劳 和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在收缩时能产生较大的力量,但容易疲劳。慢肌纤维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的多。(3) 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应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小,而且数量少,线粒体蛋白含量

7、也少。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3、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1)肌纤维类型(2)动员 在以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兴奋性较高首先被动员;而在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爆发力速度) 在运动训练时,采用不同强度的练习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快肌-最大强度的练习;慢肌-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练习。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肌纤维百分比)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参加时间短、强度大的项目的运动员,其骨骼肌中的快肌纤维百分比较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而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既需要耐力有需要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其肌肉中快肌

8、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第二章 血液 一、概念1、细胞比容或压积: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男子约为40%50%,女子37%48%2、内环境:细胞外液。3、碱储备: 血液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4、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里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底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又叫假性贫血。(应视为运动员血液系统对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二、选择,判断1、健康成年人的RBC比容,男子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2、

9、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3、常人血浆的PH值约为7.5-7.45,平均值为7.4。4、血浆中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成为缓冲对。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有NaHCO3和H2CO3,它们的比值为20:1时血液酸碱度能维持恒定。5、碱储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H2Co3能解离出的CO2的毫升数来间接表示,正常约为50%-70%。6、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女子380-460万个,平均420万个。7、一次性运动中,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RBC增加越多。运动中RBC数量的暂时性增加,在运动停止后变开始恢复,1-2小时后可恢复

10、到正常水平。 8、长期运动训练,单体积的RBC和HB量不高,但RBC总数和HB总量较高。(储存库而不是循环血量)9、一次性极限强度运动也会使RBC滤过率下降、悬浮粘度增加、RBC变形降低、血浆渗透压升高。10、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RBC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RBC内部的粘度、RBC膜的弹性。 RBC变形性降低可使血液流变性降低,并影响现象组织供氧和使心脏复合加重。11、血红蛋白的含量,正常人,男子1216克,女子1115克。运动不能超过17克。运动后下降。三、简述(一般了解)1、血液的功能(一)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

11、成分等的相对稳定。(二) 运输作用 血液不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 化碳、水和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三 )调节作用 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通过皮肤的血管舒缩活动,血液在调节体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四) 防御和保护作用 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2、如何应用Hb评定运动强度、身体机能状态,对运动训练指导有何重要意义?(了解)第三章 循环机能 一、概念 1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

12、特性。2窦性心率: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自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从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3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每分输出量。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5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开/分每平方米)55%-65%。6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3.03.5L/min7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原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8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13、。9 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的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降低至40-60次每分,这种现象就称作窦性心动徐缓二、选择,判断1、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2、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即有兴奋性。心肌的兴奋性(同骨骼肌一样)都要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但和骨骼肌细胞相比,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正是这种特点是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有节律的单收缩。3、心肌收缩的特点,(1)由于心肌细胞的肌质网终池很不发达,所以,对细胞外液的Ca+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2)、“全或无”同步收缩。心

14、房和心室内的特殊传导系统传导速度快,心肌细胞间闰盘处的电阻有低,从而引起心房肌或心室肌同时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4、心脏的储备能力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可能发生的最大最适宜的变化。5、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 心力储备=最大心输出量-安静心输6、正常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安静时舒张压高于95mmhg,即可认为是高血压。舒张压低于50mmhg,收缩压低于90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7、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中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中的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的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

15、上腺素,它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量加强。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它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量减弱。8、延髓的心血管中枢是调节控制心血管活动的其本中枢三、论述1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 心脏每搏输出量 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减低,脉压减小。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运动中,每搏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也升高。 2) 心率 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贮存于大动脉中的血液就多,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减低,脉压增大。 (心动周期心舒期向外流动血)3) 外周阻力 如果搏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时,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输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流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正常人弹性变化不明显,老年人明显。5)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重点)一、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