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744299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18_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A. 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B. 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 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 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材料第一句强调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后两句则是在描述宗法制的作用,继承有制,天下安宁不

2、争。宗法制是贵族政治,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D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 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B.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 选拔方式日益公开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可以看出,不论是汉代还是唐代的选官制

3、度都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唐选官制度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

4、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D均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4.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5、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5.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臣在国家权力

6、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表明A. 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C. 国事决策权发生根本转移D. 阁臣对皇权制约作用弱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体现出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但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故A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国家的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没有转移,故C项错误。【点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6.明朝

7、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明代农业从业人口减少,农民中有许多人改为从事工商业生产和发展,明代社会人员的结构成分也因此发生很大变化,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表

8、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朝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7.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卦”指的是用尺子测量竖在地上的杆子所产生的影子的长度,人们根据测量得出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故C项正确;A项

9、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错在“唯一”,我国古代计算时间方法还有水漏、沙漏等,故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对“卦”的理解,反映的本质是农耕文明下劳动人民的智慧。8.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B. 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C.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D.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答案】A【解析】【

10、详解】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A项正确;C项错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D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说的是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空谈,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而材料也未交待此内容。【点睛】“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是解题的关键。9.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

11、繁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答案选D。其他三项均不是社会根源。点睛:解答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12、: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10.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

13、”与它的冲突抵触。【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三教合一)。11.韩愈的原道中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由此可见,韩愈认为A. 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B. 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C. 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D. 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把民按其职业分为四种,即士(知识分子)、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即贾,做生意买卖的人),叫作“四民”。现在

14、由于佛道的兴起又有了和尚、道士,成为了“六民”。古代只有一个儒教,现在又多了佛道,变为“三教”。从事生产的人数没有增加,凭空增加了和尚和道士这两种“吃闲饭”的人,所以本题是从生产方面阐述了佛道的危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佛道12.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A. 强调社会责任感B. 提倡知行合一C. 构建新儒学体系D. 重建伦理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知,二者都强调社会责任

15、感,故A正确;提倡知行合一的是明代心学大家-王守仁,故B不符合题意,排除;构建新儒学体系指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焕发生机,二者的主张都没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二者均强调社会责任感,都没有体现伦理秩序的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内容、影响分析解答。1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也会引起思想领域的变动,变动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所以这里的“反动”就是指C对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