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795436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文科)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答案】C【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故答案选C。题干没有把北方经济

2、和其它地方的经济进行比较,排除A;BD不符合题意,排除。2.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时期图像名称牛耕法耕犁初唐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盛唐敦煌23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敦煌44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晚唐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A. 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 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 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 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辕犁为主,故A表述错误,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排除B;通过材料看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

3、犁耕形式多样,故C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广情况,排除D。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

4、,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4.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这表明A. 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 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C. 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 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

5、在两宋之际,故A项错误;材料中“湖田、渚田、山田”等都带有很强的季节性,且引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可知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人地矛盾问题,故D项错误。5.从下面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状元人数分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导致南北出现差异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唐北宋南宋明朝清北方402801110南方1727377788A. 北方政治中心地位丧失B. 经济重心的南移C. 政府非常重视科举取士D. 儒学教育的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状元中,南

6、北方人数在唐朝时有一定的差距、北宋人数接近,之后的南宋、明清各朝南方人数远远超过北方且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和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唐朝中后期以来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导致南方文化教育发展超过北方,故选B;唐朝至明清时期除南宋外,北方一直保持政治中心的地位,故A错误;政府非常重视科举取士与题干中“南北出现差异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无关,故排除C;儒学教育的发展与题干中“南北出现差异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无关,故排除D。6.汉代以来,对那些财富的占有者,社会上多称之为“豪强”;唐代书籍中逐渐出现了“多田翁”“富家翁”的记载;宋太祖在立国之初却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这些表明A. 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

7、. 富民阶层逐渐得到社会认可C.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 宋代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代以来社会上多称富民为豪强,唐代书籍中出现“多田翁”“富家翁”的记载,宋太祖则认为富民是为国家守财的人,这一转变说明了富民阶层逐渐得到了社会和朝廷的认可,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未涉及;C项表述材料并没有体现;D项的叙述不符合史实,均排除。【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8、,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7.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答案】D【解析】兴修水利、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意在强调明清是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时期是古代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是谈不上较为完备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是重视水利工程但水利工程事业还不能说成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直实施而非空前强化,选项C不符合

9、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强调了明清时期积极贯彻重农政策。8.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 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客户起移、不取主人凭由”等字眼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劳动力商品化和土地兼并的问题,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租佃关系在北宋并不居主导地位,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

10、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9.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A. 出现大量无主荒地B.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政府控制部分土地D. 当时人口大量减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出现大量无主荒地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但体现不出均田制授予农民后需归还国家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带来国家财政收入

11、减少等问题,而采取的土地国有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需还给官府,便于国家继续授田,而“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国家无地可分,才导致“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C项正确;人口较少不是均田制能否实施的重要前提,故D性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名师点睛】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它是土地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土地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

12、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并开始执行。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10.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B. 传统经济结构改变C. 农业生产力的革新D. 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答案】C【解析】

13、试题分析:先进地区耕作方法的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都会提高粮食产量。故答案为A项。传统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材料没有反映以上三者的变化,不能反映农业生产力的革新,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1.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4、B.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D.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答案】B【解析】材料中由明初官窑占主导到明末民窑的迅速发展的变化及“官搭民烧”现象的出现等信息,可以得出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的主导,故B项正确。A选项材料中未体现,C、D选项与史实不符。点睛:材料“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说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迅速。12.“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 形成了具有区域

15、特点的商帮B. 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C. 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D. 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中可以看出,景德镇的瓷业习俗推动了制瓷业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故A错误;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名师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 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如本题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 期此地名为昌南镇而非景德镇,陶玉为私营手工业者,材料没有涉及该产品畅销海外,因此排除 ABC 项后 可得出答案。13.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人从宁波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