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导案人教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755459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导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导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导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导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导案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导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学导案人教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人教版 作者: 日期:13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教案 从容说课 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又因为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一种,而且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在几何里,常常把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去研究多边形,也可以利用一系列的三角形去逼近它,从而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去研究它们因此对三角形性质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小学已学习过三角形的内角的有关知识,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但是为什么是180而不去研究在这里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在证明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

2、多变,初步体会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内角中的等量关系和外角中的不等关系,让学生体会相等与不等关系的简单证明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作更全面的思考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合在一起,探索它们的和及其原因,然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归纳总结出结论再寻求多渠道、不同途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经历实验思考交流总结运用的过程让他们不仅掌握知识点,还要知道为什么、做什么用,使学到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避免了数学的枯燥无味和脱离实际的现象,使数学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721 三角形的内角722 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掌握“三角

3、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运用 2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 3体会几何中不等关系的简单证明 4通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5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后,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但究竟为什么是180,我们没有去研究,本节课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 动手试一试,你会有收获 活动1问题: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三个

4、内角的和是否为180?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亲自经历,体会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教学问题 师生活动:让学生人人画一个三角形,并把三个角裁下来,拼在一起,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生:三个角拼在一起,会得到一个180的角 师:为什么是180呢? 生:因为三个角合起来形成一个平角,而平角等于180,所以三个角的和为180 师:大家得出的结论相同吗?你们画的三角形都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我们互相交流一下,结论都是一样的,但所画的三角形并不完全一样,所以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与形状没有关系,只要是三角形,其内角和就一定为180 师

5、:大家回答得非常棒但这只是实验,由观察与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可靠,这样就需要通过数学证明来验证,那么怎样证明呢?请同学们看投影片在图1(1)中,B和C分别拼在A的左右两侧,三个角合起来形成一个平角,出现一条过点A的直线L,移动后的B和C各有一条边在L上想一想,L与ABC的边BC有什么关系?由这个图你能想出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正确的方法吗?请大家思考后再互相交流 生:因为移动后的C与未移动时的C相等,而它们又是内错角,由平行线的判定可知,直线L与边BC平行,所以可以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L平行于ABC的边BC,由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可知A+B+C=180 师:大家能写

6、出证明过程吗? 这是一个文字命题,证明时应先干什么呢? 生:需要先画出图形,根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地写出过程 生:如图2,已知ABC 求证:A+B+C=180 证明:过A作直线DEBC, DAB=B,EAC=C DAB+BAC+EAC=180, B+BAC+C=180,即A+B+C=180 师:再观察图1(2)辅助线的作法与图1(1)一样吗?证明方法相同吗? 生:辅助线的作法不同移动前的A和移动后的A相等,且是内错角的位置关系,可知直线L与边AB平行,同时移动前和移动后的B是同位角也应相等,所以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了平角,故A+B+C=180 师:能

7、写出证明过程吗? 生:已知、求证和上面相同 证明:如图3,延长BC到D,过C作CEAB A=ACE;B=ECD ACE+ACB+ECD=180, A+ACB+B=180,即A+B+C=180 师: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怎样?课下讨论从上面的两种证明方法中,大家能否把它们的异同点?它们的思路是否一致呢? 生:相同点是:都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根据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不同点是:辅助线的作法不同,前者是过A点作边BC的平行线,后者是过C点作边AB的平行线但不管是过三角形的哪一个顶点,作另一边的平行线,它们的思路基本一致,就是通过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同位角或内

8、错角相等,把三个角都拼到一起,构成一个平角,从而得证 师:很好大家的证明过程写得非常好,分析得非常棒,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思路,大家还能找到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生:还可以这样作辅助线,如图4,作CA的延长线AD,过点A作DAE=C,则AEBC,所以EAB=B 因为DAE+EAB+BAC=180, 故C+B+BAC=180,即A+B+C=180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前三种方法都是把三个角转移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处只要把它们拼到一起成为平角即可,那么是否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呢?请大家讨论生:如图5,在BC上任取一点D,过点D作DEAB交AC于E,再过点D作DEAC交AB于F DEAB, 1=B,2

9、=4 DFAC, 3=C,4=A 2=A 1+2+3=180, A+B+C=180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棒,可见大家已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并能根据思路拓展,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继续了,在课后大家可以继续讨论有关问题,比如点在ABC的内部?外部呢?活动2例:如图6,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师生活动:请大家先观察思考题中出现的这些方位角,在图上分别指出 生: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指DAC=50;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指DAB=80;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指CBE=40;

10、要求的是ACB的度数 师:下面讨论一下根据已知角,如何求出ACB的度数 生:要求ACB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需求出CAB和CBA的度数 而CAB=DAB-DAC=80-50=30, CBA=90-CBE=90-40=50 所以ACB=180-CAB-CBA=180-30-50=100 生:他做的不对,CBA不等于50 因为EBA不是90而是因为ADBE,DAB+ABE=180 ABE=180-DAB=100 ABC=ABE-CBE=60 ACB=180-30-60=90 师:哪一位同学能把过程完整地写一下呢? 生:解:CAB=BAD-CAD=80-50=30 ADBE, BAD+ABE

11、=180 ABE=180-BAD=180-80=100 ABC=ABE-EBC=100-40=60 在ABC中, ACB=180-ABC-CAB=180-60-30=90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 师:大家看,过C点作AD的平行线CF,则ADCFBE,是否也能求出ACB,请同学们课下完成 尝试反馈 巩固练习 1ABC中,A=40,B-C=30求B,C 2ABC中,A:B:C=1:2:2求A,B,C 3在ABC中,A+B=80,C=2A求A,B,C 4如图7,在ABC中,C=ABC=2A,BD是AB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 设计意图: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某些角的度数 师生活动:

12、 生:1解:A=40,A+B+C=180, B+C=180-A=140 B-C=30, B=C+30, C+30+C=140 C=55,B=85 2解:A:B:C=1:2:2, 设A=x,B=C=2x A+B+C=180, 5x=180 x=36 A=36,B=C=72 3解:A+B=80, C=180-80=100 C=2A, A=C=50 B=180-A-B=30 4解:C=ABC=2A, A=36,C=72 BDDC, BDC=90 DBC=180-BDC-C=180-90-72=18 活动3问题: 探究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外角与不相邻内角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旨在掌握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的基础上,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导出外角与不相邻内角间的关系 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