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797276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 广东历史概略1、从史前社会的原始群体时代,有早期古人(马坝人)生活在岭南这块土地上。2、宋代岭北人口大量南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广州一口通商后,广州成为中华大地得风气之先的“南风窗”。3、广东人民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最早、最深,但同时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也最早、最深。在广东产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最早的西医,最早的新闻报刊,最早的科技人员,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改革家。4、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8月,广东全境获得解放。第一节 史前及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历史一、 广东地区的史前社会经历了原始群体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父系氏族社会

2、时期1、 原始群时期的“马坝人”和“峒中岩人”“马坝人”和“峒中岩人”是黄色人种原祖之一。考古工作者还在广州、深圳、佛山、河源及其所属的若干县(市),发现了20-30处旧石器遗址,采集到的石器的年代约在30万年前-10万年前之间。2、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岭南地区母系氏族社会分为形成和繁荣两个时期。1)形成时期又可分为前陶阶段和粗陶阶段。A、前陶阶段:主要有封开的罗沙岩、黄岩洞、螺髻岩,阳春的独石仔和罗定的饭甑山等洞穴遗址。特点: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办法,但还未发明陶器。B、粗陶阶段:英德青塘、始兴玲珑岩、南雄梅岭镇中站、南澳象山等遗址。特点:陶器的发明和原始农业的出现。2)繁荣时期

3、:A、一类是珠江、韩江三角洲的贝丘遗址和沿海及岛屿的沙丘遗址。特点:渔猎捕捞为主,在陶器制作上出现彩陶,在居住形式上定居的稳定性不够;B、一类是粤北山区遗址,特点:以原始农业为主,在居住形式上已形成稳定的定居生活。3、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陶器制作已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手工制陶发展为使用陶车制作轮制陶器。大量陶纺的出现,表妹父系氏族时期的广东先民已较广泛地用植物纤维纺织衣物。在居住形式上,已由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适用于大家庭聚居的“长屋”边位适合复习氏族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居住的“小房屋”二、 先秦时期的广东历史从中原商王朝末年到秦统一岭南之前,是广东地区原始社会解体,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的

4、时期,这时期称为观点的青铜时代。1) 青铜冶铸业余商代末年开始出现于岭南2) 锄耕农业获得较大的提高和发展。3) 家畜饲养业也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4) 陶器普遍有了轮制的集合印纹硬陶,并出现了釉陶和原始瓷(青铜时代区别于新石器的一个重要标志)5) 纺织业、造船技术、海外交通贸易在这一时期有前所未有的发展。三、 岭南古越族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我国东南和南方的个个民族共同体百越,在氏族、部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地域关系为基础的部落联盟。1) 岭南的先秦居民属于百越中的南越族,按地缘关系的不同,可分为南越、骆越和西瓦三个部分。其基本成分是当地土著。2) 种植水稻和渔猎捕捞是主要的经济生活,住房流行“

5、干栏”式建筑。断发文身由为古越人生活习俗的一个突出特征。越人奉蛇为祖先四、 岭南古越族的对外交往商周时期,岭南与中原王朝已建立了朝贡关系。第二节 广东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一、 秦汉时期(一) 秦统一岭南1、 岭南首置郡县1) 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这是岭南李诗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2) 任 首任南海郡郡尉,统领三郡;赵佗为龙川县令。3) 郡县制的建立,结束了越人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是岭南地区开始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通知,开创了岭南历史的新篇章。2、 灵渠的开凿和“新道”的扩筑1) 灵渠的水陡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备,不仅便于运兵转饷,而且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2) 秦

6、朝扩筑的入越孔道名为“新道”,自西向东有四条,大庾岭(梅岭)道、连阳道、萌堵岭道。(二) 南越国1、 赵佗立国公元前204年,即汉高祖三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了一个以番禺未王都,地方千里的南越国。2、 南越回归中央王朝武帝平定南越,1) 政治上,使岭南地区归入西汉的直接管辖之下,九郡的创设,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2) 经济上,边关的撤销,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源源输入,南方特产和异国珍品也成批北运,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贸易的发展,3) 文化上,是南北人民加强接触,南方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吸取中原地区的文明,改进落后的风俗,进一步促进了汉越两族的融合。(三) 两汉时期岭南社会的

7、发展1、 农业1) 南越国时期,岭南各地的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火耕水縟”的粗放耕作方式。生产工具仍以铜器、石器、木器为主,亦有少量铁制农具。2) 西汉后期起,番禺一带的农业生产实行精耕细作,水稻生产使用铁器牛耕,注意排灌,重视施肥,使用秧苗移植的方法,一年两造。3) 南海郡设置的“圃羞官”是专门掌管岁贡果品的官员。2、 手工业1) 制陶业是岭南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2) 南越国时期的陶器在用途上已从过去的生活用具扩展到葬具、生产工具、美术雕塑、建筑材料等。制法分轮制、模制和手制。从器形上来看,越式陶器逐渐被淘汰。3、 造船业广东的南越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使用舟楫。按其用途可分为四种1) 小

8、艇和独木舟,主要用作农户运载粮食、肥料以及捕捞、交通的工具。2) 交通游览船,是达官贵人出行的交通工具。3) 客货船,课风味短途货船和行驶于大河的中型客货两用船。4) 楼船,充分显示了秦汉时期广东造船业的先进水平。4、 海外贸易的开拓早在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已与南海沿岸各地发生了海上交往。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是迄今在广州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海外物品。徐闻、合浦成为当时中外还是交通的重要口岸。(四) 广州建城公元前214年,任器率兵平定岭南后,在今广州这个地方建城,作为南海郡的郡治,这是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最早的广州城“任器城”。广州市政府据此决定以公元前214年为广州市建城之始。番禺既有国内贸易,也有海

9、外贸易,早在秦汉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活动中心。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 东吴首置广州公元217年,步 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为了便于管理,公元226年,东吴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及合浦北部,另置广州,地域相当今广东、广西两省区之大半,州治番禺。广州得名自此始。(二) 流人入粤及其影响自东汉后期起,中原和江南战火连年,两地人口大量移入相对稳定的岭南,这些南迁的移民,史称“流人”。1) 东汉末中原大乱时,大量中原人经陆、海两路南迁,其中又以海道为主要路线。经陆路的流民大多止步于荆州,海路者多数前往交趾郡,也有部分进入南海郡。2) 西晋末到东晋前,有出现一次移民高潮。这次

10、移民潮持续的时间比上次长。3) 北方流人的大量迁入,为南海等郡增加了土地开发者,加快了岭南开发的步伐。4) 宋代,广东出现了历史上第三次移民高潮,这次移民高潮在南宋灭亡时达到空前规模。(三) 海上交通的发展1、 以番禺为起点的沿海航线以番禺为起点的沿海航线在汉代已初步开辟,吴晋时,这条航线已有明确记载。分东、西线,西线由番禺至合浦,东线由番禺至东南沿海。2、 以番禺为起点的海外贸易通道两汉时,海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是徐闻和合浦,吴晋之时,番禺逐渐取代徐闻、合浦,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吴晋时期,出海船舶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北部湾航线,开通了自番禺启航,经海南岛东部海面,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东南亚各国,

11、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波斯湾和红海地区的便捷航线,大大缩短了从番禺到东南亚各国的航程。这一航线的开通,奠定了番禺(今广州市)作为南海交通枢纽的地位。从番禺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漆器为大宗。(四) 汉越民族融合1) 东汉至吴晋时期,岭南百越遗裔,族名众多,一般通称为“理”,大致处于半农半猎的状态。2) 南朝时,宋、齐、梁、陈各朝政府对岭南理人地区加强统治。两晋,尤其是南朝,是秦汉后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五) 汉文化在岭南诸郡的推广由于读书而仕进的士大夫阶层初步形成,学者及其著述应时而生,入番禺县人杨孚著异物志,对岭南的土特产进行了分门类别的介绍。这是迄今可见的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

12、也是我国第一部地域性物产志。吴晋及南朝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粤籍学者,其中尤以“三陈”“四士”最为出色,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称陈家祖孙三人为“粤人文之大宗”(陈钦、陈元、陈坚卿)三、 隋唐时期(一) 政治经济的发展1、 统治岭南的政治制度隋唐统一全国后1) 政治上,推行州(郡)县二级政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推行考绩制度等。2) 经济上,革除旧弊,减免徭赋,鼓励对外贸易,发展海外交通。但隋朝立国时间极短,38年即被唐朝替代。唐朝时期1) 唐对岭南实行按户税米的制度,且对土著人实行优惠,只需交汉户的一半。为加强政治控制,设“岭南五管”。把岭南45州分广州、桂州(桂林)、容州(广西北流

13、)、邑州(南宁)、安南(越南河内)五个都督府。2) 在选官制度上,实行“南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朝以来豪族势力世袭为官的格局。2、 经济发展1) 农业唐朝是广东农业全面开发的时期。水果生产尤为繁盛,其中以荔枝最为著名。2) 手工业唐代岭南手工业制品品类多,分布广,主要有陶瓷品、纺织品、藤器、竹器、木器、文具等。广东成为唐朝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产于韶州的竹纸和产于广州的谷纸都是当时的名纸。而在全国都享有盛名的是产于端州的端砚。广、潮、雷、琼、封等沿江沿海地区都有不同规模的造船业,广州尤为著名,是全国造船中心之一。3) 城乡商业官商、海商(经营外贸的商人)、番商(外国商人)、牙商(收取佣金的

14、经纪人)是当时最有特色的商人。(二) 大庾岭通道的开辟大庾岭即梅岭,山上原有小路,是秦汉用兵番禺的毕竟之途。张九龄募集农夫,修成“坦坦而方五轨,真真二走四通”的新道。(三) 对外贸易的发展1、 海上丝绸之路汉张 出使西域后,贯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方交通的主要道路。唐安史之乱前,陆上丝绸之路臻于鼎盛,东来西往的商人络绎不绝。而以广州为起点的远洋航线是当时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广州通海夷道记载,从广州启航,经海南到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至印度南部,沿印度南部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至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达非洲东部。经90多个国家,航程89天,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

15、洋航线。此航线出口商品以丝绸、陶瓷为大宗,所以有“海上丝绸之路”或“陶瓷之路”之称。2、 市舶使的设置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代表朝廷总管东南海路外交和外贸。贸易双方从过去的“地方外商”到“国家外商”。市舶使的设置,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创举。3、 蕃坊的设置为加强对外国侨商的管理,朝廷在广州设置了“蕃坊”,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最多,故“蕃长”多由穆斯林担任。(四) 唐代广东文化的发展1、 教育的发展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至唐代科举教育体制已较为完善。私学是唐代广东教育的重要方面。2、 中外文化交流唐代广州市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口岸,广州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和桥梁。唐代广东不仅有不少外国僧人有海路到广州传播佛教,或有广州再转入内地传教,而且有大批中国僧人从广州等港乘船舶前往室利佛逝、天竺等国求法取经,广州成为唐朝中外佛教交流和传播的重地。伊斯兰教、火天教、摩尼教、景教等先后传入广东,建于唐太宗年间的怀圣寺,是我过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一些外国医术医方和药用植物也传入广东。3、 惠能与禅宗惠能是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俗姓卢,新州人,创立了禅宗南宗,把佛教义理简单化、通俗化,使禅宗成为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惠能的禅学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