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丁沟、仙城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74396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丁沟、仙城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丁沟、仙城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丁沟、仙城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丁沟、仙城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丁沟、仙城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丁沟、仙城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丁沟、仙城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丁沟、仙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6月阶段测试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 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

2、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C项正确;祭农耕藉之礼无法体现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故B项错误;皇帝笼络士子,不会以“亲耕”为手段,故D项错误。故选C。 2.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 精耕细作B. 男耕女织C. 铁犁牛耕D. 土地私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已经注重因地制宜,并且认识到深翻的作用,表明此时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3、故A项正确。BCD项也是农业生产的特点,但材料没有体现。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是古文,对学生难度较大,原文的大意为:高旱田要把庄稼种在凹下之处,而不种在高出的亩上;下湿田要把庄稼种在高处,而不种在凹下的小沟里。播种前要耕五次地,之后要锄五次地,一定要仔细地做彻底。种植深浅的标准,用润泽的土为宜,不许滋生杂草,不许有螟蜮一类的害虫出现。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3.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A. 社会风气日益恶化B.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

4、.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 重农抑商观念占主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非常多,许多人年轻的时候外出经商,年老时归家务农。A C两项说法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无关联。材料中“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说明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观念仍占主导,只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这种观点受到冲击。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4.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其直接目的是A. 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B. 解决财政危机

5、和扩大税源C. 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D.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彻底放弃的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5.某校高二学生搜集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有关三人的共同之处的结论中,错误的是A. 其企业都以轻工业为主B. 都是在华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家C. 都推动了经济近代化D. 企业

6、得到较快发展是在国民政府前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在华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厂家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CD选项表述正确,排除。6.下表有关古代中国城与市的发展,其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城市众多城市主要发挥经济职能B西汉长安,有东西“市”共九处九“市”均按时开市、闭市C唐诗汴路即事:“草市迎江货”草市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D宋朝开封,“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宋朝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市坊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B选项符合题意

7、。商周时期,城市的政治职能突出,A选项排除。草市最早出现在南北朝,C选项排除。材料“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体现的是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选项排除。7.“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 推行了公私合营D. 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和“组织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8、。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B正确。 A属于是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C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符合题意。8.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正确认识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把我国变为工业国的主要任务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认识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提出了把我国变为工业国的主要任务,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是在八字方针提出之后,错误;

9、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错误,因此ABD选项排除。9.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面柱状图,分析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B. 坚持实行改革开放C. 融入区域经济集团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之后,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南巡谈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及对外开放推动的结果,B选项符合题意。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1956年,A选项排除。融入区域经济集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经济增长大幅度增长与科

10、教兴国战略提出关系不大,因为教育是百年大计,经济见效慢,D选项排除。10.19世纪70年代,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 洋人发明的火车B. 福州船政局的军舰C. 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 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其中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的航运业,C选项符合题意。洋人发明的火车在当时的上海并未推广,A选项排除。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军事企业,产品不对外出售,BD选项排除。11.能源被誉为现代工业的“引擎”。下图中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主要使用的能源是A. 电力B. 石油C. 煤D. 核能【答案】C【

11、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其主要能源是煤,C选项符合题意。电力和石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能源,AB选项排除。核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D选项排除。12.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

12、念的改变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A. B. C. D. 【答案】D【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主要原因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D正确。13.2049,相信中国:“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做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A. 从封闭走向开放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 从分散走向整体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492年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航路,发现了新大陆,是新航路开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分散的

13、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化开始初见端倪。故选C。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表现的是人们认识范围上的变化,并把世界开始链接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之前也不能表明是封闭的;B项错误,只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之一;D项明显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14.下图为伦敦市地域的扩展示意图。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 早期殖民扩张B. 工业革命C. 贸易中心转移D. 阶级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801-1851年”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14、,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厂逐渐集中到城市,促使城市地域范围扩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早期殖民扩张的时间段是在16世纪至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与材料时间不符,不是1801-1851年伦敦城市规模扩大的原因;C选项错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这一时期伦敦城市规模扩大的原因;D选项错误,阶级对立不能对城市规模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下图是一副创作于1901年题为资本的皇帝的漫画,它是以当时的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洛克菲勒为原型创作的。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A. 工厂制度的出现B.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C. 世界市场的初步

15、形成D. 新工业领域出现垄断组织【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产生最大影响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而材料中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洛克菲勒的形象体现的就是垄断组织,D选项符合题意。工厂制度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选项排除。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英国,B选项排除。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C选项排除。16.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下列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A. 苏联农业集体化B. 1929年经济危机C. 第二次世界大战D. 两极“冷战”对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强调的是失业的破坏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人口大量失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