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鲁教版选修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797223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鲁教版选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鲁教版选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鲁教版选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鲁教版选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鲁教版选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鲁教版选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鲁教版选修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一节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课程标准要求】标 准活 动 建 议l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设计思路】关于四大洋的认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曾经学习过,但仅限于了解,运用世界海陆分布图从新认识世界的大洋与海的区别。通过认识主要的海名称了解海的划分。利用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掌握海底地形的主要特征,为后面的地形资源的分布做铺垫,通过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说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利用区域地图组织学习成为本课的特色,地图表也就成为学习的工具。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

2、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海底地形的类型有哪些。二是了解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三是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世界大洋复杂的海底地形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教学目标】 1利用海底地形图描述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的分布位置。2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

3、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是特别重要的地理理论,老的高考常常考到,新课标实施以后,按照道理必修部分已经不需要掌握了,但今年高考江苏卷居然也考到了这个点。该学说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而边界有两种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指导学生读图,观察不同边界周围不同的地貌类型,从而学会运用这一学说来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教学难点运用海底扩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课前准备】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

4、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表1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姓名在小组中的职责发言次数个人观点【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调查:关于四大洋的知识点有哪些?你的疑问有哪些?海与洋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海与洋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朗读学习

5、目标;迅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探究活动1:阅读“陆半球示意图”以及四大洋与世界主要海的划分,说出海与洋特点以及海的分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海与洋投影“陆半球示意图”(图1)。展示导学问题:水半球、陆半球极点坐标分别是?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海陆分布十分有趣,北极附近是?南极附近是?在图2图3适当位置标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以及主要海?区分海与洋差异? 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读图,注意轮廓与空间定位。学生读图,作出回答。从新认识四大洋与海的划分及其区别,对区域有一定的认识。 图1 图2 图3内容解析

6、图1反映是陆半球,让学生读图理解水半球、陆半球,以及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划分,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海陆分布十分有趣的现象,北极附近是北冰洋,南极附近是南极大陆,激发学生的兴趣。图2与图3 北半球的主要海与洋,让学生动手填图,了解边缘海、内陆海、海陆间海。边缘海临大陆,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内陆海是深入大陆内部,被大陆或岛屿、群岛所包围,仅通过狭窄的海峡与大洋或其他海相沟通的水域;陆间海位于几个大陆之间,并有海峡与相邻海洋相连通一般面积较大,平均深度较深,海底地貌比较复杂。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海底地形及分布特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海底地形投影如图4所示的“海底地

7、形示意图”。展示导学问题:海底都哪些地形?不同海底地形的深度与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3所示的比较表(表3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建构本课的重点知识,并培养协作能力。图4表1 不同海底地形及特点比较类型分布特点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

8、自然延伸坡度缓,水深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延伸,大洋底的周围陡峻的斜坡岛弧大陆坡的前缘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海沟大陆边缘和洋盆的过渡地带,岛弧的外缘狭长而深凹,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洋盆(深海平原)构成大洋底的主体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洋中脊(海岭)常分布在大洋的中心部位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且相互连通探究活动3:阅读下面三幅图理解海底扩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海底扩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投影图。展示导学问题: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与洋壳的消亡?组织

9、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阅读图,进行思考与判断,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在自己的学案填写。学生演示计算机课件中的交互游戏,展示自己的判断结论,并说出理由。运用海底扩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内容解析(1)海底扩张学说与海底地形海底地形用海底扩张说解释形成过程海底扩张说的内容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的洋壳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洋盆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壳 (2)板块构造学说与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板块构

10、造学说的解释板块构造学说部分内容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海沟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总结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总结:强调海底地形分布规律与形成原因。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典型例题】图9图为“世界海底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处海底地形是_,处位于板块的_边界。(2分)(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判断

11、,处海域面积将不断_(扩大或缩小),理由是_。(3分)(3)处海底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是_。海上航行、海底隧道和港口建设均利用的海洋资源类型是_资源。(2分)参考答案:(1)大洋中脊(1分) 消亡(1分)(2)扩大(1分) 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不断张裂,海洋面积不断扩大。(2分)(3)锰结核(多金属结核)(1分) 空间(1分)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完成(1)(5)题。(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P处为_,B处是_物质上升处。(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_(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A玄武岩B页岩C花岗岩 D石英岩(4)据勘探,C

12、、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这个发现为_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山系。解题指导:该图说明新大洋壳从生长到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与海底地形分布的关系。B处为板块张裂的地方,岩浆不断涌出,形成新的岩石,并推动老的岩石向两侧移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地势低,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岩石被拖曳至地幔,熔融于软流层中;俯冲作用也形成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东面的则是美洲板块,两者相碰撞则形成了巨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答案:(1)海沟洋中脊地幔(2)M(3)A (4)E、C、D海底扩张(5)美洲科迪勒拉【重点图像】1、2、A欧洲西部B南美洲西部C亚洲东部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西洋是板块的张裂地带,所以没有出现海沟,太平洋是板块的碰撞地带出现海沟,亚洲东部出现岛弧,南美洲西部出现的是海岸山脉淀粉酶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获得,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可释放淀粉酶分解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为了提高酶的产量,研究人员欲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能产生较多淀粉酶的菌株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