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748502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 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 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 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 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掌天道和人事。夏商史官是沟通天人之际的使者,承担着通过宗教活动将上天意志传达到人间,

2、维持上天对人间的统治秩序的职责。周人对殷商以来的“天命观”产生怀疑,有了“天命靡常”的思想,把目光转向了“德”与“民”,更加注重人事。这使周代史官的职能更注重人事方面,掌管官府文书的起草并协助治理,尽忠职守以维护统治。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D选项符合题意。周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A选项排除。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不会影响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B选项排除。“取决于”这一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2.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

3、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A. 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B. 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C. 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D. 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比例数字可以直接看出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其实仍然是多处在社会上层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多处在社会上层说明了并未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考试和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选项D不

4、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抓住比率的高低,强调社会上层然是最多的。3.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答案】C【解析】根据“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表明明朝中枢权力运行较为讲究有序,C正确;明朝内阁的设立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的重要措施,A错误;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B错误;明太祖已经废除丞相,故D错误。

5、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内阁的设立的史实分析解答。4.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A. 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 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C. 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D. 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法律规定对不廉洁、不胜任的官吏予以免职,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强中央权威、突显皇权至上,排除

6、AB;材料信息与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无关,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分析解答即可。5.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A. 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 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C. 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D. 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答案】D【解析

7、】根据“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表明商业、手工业、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说明中国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故选D;A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放松抑商政策,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6.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

8、最主要的是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答案】B【解析】【详解】A项,“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手工业者和商人皆为官府奴仆,按照官府的需求进行生产,而不按照市场情况进行生产。这是一种供给方式,不能解释为何社会上的需求消失。且该制度仅适用于周代,并不适用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故A项错误。B项,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百姓日常需求可以通过自己生产而达到满足,从而不会产生过多社会需求。故B项正确。C项,广大农民的贫困并不是造成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的原因。故C

9、项错误。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并未完全禁止商业发展,不是有效需求几乎消失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B. 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 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的争霸战争,“编户齐民”的目的就在于调度人力资源用来服务于争霸战争的现实需要,选B是符合题意的,

10、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不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还不存在中央集权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消弭阶级差别,阶级差别仍然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8.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A. 土地所用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B.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C. 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D.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当土地

11、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永佃制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属于同一人,大小租的形成说明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拥有经营权,而地主有土地所有权、转租者有佃权,故A项正确;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说明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弱化,不是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租和佃权的问题,未涉及赋税征收种类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直接生产者、土地所有者、佃权所有者”,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方的关系,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角度进行

12、判断,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9.八七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明确指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土地革命,其中包含没收土地及土地国有一一这是中国革命新阶段的主要的社会经济的内容。”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领导阶级B. 用“三民主义”来解决土地问题C. 争取广大农民支持拥护民主革命D. 主张将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来看,说明中国共产党主张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来争取广大农民支持拥护民主革命。故答案为C项。A、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材料没有涉及

13、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B项。10.据统计,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陡增至500多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报刊可以自由鼓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学说,可自由发表政见,批判时局,包括发表反袁言论,无所避讳。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A.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民主政治热情高涨C. 纸质传媒影响巨大D. 社会主义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从1911年10月至1912年4月报刊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一时期人们日益关心社会变革,民主政治的热情高涨,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共和观念,故A项错误;C项是只是表面现象,故排除;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逐渐

14、在中国广泛传播,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阱。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1912年的3月。11.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B. 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C.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历史学家杜维运认为:“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

15、,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所谓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属于历史叙述;“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属于历史解释。故选C。12.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B. 革命根据地日益壮大C. 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D. 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蒋介石增加军事经费调拨来围剿红军,所以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也未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军费调拨围剿红军而非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3.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指度量衡制度)法,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两制同时使用,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不得用以外之名称”。这些措施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