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常考重要材料章节重要材料整编汇总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5771535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常考重要材料章节重要材料整编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理学常考重要材料章节重要材料整编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理学常考重要材料章节重要材料整编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理学常考重要材料章节重要材料整编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理学常考重要材料章节重要材料整编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常考重要材料章节重要材料整编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常考重要材料章节重要材料整编汇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绪论1.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4.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5.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

2、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 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3、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第3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2. 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温度3.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4.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特异性高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5.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离子的选择性转运速度快门控特性6. 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7. 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分

4、解ATP释放能量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内。钠泵活动的意义: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具有生电作用8.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机制的K+外流维持。9.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10.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不衰减性传导11.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

5、(Na+内流)和下降支(K+外流)。12.局部兴奋特点:非全或无式电紧张扩布可以总和13.刺激作用: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14.后电位:膜电位在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以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相对缓慢的波动。15.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的信息传递实质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16.终板电位实际上是由一次动作电位所引起的囊泡释放产生的所有微终板电位的总和。17.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可以点紧张扩布的方式使邻近正常的肌细胞膜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从而爆发动作电位。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概念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主要是电解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大小大小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

6、衡,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的血容量。1. 红细胞的成熟因子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缺少成熟因子则患巨幼红细胞贫血。2.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3. 凝血因子种类:因子I-XIII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4. 启动因子:内源:凝血因子XII 外源:凝血因子III5. 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III:组织因子;VI:Ca2+6. 正反馈过程有凝血过程、排尿和分娩。7. Ca2+参与多个血液凝固过程。8. 正常是血液不凝固、保持流动状态的原因?血管壁光滑,凝血因子不能接触活化血流快,即使局部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随即

7、被血流冲走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存在纤溶系统第6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心室肌细胞的AP分为5期: 0期:去极化期,Na+迅速内流导致 1期:K+过性外流 2期:Ca2+缓慢持续内流,抵消K+外流 3期:Ca2+通道失活,K+大量外流 4期:钠泵活动增强,Na+、Ca2+流出细胞,K+流入细胞2. 窦房结P细胞AP的形成机制: 0期:慢Ca2+通道开放 3期:K+外流 4期:自动去极化 K+外流进行性减少Na+内流进行性增加Ca2+内流, ICa-T在4期后半段发挥作用3.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得到血液量。简称为搏出量。4.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

8、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5.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因素:心脏泵血功能静脉流速度。第7章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2. 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是呼吸运动。3. 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实际为一潜在腔隙,其中仅有少量浆液。胸膜腔内的浆液有两方面作用:在两层胸膜之间起润滑作用,减小呼吸运动时的摩擦浆液分子间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分开,使肺能够随胸廓的运动而运动。4. 胸膜腔负压的意义: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血回流。5. 肺表面活性

9、物质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并释放。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生理意义: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减少肺泡间质组织液生成增加,防止肺水肿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保持肺的扩张。6. 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7. (选择)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血流比值8. 1分子血红蛋白可以结合4分子氧气9. 二氧化碳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10. 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延髓11. 动脉血液中CO2分压对呼吸的调节:要一定范围内动脉血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的兴奋性是必要的CO2分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加强呼吸,但CO2超

10、过一定限度则有压抑和麻醉效应第8章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 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肌肉运动)化学性消化(酶)3. 吸收: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血液、淋巴(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4.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紧张性富有伸展性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5. 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又称基本电节律。作用:不引起收缩,使HP接近阈电位,触发AP。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6. 动作电位:Ca2+内流7. 肌肉收缩的幅度和张力与动作电位锋电位的数目有关8. 消化液的功能:水解

11、食物改变消化腔内的PH稀释食物保护消化管粘膜-粘液、抗体9. 交感神经对心脏是兴奋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胃、肠道运动,消化液分泌减少。10. 内在神经系统包括两类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11. (选择)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营养作用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12. (选择)唾液的作用:可以湿润口腔和食物,以利于咀嚼、吞咽和引起味觉清除口腔内的残余食物,冲淡、中和有害物质,对口腔起清洁和保护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能杀灭细菌和病毒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把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具有排泄功能,进入体内的铅、汞等可部分随唾液排出。13. 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12、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可促进Ca2+、Fe2+在小肠内的吸收14. 胃酸分泌过少:消化不良。胃酸分泌过多:溃疡。15.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润滑作用中和胃酸减慢H+扩散速度使胃蛋白酶失活16. 内因子是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作用是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17. 头期胃液消化能力强18. 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特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越接近幽门,收缩越强,传播速度越快回推作用。意义:磨碎食团,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利

13、于化学性消化推进食糜)19.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20. 胰液是消化能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消化液21.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胰脂肪酶:水解脂肪。22. 胆汁中无消化酶23. 胆汁的作用: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利胆作用24. 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25.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26. 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或小肠具有吸收的有利条件)? 小肠的吸收面积大,有许多皱襞、绒毛和微绒毛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小肠黏膜绒毛内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有利

14、于物质的吸收第10章 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肾脏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2.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3.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4.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5. 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肾血浆流量有效滤过压6. 葡萄糖100%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7.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8. 为什么糖尿病人出现尿糖?糖尿病人血糖含量高,因此血浆的渗压也高,尿液的前体就是血浆,血流过肾脏被滤过和重吸收后就成

15、为尿液,在重吸收过程中,原尿中的大部分水被重吸收入体内,如果尿液的渗透压高的话,那重吸收的水自然减少,尿液也自然增多。血浆中糖浓度高,出现尿糖现象。9.肾血流的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不变。10.为什么糖尿病病人尿量多?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小管液渗透压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11.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合成于下丘脑,由垂体释放12.解释水利尿现象:大量饮清水血浆晶压降低ADH下降水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13.醛固酮作用:保Na+排K+14.清除率: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第12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2. 神经元各部分功能:树突、胞体:接受信息轴突:传导冲动兴奋产生于轴突始段突触小体释放递质3.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绝缘性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