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的教学方针设计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5748600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函数的教学方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角函数的教学方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角函数的教学方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角函数的教学方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角函数的教学方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角函数的教学方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函数的教学方针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课题名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姓名:丁琬工作单位:钟祥市胡集高级中学学科年级:高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二、教材地位作用(用知识结构图说明)三角函数的诱导

2、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学情调查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

3、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5)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四、教学目标确定(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

4、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五、教学流程设计(用流程框架图说明,有环节字母表、学法说明)课堂脉络:温故知新问题引导特殊探路动画感知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巩固反馈开放小结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

5、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 共同探

6、讨 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 重现探索过程 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口述的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并用幻灯片展示问题1:(1)各象限内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是什么?(只讨论正弦、余弦、正切)(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3)公式一的内容与作用是什么?问题2:已知如何求的值.教师引导:能否再把036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化为我们熟悉的09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新知

7、识的学习打下基础.特别是各象限三角函数的符号,对于诱导公式记忆起关键作用.提出的新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二)探索开发新结论教师引导: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首先看,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探究一: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问题3: ()角的终边关系如何?(互为反向延长线或关于原点对称) 与()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1,P2,则点P1与P2位置关系如何?(关于原点对称) 点P1(x,y),那么点P2的坐标怎样表示?(P2(x,y)) sin与sin(),cos与cos(),tan与tan()的关系如何?经过探索

8、,归纳成公式-公式 二【设计意图】公式二的三个式子中,是第一个解决的问题,由于方法及思路都是未知的,所以采取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办法通过脚手架式的层层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诱导公式二,让学生体验证明猜想的乐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试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给学生传递“由宏观到微观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后两个均由学生类比讨论完成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问题4:公式中的角仅是锐角吗?【设计意图】课前提问的问题是以引入的,之后的讨论只是用代数方法换成了一般形式的角,有些同学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好,就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引导学生互相讨论,

9、交流可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师生活动:演示几何画板课件,首先作出第一象限的任意角,之后得到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拖动其终边上任意点,再让学生观察每一象限内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对称关系,从而验证了猜想,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这个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发现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类比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再来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观察,由公式一知的终边与的终边相同,所以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探究二: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问题5: (-)角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 设与(-)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1,P2点P1与P2位

10、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设点P1(x,y),则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2(x,y)sin与sin(-),cos与cos(-),tan与tan(-)关系如何?经过探索,归纳成公式 -公式 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由角的终边点的对称性得到公式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探究和体验的欲望,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与形的关系,尝试自主探究的乐趣.教师引导:那,我们须知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学们继续发挥聪明才智解决它吧!探究三: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问题6:与()角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关于y轴对称) 设与()角的终边分

11、别交单位圆于点P1,P2点P1与P2位置关系如何?(关于y轴对称)设点P1(x,y),则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2(-x,y)sin与sin(),cos与cos() ,tan与tan()关系如何?经过探索,归纳成公式-公式 四【设计意图】与探究二的教法相同,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推导公式,教师巡视,及时反馈、矫正、讲评采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观察的多种方式的呈现,通过学生多角度的观察所得到结论的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和发现规律(公式)的喜悦,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去寻找规律、认识规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做个有心人,发现规律并非难事.(三)总结概括新结论师生活动: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记忆牢靠,师生

12、共同大声朗读这四组公式.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一:公式二:公式三:公式四:说明:公式中的指使公式两边有意义的任意一个角问题7: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公式一、二、三、四吗?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公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猜想验证,如果把角看成锐角,分别位于第一、二、三、四象限,由课前提问各象限内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学生可以试着叙述.师生活动:总结概括公式一、二、三、四: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公式特点:“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设计意图】逐步理解十字口诀含义,并且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巩固应用结论例1 求下列三角函数值:师生活动:学生板书,教师巡视,纠正

13、错误(1);(2);(3);(4)分析:先将不是0范围内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利用诱导公式一)或先将负角转化为正角然后再用诱导公式化到范围内角的三角函数的值.解:(1)(2)(3)(4)=分析:先将不是0范围内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利用诱导公式一)或先将负角转化为正角然后再用诱导公式化到范围内角的三角函数的值.问题8:用诱导公式可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其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大胆说,互相讨论) 负角的三角函数为正角的三角函数; 大于的正角的三角函数为0360内的三角函数;化0内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变式:已知是第三象限的角且,求,

14、(学生口答)【设计意图】在得到诱导公式后,在此让学生独立去实践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1、2小题都能很快解决,只是到了第3、4小题时,条件变化稍复杂一些,同学们就会出现思维障碍,需及时引导他们去进行角的转化,在实践中体会诱导公式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使任意一个角都转化为他们所熟知的锐角,体会从未知到已知的化归思想,从而为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埋下伏笔.变式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中角的任意性而设立.例2 化简(学生板书)解:,所以原式=变式:已知,求的值【设计意图】在例题的选取与设计上,主要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的想法,例1体现在求值上,例2主要体现在化简上,使学生明白公示的应用

15、所在.变式需要利用诱导公式进行一下变形再求值,对于初学者有点难度,需要教师从旁指导.练习是递进,体现化归思想、整体思想、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初步掌握知识应用的目的.(五)课堂小结问题9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吗?主要提示从以下三方面 (由学生完成)1四组诱导公式及公式的记忆方法2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步骤:上述过程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3公式中的的任意性.【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已有知识,发现知识规律及其结构特征,形成知识系统;深化对诱导公式内涵和实质的理解,挖掘知识形成过程中所体现归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和方法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六)作业布置:27页练习2、3【设计意图】通过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检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题的设置为了下节课学习公式五、六做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