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2019学年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上传人:李****室 文档编号:11583527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远市2019学年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清远市2019学年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清远市2019学年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清远市2019学年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清远市2019学年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远市2019学年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远市2019学年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远市2019学年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道大题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答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山水画借助对外界景物的描绘来寄托人内心的思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意境要求,也是中国人乐山乐水的精神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道法自然”“心师造化”,故南朝宗炳有“山水以形媚道”之说。“道”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中

2、国古代道家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肯定了“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的根本规律。中国山水画是在视觉领域内充分反映“阴阳”观哲学精神的一种表达形式。山水画中所表现的意境特征,也是基于此。“虚实”观作为一对和“阴阳”同理异名的对立面而存在。如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他们都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宇宙贯通一切的原则。道家哲学思想的这些宇宙观反映在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中,就是画面中虚实相生的节奏感。在中国山水画的图式中,虚是指画面中用笔疏简或留白、视觉上冲击力较弱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

3、味无穷;实是指画面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画中的意象,开拓画中的意境,为观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青绿山水和水墨写意山水一样,同样都是表达“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总结青绿和水墨的异同:“青绿法与浅色有别,而意实同。要秀润而兼逸气。盖淡妆浓抹间,全在心得浑化,无定法可拘。若火气炫目,则入恶道矣。”水墨山水要表现虚实关系,最基本的“墨分五色”即可解决,要求笔和墨的融合统一,即用干湿浓淡综合运用、自然抒发的“浑沦”效果。正如龚贤在课徒画稿中所说“墨气

4、中见笔法,笔法中见墨气,笔墨非二事也”。青绿山水的色彩形式是在中国传统的五色和佛教美术的色彩交流融合的基础上,最终建立的符合中国美学观的程式化准则。从发端的隋代开始,青绿山水由兴盛到衰微再到延续发展,大约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青绿山水衍生出一些有特色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大青绿,小青绿,金碧山水,现代彩墨山水。从青绿山水的诞生至今,伴随当下中国画的改革,以及现代媒介和材料的介入,青绿山水的风貌不断被刷新,但其在视觉领域内所传达出的“阴阳”“虚实”宇宙观的精神,是中国山水画所共有的特征,它的虚实处理技法也因时制宜,不断有融入时代特征的新技法出现,但这些技法的运用都自觉遵循“山水以形媚

5、道”的原则。它追求达到在二维空间中,由“虚实相生”所带来的“隐显叵测”,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画面的虚实中也得到了至善至美的实现。(摘编贾志发的青绿山水中的虚实意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强调“道法自然”“心师造化”,是因为有“山水以形媚道”之说。B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就是“道”,中国道家思想家看到了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C青绿山水从隋代开始,历经盛衰,大约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D中国山水画蕴含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阴阳”观并反映在视觉领域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手法,以突出“虚实”观作

6、为一对和“阴阳”同理异名的对立面而存在。B文章为了论证山水画的虚实关系可用“墨分五色”解决,举了东庄论画来进行论证。C文章用道家思想来论证中国山水画中的虚实意韵,虚实关系。D文章通过引用论证法,指出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写意山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借助对外界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人的内心思想,山水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B中国山水画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它们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C从青绿山水的诞生至今,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画面的虚实中得到了最完善最美好的实现。D中国传统的五色和佛教美术的色彩是最终建立的符合中国美学观的程式化准则。(

7、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临河之城习习 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状的河谷中生息。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很有些时候,这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十里之遥。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

8、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黄河北岸西行,在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棺木就来源于岸边的树木。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靠天吃饭。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涸。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铁桥处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

9、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上,曾高挂上书“万里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五种不同的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将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天像蓝斗篷,风在耳边尖细地吹着。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

10、道: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尕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佳处。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天晴时,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网般密集。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纳凉嬉戏。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方来,邀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

11、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传说,先前,皋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签。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8,有删节)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为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一辈子在兰州而感到逼仄、感到悲伤。B作者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是借此表现出黄河铁桥在家乡兰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C作者写卖桥的“传奇”, 可以看出兰州人的质朴性格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2、D作者认为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相比,兰州看似让人“逼仄”的两山,有稳妥内心的“佳处”。5 仔细阅读第自然段,“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简要分析。(6 分)6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请你概括作者对黄河产生“爱”的原因。(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爱国志士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的1896年,丘逢甲回到广东蕉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春愁,其拳拳爱国心也成为今日两岸同胞共同的纪念。 丘逢甲出生那年恰逢甲子年,其父认为是吉兆

13、,故而命名为逢甲。丘逢甲自幼就志向高远,十分崇拜郑成功,以郑成功凛然的民族大义自许。郑成功这位反清复明的民族英雄也是甲子年生,更使他从小就刻意向先贤学习,言行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丘逢甲生性聪颖,十四岁时以西江月词牌填词一首:“兴起八叉手健,吟成七步才雄。更兼经史满怀中,只觉大才适用。却布知时甘雨,愿乘破浪长风。他年位若至三公,定有甘棠雅颂。”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因不愿做官告假离职返台,开始从事教学,培育民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并动员亲属入伍。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战

14、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抗争,表明“万民誓不服倭”,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但清廷回电称“台抗京危”,不予理睬。在台湾人民“无主可依”、“无人肯援”而强敌压境的危急情况下,悲愤至极的一介书生丘逢甲力倡建立了以清朝为正朔的“台湾民主国”,与台湾绅民一起自主保台。丘逢甲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数万义军,横刀跃马与日寇浴血奋战。经过二十多个日夜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气壮山河的保台抗争失败。经部将劝说,丘逢甲不得不挥泪内渡,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 回到大陆后,丘逢甲仍想着收复台湾,他写诗自勉道:“乾坤苍莽正风尘,

15、力挽狂澜仗要人。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天阊辽阻愁呵壁,时局艰危痛厝薪。只恐南阳难稳卧,中原戎马待纶巾。” 丘逢甲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抗日保台失败后他更是切身体会到“非开民智养人才,莫能挽救国难”。内渡回大陆后,他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1901年春,在汕头正式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为广东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1904年夏,丘逢甲在蕉岭县城桂岭书院创办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04年冬,在蕉岭东山、员山创办创兆学堂各一所。他通过自办、鼓励别人办、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地活动等形式,在嘉应、兴宁、长乐、平远、福建上杭和武平、江西寻乌等地办学,“劝办学校以百数”。 丘逢甲大力推行新学,主张“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智育方面引进西学,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聘请一些英、日籍学者及归国留学生为教师。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主张开放式教学,崇尚学术争鸣。鼓励学生自学、多思、善问,要有“与众有异的主张”,勤读报刊,关心国事。 丘逢甲盛赞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号召粤籍巨商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