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748483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西省上饶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山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1.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薤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晦,可以美土疆。”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 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B.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 土地肥力严重不足D. 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粪田畴”、“粪灌”可见,注重除草、施肥来提高产量,这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体现。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因地制宜的信息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通过除草、施肥等提高土

2、地产量,不是强调土地肥力不足,排除;D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属于“精耕细作”,与小农经济的特征不符,排除。2.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逍遥于天地之间”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题意;材料中“而心意自得”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理想追求,也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勉强维持温饱,谈不上生活富裕,且材料也体现不出“生活富裕”,不

3、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含有不符合题意的,排除。【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3.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

4、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B. 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C.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D. 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中国古代一直是小农经济,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进,导致中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策,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说法

5、不准确,排除;B项,封建剥削严重伤农与材料“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相矛盾,排除;C项,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精耕细作,生产技术较高,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4.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元稹在织女词中描述到:“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各

6、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上述现象最能说明A. 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B. 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C. 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D. 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反映的是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这样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体现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排除;CD项,材料强调的是因手工业技术世代传承的需要,而使“女儿”“嫁不得”,没有反映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也不能就此得出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结论,排除。5.宋朝以来,中国经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

7、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选项中属于明清商业革命内容的是A. 坊市严格分离B. 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C. 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D. 商业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故答案为C项。A项,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坊市严格分离是在宋代之前,排除;B项,“柜坊”和“飞钱”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商业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是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之一,排除。6.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

8、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C. 进口货物冲击了自然经济D. 民间贸易发展危及清廷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可知,清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使得外国商品和货币在当时的中国大行其道,这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答案为B项。A项,注意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清初”那时的中国仍处于传统社会,不存在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排除;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排除;D项,材料的大意是外国货币涌入中

9、国,并没有涉及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朝统治内容,排除。7.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A.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说明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C. 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 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平息倭患”主要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此时是16世纪,世界也因新航

10、路的开辟而日益连在一起。故答案为C项。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朝”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终结,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存在,排除; D项,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8.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A. 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B. 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C. 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腥的D. 新航路开辟后洲

11、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世界各地,掀起一场“商业革命”,大大加强了洲际经济联系。故答案为D项。A项,由材料中“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可知,当时欧洲的工业品销往的主要是非洲和美洲,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排除;C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有多种,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但是其他的交换物种的方式不具有血腥性,不能一概而论,排除。9.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

12、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B.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金银大量输入西班牙,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答案为A项。B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不是西班牙,排除;C项,17、18世纪世界市场中心应为荷兰和英国,不是西班牙,排除;D项,西班牙虽从美洲掠

13、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也没有引发本国工业革命,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国、荷兰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10.19世纪上半期,随着火车的出现,贵族男女同下层百姓同挤一列车。这种情景,使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材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A.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B.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C. 推动了蒸汽时代的到来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贵族男女同下层百姓同挤一列车”“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可知,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4、的信息点,排除;C项,工业革命时期本身就是“蒸汽时代”,“推动”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明显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 实行经济保护政策B.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C. 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并结合所学可知,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这种传统的、封闭性的、自给自足性的自然经济的抵制。故答案为D项。A项,实行保护本国经

15、济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比较少,与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比这个要多,体现不出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排除。12.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 英国棉布价格优势更大B.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 中国土布质量粗糙【答案】B【解析】【详解】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材料“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可知,英国棉布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市场的货物销售情况,不能由此判断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排除;D项,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排除。1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