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详)

上传人:fe****16 文档编号:115817715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X 页数:52 大小:40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详)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详)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详)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详)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详)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详)(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52 MSA培训教材1 MSA测量系统分析讲义 培训教材 主讲:蔡路刚 12/52 MSA培训教材2 0、相关定义 分析的原理: 当我们在跳动时,目标也许没有跳动,但测量 的结果也许是对方在动(如在火车上的人-);测 量系统分析的目的是不要把测量系统的波动(如自 己的波动)当成过程的波动,造成基于数据的过程 控制为错误的行动。 目的: 要研究测量过程带来的测量误差是否 会导致基于测量的控制被误导。 13/52 MSA培训教材3 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 当确定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从标准的符 合性角度出发,需要将控计划上涉及的测量 系统纳入,包括对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进行 测量的系统(对进行初始能

2、力研究和PPAP的 产品特性测量系统,需要进行MSA;对实施 SPC的测量系统需要进行MSA); 14/52 MSA培训教材4 v分析方法: 对计数数据测量的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 ,以及MSA第三版所建议的方法;标准允许使用 任何顾客不反对的方法。 计量数据也是采用标准允许使用任何顾客不 反对的方法(如均值极差、方差等方法)。 对于那些无法使用常规测量系统方法的测量 系统,需要和顾客沟通。 15/52 MSA培训教材5 测量系统 分析 输入:SWIPE 输出: 测量数据 测量系统分析是一个过程 16/52 MSA培训教材6 实施步骤 、根据控制计划,针对被测量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确

3、定测量系统分析方法(计数计量,大样小样); 、确定要进行分析所需的样品容量(从一定容量大小的总体内选取以 保证的质量); 、确定为开展所需的时间(采集数据的时间有时会大于数据分 析的时间); 、选择并实施分析(事先策划的零件数、测量者、测量次数); 、分析结果; 、接受还是拒收测量系统; 、拒收,则可考虑更换合适的测量系统。 17/52 MSA培训教材7 v1、测量定义为赋值(或数)给具体事物以 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性的关系。赋值 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 测量值。 v2、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 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通 过/不通过装置。 18/52 MSA培

4、训教材8 v测量系统:是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 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 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 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 程。 S 标准 W 工件(如,零件) I 指导 P 人/程序 E 环境/设备 19/52 MSA培训教材9 分辨力、可读性、分辨率 v别名:最小的读数的单位、测量分辨率、刻度 v限度或探测度 v由设计决定的固有特性 v测量或仪器输出的最小刻度单位 v总是以测量单位报告 v 1:10经验法则 有效分辨率 v对于一个特定的应用,测量系统对过程变差的灵敏 性 v产生有用的测量输出信号的最小输入值 v总是以一个测量单位报告 110/52 MSA培训

5、教材10 基准值 v人为规定的可接受值 v需要一个可操作的定义 v作为真值的替代 真值 v物品的实际值 v未知的和不可知的 111/52 MSA培训教材11 v位置变差 准确度 v“接近”真值或可接受的基准值 vASTM包括位置和宽度误差的影响 偏倚 v测量的观测平均值和基准值之间的差异 v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分量 稳定性 v偏倚随时间变化 v一个稳定的测量过程是关于位置的统计受控 v别名:漂移 线性 v整个正常操作范围的偏倚改变 v整个操作规程范围的多个并且独立的偏倚误 差的相互关系 v 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分量 112/52 MSA培训教材12 宽度变差 精密度 v重复读数彼此之间的“接近度”

6、 v测量系统的随机误差分量 重复性 v由一位评价人多次使用同一种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 测量变差 v在固定和规定的测量条件下连续(短期)试验变差 v通常指E-设备变差 v仪器(量具)的能力或潜能 v系统内变差 再现性 v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同一个量具,测量一个零件的一个特性时产生的测量平 均值的变差。 v对于产品和过程条件,可能是评价人、环境(时间)或方法的误差。 v通常指A- 评价人变差 v系统间(条件)变差 vASTM E456-96 包括重复性、实验室、环境及评价人影响 113/52 MSA培训教材13 一、测量系统所应具有之统计特性 1、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

7、味 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 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这可称为统 计稳定性 。 2、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 差小 。 3、变差应小于公差带 。 114/52 MSA培训教材14 v4、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 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 是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 的十分之一 。 5、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的 改变而变化。若真的如此,则测量系统 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 两者中的较小者 。 115/52 MSA培训教材15 二、标准 1、国家标准 2、第一级标准(连接国家标准和私人公 司、 科研机构等) 3、第二级标准(从第一级

8、标准传递到第二级 标准) 4、工作标准(从第二级标准传递到工作标准) 116/52 MSA培训教材16 三、测量系统的评定 v测量系统的评定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称为第一阶段 和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明白该测量过程并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 满足我们的需要。第一阶段试验主要有二个目的 : 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此项 必须在使用前进行 。 117/52 MSA培训教材17 发现哪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著的影响,例如 温度、湿度等,以决定其使用之空间及环境 。 v第二阶段的评定 目的是在验证一个测量系统一旦被认为是可行的, 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 。 常见的就是“量具R 如: 过程中所需

9、量具读数的精确度是 0.01m/m, 则测量应选择精确度为0.001m/m), 以 避免量具的鉴别力不足,一般之特性者所使用量 具的精确度应是被测量物品公差的1/5。 v 试验完 后, 测试人员将量具的重复性及再现性数据进行 计算如附件一(R&R数据表), 附件二(R&R分析报 告), 依公式计算并作成-R管制图或直接用表计算 即可 结果分析 : 123/52 MSA培训教材23 vv 当重复性(EV)变差值大于再现性(AV)时 . 量具的结构需在设计增强. 量具的夹紧或零件定位的方式(检验点)需加以 改善 . 量具应加以保养. v 当再现性(AV)变差值大于重复性(EV)时 . 作业员对量具

10、的操作方法及数据读取方式应 加强教育, 作业标准应再明确订定或修订 . 可能需要某些夹具协助操作员, 使其更具一致 性的使用量具 . 量具与夹治具校验频率于入厂及送修纠正后 须再做测量系统分析, 并作记录 . 124/52 MSA培训教材24 测量系统R & R分析(均值极差法) vn 这里介绍常用的均值极差法,用来研究测量系统的双性 :R & R。它也称大样法(Long Method)。 n 研究R & R的前提是测量系统已经过校准,而其偏倚、线 性及稳定性已经过评价并认为可接受。 以下举一典型情况说明此方法 n 1 确定M名操作者A、B、C,选定N个被测零件,按1 、2、,编号。被选定零件

11、尽可能反映整个过程的变 差。 125/52 MSA培训教材25 vn 1.1 测取数据:A以随机顺序测取所有 数据并记录之,B、C:在不知他人测量 结果的前提下,以同样方法测量各零件 的数据并记录之。 n 再以随机顺序重复上述测量r次(如23 次)。 vn 2 数据处理 n 2.1 极差计算 vn 2.2 均值计算 vn 3 结果分析 126/52 MSA培训教材26 vn 以下计算的变差均以99%的正态概率为基础 ,即变差=5.15。 n 3.1 重复性 vn 3.2 再现性 vn 3.3 测量系统双性(R & R) vn 3.4 零件变差 vn 3.5 总变差 n 3.6 各变差占总变差的

12、百分比 n %AV=AV/TV X 100% n %R&R=R&R/TV X 100% n %PV=PV/TV X 100% n %EV=EV/TV X 100% 127/52 MSA培训教材27 vn 应同时将EV、AV、R&R各值与公差带 宽度比较,得出各变差占公差带的百分 比。 n %R&R可接受的条件是: n 30%不可接受,应改进。 128/52 MSA培训教材28 v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R&R)的可接受性准则: vn 数值1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受 . n 10%数值30%的误差测量系统不能接受, 须予以 改进. 进行各种势力发现问题并改正,必要时 更换量具或对量具重新进行调整,

13、并对以前所 测量的库存品再抽查检验, 如发现库存品已超 出规格应立即追踪出货通知客户, 协调处理对 策 . 习题(计算千分尺GR&R附页) 129/52 MSA培训教材29 稳定性分析之执行 vv 选取一个样品, 并建立可追溯标准之真值或 基准值, 若无样本则可从生产线中取一个落在 中心值域的零件, 当成标准值, 且应针对预期 测试值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各取 得样本或标准件, 并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单独 测量并绘制控制图.(所以可能是须做三张控制 图来管制仪器之高、中、低各端,但一般而言 ,只需做中间值那个就可以了) vv 定期(时、天、周)对标准件或样本测量35 次. 注意, 决定样

14、本量及频度的考虑因素应包括 要求多长时间重新校正或修理次数, 测量系统 使用的频度与操作环境(条件)等. 130/52 MSA培训教材30 vv 将测量(数据)值标记在X-R CHART 或XS CHART 上. v 计算管制界限, 确定每个曲线的控制限并按标 准图判断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 vv 计算标准差, 并与测量过程偏差相比较, 以评 估测量系统的重复性是否适于应用.不可以发生 此项之标准大于过程标准差之现象,如果有发生 此现象,代表测量之变异大于制程变异,此项仪 器是不可接受的 。 131/52 MSA培训教材31 vv 稳定性之判定:稳定性之判定一般之方式和 控制图之判定方式是一致的

15、,(一)不可以有点 子超出控制界限,(二)不可以有连续三点中有 二点在A区或A区以外之位置,(三)不可以有连 续五点中有四点在B区或B区以外之位置,(三) 不可有连续八点在控制图之同一侧,(四)不可 以有连续七点持续上升或下降之情形;如果有 以上之情形,代表仪器已不稳定,须做维修或 调整,维修及调整完后须再做校正以及稳定性 之分析 。 132/52 MSA培训教材32 偏倚分析之执行 : vv 独立取样法 : 选取一个样品, 并建立可追溯标准之真值或 基准值, 若无样本则可从生产线中取一个落在 中心值域的零件, 当成标准值, 且应针对预期 测试值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各取 得样本或标准

16、件,每个样本都要求单独分析, 并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0次, 计算其平均 值, 将其当成 “基准值” . n 由一位作业者以常规方式对每个样本或标准 件测量10次. 并计算出平均值, 此值为 “观测平 均值” . 133/52 MSA培训教材33 vv 计算偏倚 : 偏倚= 观察平均值 基准值 制程变异= 6 如果需要一个指数,把偏倚乘以100再除 以过程变差(或公差),就把偏倚转化为过 程变差(或公差)的百分比,偏倚占过程变 差的百分比计算如下: 偏倚%=100(偏倚)/过程变差 偏倚占公差百分比采用同样方法计算, 式中用公差代替过程变差。 134/52 MSA培训教材34 v判定:针对偏倚之部份,判定之原则为: -重要特性部份其偏倚%须=10%; -一般特性其偏倚%须30%;应依据仪器 之使 用目的来说明其接受之原因。 -其偏倚%大于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