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鼎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86942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鼎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鼎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鼎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鼎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鼎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鼎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二章传统建筑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二章传统建筑1原始人群都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的处所,后来人们觉得这些洞穴在夏天时比较潮湿,就在地面挖些土坑,用土层作为四周的壁体,上面搭些简单的木架,形成高出地面、略略通风的“半穴居”或“浅穴居”。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榫卯结构”遗迹。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这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半穴居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物。2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8.8万平

2、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另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城址”,距今已四千年。3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亳”。另一处重大的发现,是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庭古城也大七倍多。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宇文恺。5唐代的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东、西、南、

3、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0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其中六条主干道宽100米以上,由皇城朱雀门通往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150米。其宏伟规模反映了隋唐时代的兴盛气象。6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面积60.2平方公里,是在忽必烈所建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元大都城的平面为方形,分为都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皇城、宫城略偏城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全城东、西、南三面各有三个门(东为光熙、崇仁、齐化,西为肃清、和义、平则,南为顺承、丽正、文明),北面

4、为两个门(健德、安贞),元末又加筑瓮城,号称“都城十一门”。明朝建立后,把北面城墙南移5里,南城墙也略往南移,取消“肃清、光熙”二门,改“健德”为“德胜”,改“安贞”为“安定”。随后,又改“崇仁”为“东直”,“和义”为“西直”,“平则”为“阜成”,“齐化”为“朝阳”,“顺承”为“宣武”,“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号称“都城九门”。明代中叶,为防御北方蒙古族人入侵又加筑外城,因物力财力不足,只修了南边的外城,南向加开“右安、永定、左安”三门,东西向加开“广宁”(清代改广安)、“广渠”二门,形成“凸”字形平面,清代相沿未变。旧时北京,外城、内城、宫城有三道护城河。全城有两条与中轴线平

5、行的干道,一起崇文门,一起宣武门。由于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内街巷通常以集中的行业命名如羊式、马市、米市、花市、珠市等等。7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大体相当于唐代长安城的皇城,城外环河,四面设门,门外又建一座瓮城,这种布局在北方府县城市建筑中很有代表性。其次是荆州古城,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城,始建于三国,现存为清代初年所建。第三是山西省“平遥古城”,明代初年建。第四是宁远卫城,即今辽宁省兴城市,明末督师袁崇焕曾驻守于此,数次击退努尔哈赤父子的进攻。还有一座是“赵家城”,也叫“赵家堡”,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只是规模很小,周长只公里多一点,城内现住赵姓居民102户,都是宋太

6、祖赵匡胤三弟赵匡美的子孙。8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在此之前,宫、室、殿、堂都是指居住的房屋,只是居住的位置和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宫室”是房屋的通称。古时房屋分前后两部分,前边叫“堂”,后边叫“室”,所以成语说“登堂入室”。“殿”与“堂”同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后来又为宗教神祗所用。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汇集历代都城宫殿的文献资料,写成历代宅京记一书。历史上建造宫殿最多的帝王是秦始皇。10“汉三宫”指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11“唐三宫”指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太极宫原为隋文帝修建的大兴宫,居唐代长安城的中轴线

7、上。宫城分三部分:中部为太极宫,由南到北,一字排开五座大殿,即正殿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处理朝政的地方;东部为东宫,供太子居住;西部为掖庭宫,是被没入官的官僚家庭的妇女服役的地方。太极宫的北门叫玄武门。大明宫在今西安城外东北部的龙首原上,是李世民即位后为他父亲李渊修建的,专供太上皇避暑。至唐高宗因风湿病迁往大明宫处理朝政后,唐代帝王即以此为施政中心。宫内中轴线南部建“含元、宣政、紫宸”三大殿,以含元殿最为雄伟高大,两边有“栖凤、翔鸾”二阁相连。另一座大殿叫“麟德殿”,在大明宫内偏西,是皇帝举行国宴、接见外宾的地方。兴庆宫原为唐玄宗即位前的住宅,后改建为皇宫,

8、因而规模比较小,但豪华程度并不亚于前二宫。南部园苑以“龙池”为中心,北部宫殿以“兴庆殿”为主体,现为西安市兴庆公园。12北宋的宫殿在汴梁,南宋的宫殿在临安,金、元宫殿主要在幽州。13明代朱元璋即位后,建都南京,首先在钟山之下建了一座宫城,即南京皇宫,而后又以其故乡临濠为陪都,并开始兴建“中都城”,但六年后又宣布罢建。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仿照上书两宫建造的。14北京故宫的设计完全按照君权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来安排各种建筑,使它成为一个主次分明,尊卑有序而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总的结构承袭古制,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即“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为朝会施政之所,以空旷衬托宫殿的雄伟高

9、大,立于殿外,大有皇权尊严和个人卑微之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帝后所居,清雍正以后在此处理日常政务。东西六宫,街巷纵横,院落分明,以密集的格局适应起居需要,显示生活情趣。15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的最为突出。中国的殿堂(包括宗教殿堂)都采用大屋顶,主要形式有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肩六种。16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形式中,重檐庑殿顶演变为一种最尊贵的形式,只有皇家宫殿和一些特许的建筑物的主殿才能采用,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太庙主殿;其次为歇山顶,多用于城楼和门楼建筑,如天安门城楼。其他殿顶则普通民家也可采用。17中国殿顶的装饰

10、也很讲究,那些各式各样的动物,统称为“吻兽”或“瑞兽”。吻兽的数量,表明宫殿的等级,一般以单数排列,最多为九个,故宫太和殿破例为十个。正脊两端有一对吻兽,叫鸱吻,从封建社会的文化心理来看,置鸱吻是为了避火灭灾。至于四条屋脊上的小动物,第一个是骑凤仙人,以后依次为龙、凤(象征和谐祥瑞)、狮子(象征勇猛)、海马、天马(象征吉祥)、押鱼(可以灭火)、狻猊suanni(象征刚勇)、獬豸xiezhi(象征正义)、斗牛(可以灭火)、行什(即猴子),除仙人外,一共十个,象征吉祥安定、消火灭灾、主持正义、剪除邪恶,这也是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18早期的陵冢叫“方上”,就是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但顶部是平的

11、,呈覆斗形,故称“方上”。秦汉时的帝王陵冢都取这一形式,如汉武帝的茂陵。唐代则以山为陵,如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明清则采用宝城宝顶的形式,就是在地宫上面建筑圆形或长圆形的砖城,然后在城内堆土,使封土成为圆顶,并略略高出城墙,如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易县清西陵。19唐太宗的陵园称为柏城,园内种满柏树,园内陵冢四周再建方城一座,四面开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朱雀门内面对陵冢建献殿,玄武门内建祭坛,在陵冢的西南建下宫,供守陵官员居住。然后在陵冢西南以扇形排列功臣皇族陪葬墓,计有167座。从明代的十三陵开始,形成“陵墓聚集制”。20地宫又叫玄宫、元宫,是放置

12、棺椁的地方,也是帝王在阴间的宫城,因此建造也极为豪华,以秦始皇陵、唐太宗昭陵、武则天乾陵的地宫最为引人注目。现在已经挖掘开放的皇陵地宫有:南京市江宁县的“南唐二陵”,为南唐前主李上曰下弁、中主李璟的墓;四川省成都市“永陵”,前蜀皇帝王建的墓;北京明十三陵“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墓;清东陵的“裕陵”,乾隆皇帝的墓;“定东陵”,慈禧太后的墓;清西陵的“崇岭”,光绪皇帝的墓。21西汉和唐代帝陵集中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现存地面保存较好的帝王陵墓是宋、明、清三代的,尤以明、清两代的最好。北宋帝陵集中于河南省巩义市,连同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合称“七帝八陵”,徽钦二帝死于漠北,不在其内。南宋帝陵在浙江省

13、绍兴市城外,共六座,称为“南宋六陵”。22明代皇陵除北京十三陵外还有五处,即江苏省盱眙县的明祖陵、安徽省凤阳县的明皇陵、南京市钟山南麓朱元璋的明孝陵、北京市玉泉山北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帝陵、湖北省钟祥市明代“恭睿献皇帝”朱祐左木右元的陵墓(嘉靖皇帝生父)。23清代皇陵除了关内的东陵和西陵以外,还有关外的四处,即辽宁省辽阳城郊外的东京陵、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沈阳市东北的福陵(努尔哈赤之墓)、沈阳市区北部的昭陵(皇太极之墓)。关外清陵中最大的一座是昭陵。24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古代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25长城的修建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早修建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

14、。此后各个诸侯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防御他人的侵扰,陆续在本国的边界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以后,仍有十个王朝陆续修建长城,即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宋、明。其中以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最大。西汉长城一般分为内外两重,并沿城墙建立了许多亭、障、烽、燧等军事建筑物,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整体防御体系。汉长城除抵御匈奴外,还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西域和长城沿线的屯田。明长城有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北京密云古北口长城、怀柔慕田峪长城、延庆八达岭长城等。26明长城的三道防线是:(1)从山海关到嘉

15、峪关的长城;(2)从山西地界的偏关,经雁门关、平型关,再向东北到居庸关,一直延伸与第一道长城相接,此道防线上的偏关、宁武关、雁门关,被称为“外三关“;(3)从居庸关南下,入河北境内,经紫荆关、倒马关,止于井陉县境,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被称为“内三关”。关门的建筑凭借险要,往往建于两山狭隘之处,故称为“关隘”。27中国设关,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产物,后来才用于万里长城,纳入长城的防御体系。最早的关,主要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称“关卡”。后来诸侯之间的军事冲突日益加剧,关的主要功能演变为军事防御。史书上记载较早的关,是豫陕边境的函谷关,战国时秦国置,常以关中、关西代指陕西便由此关而来。

16、此外还有汉建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还有河南省荥阳市的虎牢关,秦国设置;安徽省含山县昭关,春秋时期建,伍子胥由楚亡吴,于此关一夜须发皆白;陕西省潼关县的潼关,东汉末年设立;甘肃省敦煌市的玉门关;四川省剑阁县的剑门关;山西省平定县的娘子关;河南省信阳市的武胜关;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凭祥市的友谊关。春秋战国时的关隘主要是对付邻近诸侯国的进攻,秦汉以后的关隘主要是对付农民起义和军事叛乱。28我国的桥梁出现于原始社会。古人置条木于河上成为一种独木桥,即最初的梁桥。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桥是用舟船临时组成的浮桥。后来,这种浮桥用于战争,到战国时已普遍采用。一些外国学者还认为吊桥(索桥)也是在中国最早出现。我国最早的吊桥是建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建造的。在各种形式的桥梁中,拱桥(曲桥)出现的最晚,大约到东汉时才形成。所以,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梁桥、浮桥、吊桥、拱桥,至迟在东汉就已经完备了。之后拱桥由于承受能力强,实用价值高,并且能够充分显示造桥技术的进步和桥梁艺术的魅力,因而成为桥梁建筑中的基本形式。29史书上记载较早的历史名桥,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