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正稿总结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583747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的演变正稿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语言的演变正稿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语言的演变正稿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语言的演变正稿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语言的演变正稿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的演变正稿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的演变正稿总结(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网络语言 网络热语: 馒头 发飙 恶搞 很矬 顶 晕 886 结论:网络语言正在迅 速融入当代汉语 麻烦 发威、发怒 败坏 很难看 支持 不理解 再见 o“荷薪者过来!” o“其价如何?” o“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 邹忌身高一米八多一点,帅得掉渣对他 的老婆说:“我和城北的徐公PK,哪一个更 帅?”他老婆说:“你的颜值爆表,徐公怎么 比得上你?”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男神 现代版邹忌讽齐王纳谏 o吕叔湘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 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 语言学家。曾留学英国 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 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教 授,后担任中科院语言 研究所所长。数十年来 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 文教学

2、工作。写了不少 专著,代表作是中国 文法要略汉语语法 论文集语法修辞讲 话。 语言的演变: o语文和文字; o声、韵、调; o形、音、义; o字、词、句; o意内言外; o古今言殊; o四方谈异; o文字改革。 o本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六章古今言殊。 原文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 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 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 去了第四部分。这三个部分以简洁、通俗的 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1、理解语言既是稳定的,同时又在不断演变的道 理。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能区分古代汉语和 现代汉语的不同。 3、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

3、文不白” 的现象。 学习目标 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1、浏览全文,思考本文的结构。 l第一部分:从总体上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 。 l第二部分:分类说明语汇变化的主要内容。 l第三部分: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2、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思考 问题 总分结构 三、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从总体上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 写作结构: 1、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三种情形 2、语法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从例段文字看出古今汉语的差别之大 (总分总) 提出观点 : 古今言殊 举例说明: 得出结论: 第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o举例子 o作比较 三、课文内容分析 第二部分:分类说明语汇变化的主要内

4、容。 1、语言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那一个变化 最快、最显著?作者写作时,是否平衡使用 笔墨的? 思考 问题 2、语汇的变化包括几个方面? 三、课文内容分析 语汇的变化 语汇的消长 一、旧词消失(第8段) 二、新词出现(第9段) 三、外来词渗透(第10段) 四、词义的变化(第11、12段 ) 古今词义的 变化 一、词义的扩大(第13段 ) 二、词义的缩小(第13段 ) 三、词义的转移(第14段 ) 四、词义的弱化(第15段 ) 事物改变了 名称 一、古代单音词多音化(第16段) 二、词语的替换(第16段) 三、因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第18段) 三、课文内容分析 例 析 l驈(身子黑而胯下白的马)

5、 y l皇(黄白相间的马) l骊(纯黑色的马) l黄(黄而杂红的马) l骓(清白相杂的马) zhu l駓(黄白杂的马) p 1、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的字词 (一)、语汇的消长 三、课文内容分析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字词 l椅子倚子 l凳子櫈子 l桌子卓子 请 举 例 三、课文内容分析 l意译: 民主、科学 l音译: 巧克力、尼古丁、咖啡、葡萄、米、克、吨、扑 克、沙发、苜蓿、可可、柠檬、雪茄、白兰地、尼龙、马 达、雷达、休克、凡士林 l部分音译:芭雷舞、摩托车、啤酒、卡片 3、外来事物带来的外来语 (有意译、音译、部分音译法三种) 三、课文内容分析 l1、词义扩大: “江”

6、“河” “菜” l2、词义缩小: “肉” “谷” l3、词义转移: “涕” “信” l4、词义弱化: “很” “普遍”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名同实异。 三、课文内容分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劝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启示:注意古文学习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o举例法、 o比较法、 o分类别 三、课文内容分析 (1)词语替换 耳耳朵 眉眉毛 鼻鼻子 发头发 首头 口嘴 面脸 足脚 行走 食吃 甘甜 辛辣 (2)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 大虫 长虫 老虫 方便 解手 出恭 启示:在写作中需要注意单音词的使用,避免文白夹杂 (“半

7、文不白”)的情况。 (三)事物改变了名称,名异实同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三、课文内容分析 举 例 问题一:在语音、语汇、语法三者说明中,哪个最详,哪 个最略?为什么? 明确:语汇最详,语法最略。因为语法与语汇、语音 相比,最富稳定性,古今变化不大,所以写得最略。 问题二: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 的变化。 三、课文内容分析 举 例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明确:由于汉字不是标音为主的文字,光看文字看 不出古今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

8、的书 ,这样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不易为人们所认识, 其实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文章边举例 边说明古今语音变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 不押韵了; 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 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就“平仄不调”了; 又其次,一些用形声法造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读 就不可理解了。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1、语法的变化。 吾谁欺? 我欺骗了谁? 不我知。不了解我。 三、课文内容分析 举 例 古代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战于长勺。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9、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主谓倒装)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2、语音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韵部、声调两个方面。 三、课文内容分析 请 举 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东船西舫俏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2、语音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韵部、声调两个方面。 三、课文内容分析 请 举 例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中平中仄仄平

10、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韵)。中仄中平,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韵)。中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书足以怡情,足

11、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 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 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 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 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 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 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 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那些有实际经验而 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 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 ,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你觉得上面两段文字,那段更好?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而一个民族的 精神就是它的语言。 洪堡 人类

12、是尘世的流浪者,语言是人类存 在的家园。 海德格尔 世界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于大 地之上。 荷尔德林 中国的新诗运动,我以为胡适是最大 的罪人。 穆木天 自白话入诗以来,人大半走错了路, 只顾白话之为白话,遂忘了诗之所以 为诗,收入了白话,放走了诗魂。 梁实秋 四、课文小结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能区分清古代汉语和现代汉 语的不同。 3、注意语体风格,书面用语中不要出现“半文不白”的情 况。 五、反馈练习 1、下列句中蓝色词意义在现在未转移的一项是( ) 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五、反馈练习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结构发生变化 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