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5811293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第卷(选择题 共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 分,共 分)1. 在天人关系上,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荀子认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现象反映了A. 荀子承继了孔子的天命观B. 两者阶级立场相同C. 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D. 民众信仰混乱无序【答案】C【解析】材料中孔子主张畏天命,而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规律,体现了荀子代表的地主阶级的积极进取的精神,C符合题意;材料所述孔子和荀子的对天命的态度截然不同,A不正确;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荀子则是新

2、兴地主阶级的代表,B不正确;D说法本身不正确。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深远,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对各学派的阶级属性有所掌握,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等。2. “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论断说明了A. 大一统局面形成原因 B. 百家争鸣产生的必然性C. 法家思想兴起的背景 D.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兼并,

3、为在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中取胜,要求扩展君主的权力,由此可知其符合法家思的主张,材料即阐述的是法家思想产生的背景,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一统问题,A不正确;材料指向性非常明确,主张也与法家相似,不是对百家争鸣思想的整体描述,B不正确;董仲舒是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与材料不符,D不正确。点睛: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是由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的一种反映,因此对某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原因,应该从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寻找。3. 汉武帝时,创用了年号纪年法,天下太平无事年号就照旧使用下去,如有天灾人祸,就会着手改元易号。影响汉武帝这一做法的是A. “天人感应”学说B. “为政以德”学说C.

4、“大一统”的主张D. “三纲五常”学说【答案】A【解析】由材料“如有天灾人祸,就会着手改元易号”可知,年号能不能被延续,很大程度上受天灾人祸的影响,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德治,B不正确;材料所述与“大一统”思想无关,C不正确;D三纲五常思想,与材料无关。点睛: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4. 王阳明认为,学贵自得。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这一言论A.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强调“

5、心即理”与“知行合一”C.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D. 主张思想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答案】D【解析】材料“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体现了其主张人的内心思想的自由,D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材料没有体现“知行合一”,B不正确;朱熹的穷理的方法和王阳明所述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学习和观察,C不正确。点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

6、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5. 孟子说过,破坏仁的人谓之贼,破坏义的人谓之残,把仁义都破坏的人谓之独夫。听说诛一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下列思想家中提出与孟子观点相似的是A. 卢梭 B. 黄宗羲 C. 伏尔泰 D. 霍布斯【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孟子强调对于破坏仁义的君主应该被推翻,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有某些相似之处,A符合题意;BCD均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6. 继普罗泰戈拉之后的智者进一步强调“自然”,认为“自然”高于“法律”,因此把人分为希腊人和野蛮人是对自然的

7、限制和束缚,甚至可以说这种人为法律是“人类的暴君”。由此可见,智者A. 否定神的权威,凸显人的地位 B. 强调法律至上,君权服从法律C. 认为人人平等,鼓吹自然权利 D. 主张理性至上,强调人无贵贱【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智者们主张打破希腊人和野蛮人的限制和约束,强调人的自然权利的平等,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神的否定,A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应高于法律,不是突出法律至上,B不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D不正确。7. 中世纪的西欧,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用拉丁文翻译圣经,并且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诠释圣经。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A. 动摇了上帝在

8、人们心中地位 B. 打破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C. 推动了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 D. 肯定了人们信仰的独立与平等【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用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便于德国民众阅读,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肯定了信仰的独立与平等,D正确;A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依然主张信仰上帝;B是文艺复兴的作用;C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意识问题。8. 但丁在神曲中将地狱的第一层描绘为关押不信基督教的人,其中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赫克托尔等。在整个阴森恐怖的地狱中,也只有这一块地方是光亮的,有宏伟的城堡、美丽的溪流与青翠的草地。这表明诗人A. 崇拜古典学术 B. 倡导宗教改革 C. 追求民主

9、政治 D. 反对信仰上帝【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但丁对地狱第一层作了特殊的处理,这些所谓的异教徒住的是宏伟的城堡,周围有美丽的溪流等,从中可以看出但丁对古典学术的崇拜,为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者研究古代学术的风气作了先导,A正确;B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不正确;C追求民主政治与材料无关;D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信仰上帝的信息。9. 康德曾经提出:“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上述言论说明了他A. 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B. 彻底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D. 科学诠释了启蒙运动的目的【答案】A【解

10、析】材料体现了康德通过对“知识”领域内各种独断的“意见”的批判而转向了“信念(信仰)”的领域,通过信仰来约束人的行为,即人要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正确;B说法与史实不符,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C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启蒙运动的目的,D不正确。10. “笔法变化丰富,起承转合,似断若连,笔力劲健,速度匀畅,自然含蓄,不激不厉”。下列作品与上述字体特点相似的是A. B. C. D. 【答案】B.11. 中国古代火药与指南针早已发明,但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则在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儒学复兴推动技术发展 B.

11、思想解放促进技术发展C. 佛教盛行推动技术革新 D. 社会需求推动技术革新【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火药和指南针发明较早,但真正投入到实践运用时间较迟,究其原因在于需求的缺乏,D符合题意;A与火药指南针的运用无关;B唐宋时期没有明显的思想解放运动;C佛教盛行与科技发展无关。12. 宋代绘画采用静观的取材方式,淡化绘画的色彩,构图简略,崇尚荒寒、雅逸,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从而构成宋代绘画的整体风貌。这说明A. 宋代绘画深受唐代影响 B. 绘画是社会现实的再现C. 宋代文人深受理学影响 D. 风俗绘画更受市民喜爱【答案】C【解析】一种艺术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着广阔的社会文化与时

12、代背景,结合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的产生,影响这一时期的绘画审美倾向于追求自然的闲雅境界,与材料相符,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宋绘画艺术之间的联系,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理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不能得出绘画反映整个宋代社会现实,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风俗画的特点,D不正确。13.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后来用成果否定了上述观点的科学家是A. 伽利略 B. 法拉第 C. 牛顿 D. 爱因斯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的时

13、空观,在相对论产生之前,人们以为经典力学的发现,使得物理学发展到了没有可以探知的程度,以此由了材料中观点的出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对材料观点的否定,D符合题意;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早于牛顿经典力学的发现,故排除A;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与材料的论述信息无关,故B错误; C人们错误的认为经典力学的发现,使得物理学不存在可以探知的领域,故错误。14. 阅读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有关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B. 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C. 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D. 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答案】C【解

14、析】蒸汽机、发电机和计算机分别是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发明。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三项发明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生产推广的年差逐渐缩小,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C符合题意;二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含量远远高于第一次,A说法不正确;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主要来自于工人实践,B不正确;D材料无从体现。15. 洋务运动时期展开了激烈的体用之争,奕提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其动机为A. 减少“以夷变夏”非难的阻力 B. 借“本来之学”强化国学地位C. 为“中西同源”提供理论依据 D. 借“西学中源”说以阻止改革【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

15、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意即中体西用,材料反映了洋务派“西学中源”的理论,洋务派提出该理论的目的在于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A正确;BCD均与材料目的不同。16. 年,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认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是手段,通过梳理、研究、评判旧有的学术思想,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这体现了胡适A. 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化的进步性B. 全面客观地评价了东西方的文化C. 致力于复兴国学抵制文化侵略D. 欲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答案】D17.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其主张说明A. 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B. “主权在民”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C.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可知,材料体现了进行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