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二)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5746532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二)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二)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二)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二)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二)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二)(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amp;lt;p&amp;gt;&amp;amp;lt;p&amp;amp;gt;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 上海中医药大学 朱邦贤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哲学含义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及生克规 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 象,并以生克规律来阐释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古 代哲学理论。 其内容主要包括: 五行特性;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类归; 五行生克制化、胜复乘侮等运动变化规律。 五行特性物质属性的哲学意义 五行的本义,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分为天之五行及地之五行,

2、 天之五行是对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 燥、“五气”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物候变化的抽 象;地之五行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相互杂合而 生万物。此即素问&amp;amp;amp;#183;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的“ 在天化气,在地成形”。 木曰曲直所谓“曲直”,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特 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 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刚柔于一 身等特性。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 属于木。另据尚书本义的疏证,认为“木可操令 曲直”,故称“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 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

3、散于外,故火有发热 、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 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均可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 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 谷、化生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具有生长、承 载、化生、长养的特性,凡具有此类生长、受纳、 承载、化生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可归属于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土为万物之母”诸说。 金曰从革“从革”,顺从和变革。金所谓“从革”的特 性,来自于对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 器皿的认识。故尚书正义&amp;amp;amp;#183;洪范在疏证“金曰从 革”时说:“

4、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兵器也。”另外, 还有人认为,“金曰从革”是说金属是由对矿物的冶 炼而成,即所谓“革土成金”。以后,将金的特性, 引申为变革、肃杀、下降、洁净等。 水曰润下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 、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 、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 五行属性的推演与类归事物相关性与整 体联系属性 用五行属性对宇宙间事物进行推演和归类,首 见尚书。周书&amp;amp;amp;#183;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将五行的抽象 属性推演而及“五味”。 左传将五色、五声等分归于五行。如 该书昭公元年

5、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 ,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分为 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吕氏春秋则以五行为纲,把气候、天 象、物候等自然现象与农事、政令、祭祀等 社会活动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整 体系统。 对世界诸事物进行五行的归类,是以取象 比类和推演络绎为基本方法的。 “取象”,即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 中撷取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比类”, 即将事物的特有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 确定其五行归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取象比类 ”法属于共同特征的个体集合归类法。 方位配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生发特性相类似 ,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与火之炎上特性相类似 ,故南

6、方属火等。 五脏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条达而主升,故归 属于木;心之用推动血液运行,温暖全身,故归属 于火;脾主运化,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故归属于 土;肺主降而其性清肃,故归属于金;肾藏精,为 主水之脏,故归属于水。 所谓推演络绎,即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 ,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 。如自然界的五化、五色、五味以及人体的六腑、 五体、官窍、五志等的五行属性,皆是以此方法推 演的。 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主气 ,故湿也属土;秋季属金,燥为秋季主气,故燥也 属金。其它以此类推。 人体的六腑、五体、官窍、五志配五行:肝属木 ,肝与胆相表里,主筋,开窍于目,在志

7、为怒,在 液为泪,故胆、筋、目、怒、泪也归属于木;心属 火,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脉,开窍于舌,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故小肠、脉、舌、喜、汗也归属于火 ;其它以此类推。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将同一属性的不同 事物,联络成一个整体,并且根据“同气相求”的 理论,认为同一行的事物与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 的联系。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的归类演绎,将 自然界的四时(五时)六气(五气)与人体的内脏建立 “天人相应”的联系,以说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 必然影响人体内的生理病理;由此强调人与自然相 统一的观点。更有意义的是,此种事物和现象的归 类,将五行的内涵作了扩充,发展了五行学说在方 法论方面的意

8、义,使五行学说变成表述宇宙万物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共有的功能性模型。 如灵枢&amp;amp;amp;#183;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 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五行生克制化事物相关与变化的运动规 律 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相互资生(相生)和相 互制约(相克)的变化,相生与相克的结合,共同维 系着五行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这即是“制化”。一般被用于阐释自然界的正常 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 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 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木又复生火

9、。依次递相资生,往复不休 。 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五行之间存在 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 又复克土。依次递相制约和克制,循环不止。 五行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 &amp;amp;amp;#183;六微旨大论),五行之中某一行过亢之时,必然 承之以“相制”,才能防止“亢而为害”,维持事 物的生化不息。 内经和后世医家认为:五行生化规律,是阐 述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本内 容:五行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 有生,则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则不能 维持事物之间正常的协

10、调关系。只有生中有克,克 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 ,生命过程才能正常维持。诚如张介宾类经图翼 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 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水 土 火 木金 五行生克制化示意图 相生 相克 五行胜复乘侮事物异常变化的运动规律 五行胜复乘侮主要体现在相乘和相侮。五行之间正常的 亢害承制关系被破坏时,就会出现五行的相乘、相侮等变化 。主要用来说明白然界的异常气候和人体的病理变化。 相乘即乘虚侵袭。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 行”的过度克制和制约。五行相乘,即五行间过度的“相克”, 故相乘与相克均表现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11、金乘木的序列。导致五行相乘的主要原因为: 某一行过亢,因而对其所胜行制约太过,使其虚弱。如“木 胜乘土”。 某一行过于虚弱,其所不胜行则相对偏亢,故其受到所不 胜行的过渡地制约而出现相乘。如木虽然没有过亢,但土已 经过于虚弱不足,木对土来说属于相对偏亢,故土也受到木 的较强的克制而出现相乘,称为“土虚木乘”。临床上所见的 虚损性脾胃病因情绪变化的发作,多属此种情况。 相侮有恃强凌弱之义。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 “所不胜行”的逆向制约,又称为“反克”。五行相侮,实 为五行之间的反向克制,故相侮序列与相克正相反:木侮金 ,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五行相侮的原因为: 某一行过于亢盛

12、,非但不受其所不胜行之制约,还可乘势 相侮,逆向制约其所不胜者。如木行过亢,不仅不受金行的 制约,反而逆上侮金,一般称为“木胜侮金”,或“木火刑 金”。 某一行虚弱不足,而其所胜行则相对偏亢,故其受到所胜 行的反向克制而出现相侮。如金行虚弱不足,而木行相对偏 亢,金行非但不能制约木行,反而被木行反向克制,一般称 为“金虚木侮”。临床所见的慢性虚损性肺病(如肺痨)常因 情绪剧烈变化而加重或发作,即属此种情况。 既有所胜行的过于亢盛,又有其所不胜行的虚弱不足,易 出现较为严重的相侮。如临床所见的既有慢性肺病长期不愈 ,肺精气已虚,又有较为强烈的情绪刺激,肝气正亢,因而 出现较为深重的病证,一般属于

13、此种情况。 水 土 火 木金 五行乘侮示意图 相乘 相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在中医学中,根据五行特性归纳五脏的生 理特点,构建起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的 生理与病理联系,揭示以五脏各大系统之间 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借助于五行学说,中医学奠定了人 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 的认识,构筑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系统构成 根据五行特性,确立与心、肝、脾、肺、 肾五脏相对应的五行属性,并推演类归人体 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构建起以 五脏为中心的,与六腑、形体、官窍等相联 系的组织系统。 如 “心”脏腑体系 腑脏:小肠 五窍:舌 五体

14、:脉 (详见附表) 自然界 五 行 人体 五 谷 五 音 五 时 五 臭 五 味 五 色 五 化 五 气 五 方 五 季 五 脏 六 腑 五 窍 五 体 五 液 五 志 五 声 麦角 平 旦 臊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泪怒呼 禾徵 日 中 焦苦赤长暑南夏火心 小 肠 舌脉汗喜笑 稷宫 日 西 香甘黄化湿中 长 夏 土脾胃口肉涎思歌 稻商 日 入 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 大 肠 鼻 皮 毛 涕 忧 悲 哭 豆羽 夜 半 腐咸黑藏寒北冬水肾 膀 胱 耳骨唾恐呻 附表 五行属性与人及自然界诸事物配属关系表 说明人体脏腑生理的正常活动与相互关系 以五行相生规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以相克 规律说明其相

15、互制约关系,并用生克制化的理论来阐释五脏 之间动态的生理平衡。 黄帝内经以五行相生规律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 关系。如素问&amp;amp;amp;#183;阴阳应象大论 “肝生筋,筋生心”,可理解为木生火,肝藏血以养心 ; “心生血,血生脾”,可理解为火生土,如心阳可以温 暖脾阳,以助运化; “脾生肉,肉生肺”,可理解为土生金,如脾运化之水 谷精微化气以充肺; “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可理解为金生水,如肺之精 津下行以滋养肾精,肺之肃降以助肾纳气; “肾生骨髓,髓生肝”,可理解为水生木,如肾所藏之 精可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制约肝阳,防其上亢。 以五脏相克规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

16、约关系, 也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amp;amp;amp;#183;五藏生成说: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这里所谓 的“主”,即制约、相畏之义。水克火,肾阴上济心阴,共 制心阳,以防心火过亢,故肾为心之主。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火克金, 心火温煦肺脏,推动呼吸,以防肺之过寒,故心为肺之主。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金克木, 肺气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气的升发上腾,故肺为肝之主。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木克土, 肝气之升发,疏泄条达,可促进脾胃的运化,防其壅滞,故 肝为脾之主。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

17、脾也”,土克水, 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故脾为肾之主。 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 如某脏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虚弱,不仅可 以出现本脏病变,还会影响他脏而出现与之 相关的病变。如以肾为例: 肾水本可涵养肝木和上济心阳,当肾精不 足时就会出现所谓“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或心阴不得肾水滋养而引起“心肾不交” 、“心阳偏亢”等病变,并进一步导致肾水 更亏这些都是五脏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 遭致破坏,构成了五行相胜乘侮的病理关系 。 指导诊断,推测病情轻重,判断疾病预后 中医重视面部色诊,根据五行主色理论,以面部 色泽的变化判断病情轻重。如医宗金鉴&amp;amp;amp;#183;四诊心法 要诀说:“天有五气,食气入鼻,藏于五脏,上 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amp;amp;lt;/p&amp;amp;gt;&amp;lt;/p&amp;gt;&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