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导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88208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学导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单元教案 作者: 日期:2 第七单元 珍惜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珍惜”为主题编排了可爱的中国古诗两首城市的标识吾腰千钱爷爷的毡靴五篇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平静的生活,亲密的友情,甚至繁华都市中的一抹绿色,爷爷穿了很久的破毡靴当然有的人也“珍惜”金钱和财富。每个人珍惜的东西虽然不同,但是拥有了这份情感,我们对生活就多了一种感动,对生命就多了一份理解,对这个世界也就多了一份关爱。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珍惜,理解珍惜,学会珍惜。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

2、受。体会文章的丰富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进行感情朗读,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浏览阅读能力,把握文章大意和中心。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珍惜,理解珍惜,学会珍惜。课时分配: 可爱的中国 2课时 古诗二首 2课时 城市的标识 2课时 吾腰千钱 1课时 爷爷的毡靴 1课时 综合活动 3课时课题:可爱的中国教学内容:教材分析: 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

3、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搜集方志敏及旧中国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近些年来,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 2、学生说。(如: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腾飞的祖国等) 3、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可爱的中国。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觉得哪些字词大家容易出错,想提醒大家注意? 蹂躏、刻不容缓、日新月

4、异、肃清、瘟疫、愚昧等,注意读音,字形、词义。 2、词语解释: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辽远:很远,遥远。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方志敏在狱中,关于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你有哪些了解?(师适当补充) 方志敏,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党,参与创建江西的中国共产党、团组织。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领导农民运动。参与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

5、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34年,率部北上抗日,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1935年8月6日,英勇就义。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可爱的中国曾由鲁迅先生代为保存,解放后公开发表。 5、学生质疑(祖国为什么可爱?祖国母亲为什么哭泣?)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四、探究新知。 (一)讲读第1-3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到作者激动的心情) 2、再读,你是从哪感受到了?(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标点符号给了你启示)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 3、刚才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祖国母亲为什么会哭泣?”你能找到答案吗? 4、从母亲的哭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

6、的伤心、我们的内疚)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重点指导接连4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母亲的心情?谁来读? 5、面对母亲的哭诉,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怎样理解“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残暴的蹂躏。” 6、作为儿女,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呢?(刻不容缓,不是而是)指读,从中感受到什么?(热爱祖国,远大的抱负) 7、有感情的朗读1-3自然段。 (二)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中国的历史:长城、运河,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中国的现状: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帝国主义侵略、汉奸卖国贼 中国的未来:代替 前途光明;民族可以无

7、愧色地立在人类面前;祖国母亲也会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 2、再读这一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吗?(对祖国明天的美好愿望,充满了自信) 3、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从这一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2、指名说,师点拨。(表达了无比的信心, 强烈的爱国之情) 3、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你的心情怎样?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六、达标检测。1.比一比,组词。溃( ) 蹂( ) 哭( ) 瘟( ) 鸦( ) 贵( ) 揉( ) 器( ) 温(

8、) 讶( ) 2.按要求改写句子。、(1)这个故事使我感动流泪。(改成反问句)(2)花开了。(扩句)(3)梅花兴奋地说:“我是中国人,我怎么能忘掉祖国的语言呢?”(改为陈述句)七、总结全文。通过学习课文可爱的中国,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下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业设计: 1、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 2、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思考题: 1)“朋友”指的是谁?方志敏对朋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景况和“将来”的景象的? 四、

9、探究新知。 1、课文中有许多语句特别震撼人心,找一找,试着背一背。 2、学生找出震撼自己的句子,交流。 3、尝试背诵。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可爱的中国一书。 六、达标检测。 、想象:在写可爱的中国时,狱中的方志敏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想象到吗? 2、学生发挥想象,交流。 3、指名学生说,共同评议。 4、把你想象到的方志敏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七、总结全文。是的,许许多多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志士,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热血保卫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才使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今天这样的容颜,才使我们的祖国变得如此可爱,让我们携起手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向所有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致敬,向所

10、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的爱国者致敬吧!全体起立,敬礼!作业设计: 1、写摘录笔记。 2、背诵课文中震撼人心的句子。 3、完成小练笔。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课题:古诗二首教学内容: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收集送别诗。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 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11、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板书课题) 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2.指名朗读古诗。四、探究新知。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是谁?(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

12、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