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P230语言)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74766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P230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P230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P230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P230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诗歌鉴赏(P230语言)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P230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P230语言)(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语言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先从词性上进行思考:“卷”“吼”都是动词,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的,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注从弟:堂弟。越吟:越人庄舄(x),在楚国为官,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杜:即杜若,香草名。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5分)答:“苦”是“凄苦”“痛苦”之意思,从全诗来看,它是全诗感情所在。“荏苒几盈虚”反映时光流逝;“澄澄变今古”暗含着朝代更替;“是夜越吟苦

2、”,运用典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千里共如何”,表达对友人的关切。这一切都在诗人心中归结为“凄苦”的心绪。注释此诗写的是诗人抵家时的一个情景。楝:音lin,落叶乔木。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归至武阳渡作刘克庄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答:本诗的诗眼是“归”。水岸、楝花、风、城池、乌云、高塔都是归人眼中所见之景,渗透着诗人对故乡家人的深切思念,“归”字统摄全诗。归“归”字不仅写出抒情主人公特定的身份处境,更直接表达了他的思归之情,并且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围绕“归”字展开,可谓一字统摄全篇。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

3、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3、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答:体现在三个方面:首联“六朝文物草连空”,写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抒发了繁华不再,英雄无觅的悲叹;“天淡云闲今古同”抒发了自然永恒,人世无常的感慨;尾联通过写对范蠡的怀念抒发了渴望能如范蠡一般既能成就伟业又能超越功利,却总难以如愿的心情。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注释】陂:水岸。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腔:曲调。2、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两处)。(4分)答:用“满”字写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生机一片。“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将山人格化,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浸”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答出两点就给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