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5782712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说出聚落的定义、类型及其景观差异2、运用材料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3、认识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2. 教学重点/难点 1、说出聚落的定义、类型及其景观差异2、运用材料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3. 教学用具 课件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

2、: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活动内容及形式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填写下面表格内容: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注意阅读温馨提示。(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教师小结: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承转: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2.多媒体

3、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村这四种乡村聚落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教师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上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过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承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活动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教师引领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2.引导学生回顾旧

4、知识,探究新知识。活动内容及形式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

5、与环境的关系。活动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引领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活动内容及形式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温馨提示: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

6、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现场分组。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多媒体展示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3.温带草原地区:4.黄土高原地区:5.寒带地区: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既能适应的自然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活动四:走进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引领1.引导学生思考:随着聚落的发展,建设了许多有现代气息

7、的高楼大厦,昔日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越来越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呢?结合教材内容回答。2.展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遗产,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3.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态度。让学生明白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考虑,综合论证,才能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活动内容及形式多媒体展示:世界民居掠影:威尼斯水城西递和宏村丽江古城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上最奇特城市之一,是一座很浪漫水城、河多、桥多

8、,市内交通工具只有船艇、没有汽车,400多座桥,100多条运河。而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冰川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威尼斯人是否也会有忧虑呢?黟县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誉为徽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千百年来的自然损坏,木雕等传统修缮工艺面临失传,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古民居的挑战,超负荷的游客接待量等因素,是否成为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的挑战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目前中外游客众多,随着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呢?课堂小结: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统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