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系统-环境保护专题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583884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系统-环境保护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群落-系统-环境保护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群落-系统-环境保护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群落-系统-环境保护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群落-系统-环境保护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落-系统-环境保护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系统-环境保护专题(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环境保护专题 种群 密度 种群数量 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影响 决定大小 决定大小 预测方向 直接影响 影响变动 决定大小 直接影响 一、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同一空间和时间 内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称种群。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植物群落水平分

2、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 和死亡率引起 B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 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二、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J型增长:在资源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 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S型增长:在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等环境阻力条件下,种群数量 呈S增长。 K为环境的容纳量 1/2K值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当种群 数量大于1/2K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开

3、始下 降,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防治害虫应降低环境容纳量 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就可以猎取 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 时间 种群数量 0 J型 时间 种群增长率 0 J型 时间 种群数量 0 K S型 时间 种群增长率 0 S型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曲线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 增长速率极低甚至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之 后进行 D若该图表示海洋中某种鱼的生长曲线,则最佳捕捞时间在e点 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水葫芦

4、刚进入我国时,其 增长符合哪条曲线_, 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 由于生物具有_特性。 如用达尔文进化理论分析 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 如果曲线表现微生物发酵过程,则种内斗争最为剧烈的 是 段 (4)人们海洋捕捞作业,既要获得最大的捕捞量,又使鱼 类资源不受破坏,应使鱼类数量保持在 点上, (5)防治蝗灾应将害虫数量尽量控制在 段 例: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 仔细分析图中去先后回答下列问题: a 在生存斗争过程中淘汰的个体 过度繁殖 a b 个体数 时间 A B C D E CD B AB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生产者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次级

5、消费者 (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A B C BB 请表述: 图中的箭头A、B、C各表 示什么含义? A、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C、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特点 B、单向不循环 C、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4)该生态系统只表示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 为 (5)已知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 生物摄食两种低营养级的生物,且他们摄食的生物量相等 则丁每增加10千克,需要消耗生产者 千克 解:根据题意,丁从庚和甲摄取的生物量相等,则解:根据题意,丁从庚和甲摄取的生物量相等,则 设从戊设从戊- -庚庚丁需消耗戊的量为丁需消耗戊的

6、量为x x千克,千克, 设从戊甲丁需消耗戊的量为设从戊甲丁需消耗戊的量为Y Y千克千克 设从戊己甲丁需消耗戊的量为设从戊己甲丁需消耗戊的量为z z千克千克 x.10%10%=101x.10%10%=1012=5002=500 y.10%10%=101y.10%10%=10121212=2502=250 z10%10%10%=101z10%10%10%=10121212=25002=2500 X+Y+Z=500+250+2500=3250克 设计生态农业的原理: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设计生态农业的原理: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利用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生产模式生产模式 生产者生产者 产品产

7、品 废料废料 产品产品 废料废料 1 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 2、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 的部位的部位 下面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回答(4分) 植物 昆虫 田鼠 青蛙蛇 猫头鹰头鹰 鸟鸟 (1)蛇与猫头鹰在食物网中的关系是 。 (2)该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猫头鹰获得 能量最多的食物链为 。 (3)在该食物网中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捕食和竞争 4 植物田鼠猫头鹰 蛇 09理综II: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 A.蚂蚁取

8、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 人们应采用哪种食物结构? ( )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牛等家畜类为主 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 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 这种信息属于 ( )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 四、碳循环四、碳循环 1 1、碳循环的过程、碳循环的过程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碳

9、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 存在?存在? 自然界中的碳以什么形式、自然界中的碳以什么形式、 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分别进出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分别进出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下面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解,请回答(4分) (1)A为 的分解作用。B、C表示 。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 (3)假如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迅速增加,将会 形成 ,导致气温升高。 分解者 呼吸作用 CO2 温室效应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图中 (填图中字母)所表示的 作用来实 现的。 (2)图中A

10、、B、C过程都是生物群落中的碳回到大气中的过程,实质上都是表示 生物的 作用。 (3)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进行A过程的生物属于 (4)“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图中 (填图中字母)过程加剧所导致的 (5)1997联合国签署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这是 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 的特点。 E 光合 呼吸 D 全球性 (一)温室效应(一)温室效应 措施措施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 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 量,使地球表面湿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五、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减少减少煤、石油等煤、石油等化石

11、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大面积植树造林,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降低空气中COCO 2 2 含量含量。 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二)酸雨 酸 雨酸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 酸雨的形成 我国燃料结构主要是煤炭,以排放SO2为主,所以我国酸雨是 硫酸型酸雨 酸雨是雨、雾、露、霜雪雹等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排入 空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相结合,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形成 稀释的硫酸雨、硝酸雨,最后降在地面上形成酸雨(PH 5.6) 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 二

12、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所致。 酸雨的来源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 含量过多时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三)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污染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 (1)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 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2)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以进行呼吸作用, 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3)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 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 物分解。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 生物死亡。 富营养化的结果 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

13、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 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 种 A B C D 人口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人们曾采取下列措施来提 高粮食产量,其中错误的是 ( ) A大规模围海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 B实行农地规划,加强农田经营管理 c发展农业科学,培育高产优质粮食品种 D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

14、C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型的生物 D有性生殖出现后,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一个淡水湖泊生物群落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 演变为一个森林生物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 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 雌鸟发出信号; 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 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 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 现了哪一种信

15、息的作用 (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螳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 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 量中可流入螳螂体内的约为 ( ) A0 B106kJ C2106kJ D106kJ2106 .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 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志后在原 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 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志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 田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38只 B.64只 C.82只 D.130只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