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本心理治疗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80377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人本心理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三人本心理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三人本心理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三人本心理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三人本心理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人本心理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人本心理治疗(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以人为中心疗法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三章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 帮助者被帮助者 人人 讲授内容 v第一节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 v第二节 基本理论 v第三节 基本技术 v第四节 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 v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v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史 v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现状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v以人为中心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 v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 v现象学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现象 学的座右铭是:“回到事物本身。”在现象学家看 来,人所感受经历的一切都是现象。而现象学所理 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在现象与本质之间不存在

2、距离。 v存在主义哲学与现象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许多 哲学家为其做出了贡献,如克尔凯廓尔、陀思妥耶 夫斯基、尼采、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关 心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困境、人的存在意义。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v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之一。 v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产生和发展 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v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 论又反对精神分析本能的生物决定论,强调心理 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 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v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 1902-1987)是人 本主

3、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以人为中心 疗法的主要创立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 义在批判行为主义和扬弃精神分析的基础上,以 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名义走上了当代西方心理学的 历史舞台。 v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心理学和心 理治疗领域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v1928年获硕士学位,后受聘到罗切斯特市防止虐 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工作 v193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v在1927年以来,主要从事心理治疗的实践和研究 。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 疗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 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 域。 v1956年,获得美国心理

4、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 v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v罗杰斯主要著作: v1939年,第一部著作: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v1942年,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非指示疗法 v1957年,主要著作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 义和理论,提出个性及其变化的理论,或称“自 我理论“ v1959年,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个 性和人际关系一书,更系统地阐述个性理论。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v1956年,与B.F.斯金纳进行一次各自阐述人本主 义和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争论,发表有关人类行 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专题讨论文章。 v1964年把患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和实践推广到

5、教育 和教学方面,写了学习的自由,系统阐述人本 主义教学观的书。 v后又研究婚姻关系问题,出版择偶:结婚及其 选择。 v其他重要著作有论人的形成、一种存在的 方式。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史 应用领域拓展期 约始于20世纪70 年代初,把人本 思想应用于社会 生活的不同方面 理论联系实际期 始于1957年,开 始把当事人中心 理论运用到精神 病人的身上 理论完善期 以1951年当 事人为中心疗 法一书的出 版为标志 理论初创期 以1942年咨 询和心理治疗 一书的出版为 标志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特点 (1 1)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 (2 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

6、经验世界 (3 3)以治疗关系为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 1.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 v人本心理学是作为对精神分析学派、行为学派的 反对力量而出现在心理学舞台上的。 相信人本质上是好的 相信人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潜力 相信人能够自我依赖,自主自立; 主张心理学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咨询和心理治 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 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v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主观经验世界(称作现象 场)是他的真正的现实。他从何而来,要往何处 去,为什么痛苦悲伤,这一切都只有进入他的现 象世界才能理解。 3.以治疗关系为人格改变的基本条

7、件 v在当代心理治疗中,罗杰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 是提出了被称为“治疗要素”的治疗条件。 vRogers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本 条件。 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现状 v目前国内外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研究大多数 集中于治疗过程、结果及对治疗有利的条“核心助 人条件” v研究结果显示:肯定、积极关注与治疗效果存在 确定的关系 v真诚可能是治疗师最难掌握的一个条件。 第二节 基本理论 v一、人性观 v二、以人为中心的自我理论 v三、心理失调的原因 v四、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原理 一、人性观 v(一)人的主观性 v人所得到的感觉是他自身对世界感知、翻译的结 果。 v(二)人的自我实现倾向

8、实现倾向包括两个方面: 1)生物学方面,指一切生物共有的成长、成熟趋势 2)心理方面,表现为人独有的自我实现趋向 v含义:生物要求将其由遗传赋予的潜在的性状充 分表达出来,要求将自身所赋有的机能(在人类 ,包括各种身体的、心理的机能)充分发挥出来 。 一、人性观 v(三)人性的其他看法 v1.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正面 的人生取向 v2.人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本性 v3.人是建设性的,值得信赖,可以合作 v4.人有潜在的能力足以有效的解决生活问题 v5.人有能力自我导引,迈向自我实现 一、人性观 v(三)人性的其他看法 v6.人有侵犯冲动和多种复杂的心理冲突,解决这

9、 些冲突不应采取防御的态度,这种态度无助与问 题解决,甚至有害。 v7.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 ,不断成长和实现自己。 二、以人为为中心的自我理论论 v自我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关于心理 失调的基础。 v自我和自我概念的区别 v自我概念不总是与一个人的体验或集体真实的自 我相同 二、以人为中心的自我理论 v(一)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v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 v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 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 识水平上的理性。 v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 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

10、 避的态度。 二、以人为中心的自我理论 v(二)自我概念的早期发展 v自我概念是在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1.影响因素 (1)重要人物:通过与环境中所出现的生命中的重要人 物交流,逐渐产生自我概念。 (2)童年关注:健康自我概念的形成其儿时能否得到 积极的关注有关。积极关注的态度会使儿童感到 温暖和满足,儿童天真和真实的自我就能得到表 现,健康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与认识、评价。 包括:a.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与之相关的评价。 “我是男的”“我是女的”我恐高”对个人特点知觉 “我社交能力强”知觉与评价 b.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 “

11、人 们都不喜欢我”(知觉),“我不好”“这很令人 伤心”。 c.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 评价。“这个学校能发挥我的才干”。 自我概念 实际: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并不一定与自己的实际 情况相符:低估自己使人自卑;高估自己使人自 傲。 差距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能够作为一个人 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差距大焦虑不安; 差距缩小 感到幸福和愉快 二、以人为中心的自我理论 v(三)价值条件化 v父母的关注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 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 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 二、以人为中心的自我理论 v (四)价值条件化的影响 v在孩子寻求的积极经验

12、中,有了关怀和尊重的需 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取决于他父母(也包括他人 )的关怀和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 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即价值条件。儿童反复地 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体验这些价值条件,把这些价 值观念内化,将它们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 v儿童被迫逐渐放弃按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 而依据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 验。这意味着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发生了异化 。 三、心理失调的原因 v(一)自我不协调 v当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异化 时, 选择性知觉只允许那些与自我价值感(价值 条件)相一致的经验被意识到; 歪曲经验将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从认知上予 以歪曲,使之与自我一致

13、; 否认否定经验的真实性。 三、心理失调的原因 (二)人际关系差 变态行为和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适当的环境 使人的潜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或向歪曲的方向发展, 心理失调的根源是: 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 心理治疗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 和谐 三、心理失调的原因 v罗杰斯认为个体生活中的经验或体验可能会产生 四种结果。 1.这些经验或体验可能被忽视了,就如同对于坐 着的感觉一样。 2.这些经验或体验可以被个体准确地知觉到,并 且由于它与个体的需要相符或由于它可强化自我 概念,而被结合进自我概念之中。 三、心理失调的原因 v3.这些经验或体验可能会被歪曲,用以解决自我 概念和

14、经验、体验之间的矛盾。例如,一个在学 业方面自我概念很低的学生当得到好成绩时,可 能会认为“老师定的标准太低了”。 v4.个体可能对其真实的经验或体验予以否认或根 本就不去接收这种信息。例如,一个妇女的自我 概念深受过于严格的道德观影响,因此,根本否 认她对职业追求方面的要求。 三、心理失调的原因 v 适应程度低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或很大领域中偏离了其自 身的经验或体验。在这些领域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价值 的条件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而正是这一评价过程使得他歪曲 或否认了其自身的经验或体验。一个适应程度高的人则不同 ,他很少出现价值的条件化的评价过程,因此能更为准确地 感知自身的体验。 准确的感

15、知 准确的感知 歪曲 否认 否认 歪曲 三、心理失调的原因 v人亦可以被看作是处于一种实现其自我概念的过 程之中的人。高适应者的自我概念允许他知觉到 更多的自身的感觉和本体体验,这样自我概念的 实现就非常相似于自我实现或有机体的那种自我 实现了。 v低适应者其自我概念的实现过程很少基于有机体 自身的评价过程。其结果,高适应者可以在大量 现实信息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环境发生 作用,而低适应者则很少具有这种能力。 四、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原理 v(一)基本假设 v人的本质上是可以信赖的 v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的倾向 v如果我们能提供某种特定的关系,以及其他人发 现自己有能力去运用这种关

16、系以促进成长记改变 ,则个人的发展就随之产生。-罗杰斯 四、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原理 v(二)治疗目标 v1.去除防卫 v2.建立关系 v3.探索成长 v帮助来访者去掉价值条件作用,恢复成真正的自 我 四、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原理 v(三)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 v1.治疗关系的定义 v治疗师与来访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 殊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对来访者进行帮助 的基础上,来访者通过这种关系中的支持性因素 而发生改变。其实质是一种工作联盟。 v性质:治疗关系是建立在治疗师与来访者相互信 任、尊重和平等基础上的。 v治疗关系的特点:6条 治疗关系的特点:6条 v人格改变的必要充分条件 v1.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v2.第一个人(患者)表里如一 v3.第二个人(治疗师)表里如一或统整的人 v4.治疗师对患者无条件的尊重 v5.治疗师对患者共情 v6.治疗师对患者无条件的尊重和共情应让患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