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总结终极版综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5743696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总结终极版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化学总结终极版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化学总结终极版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化学总结终极版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化学总结终极版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总结终极版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总结终极版综述(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0*3)1、必需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包括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2、等电点:当溶液浓度为某一pH值时,氨基酸分子中所含的-NH3+和-COO-数目正好相等,净电荷为0,这一pH值即为氨基酸的等电点,简称pI。在等电点时,氨基酸既不向正极也不向负极移动,即氨基酸处于两性离子状态。3、两性解离:氨基酸在结晶形态或在水溶液中,并不是以分子形式存在,而是离解成两性离子。在两性离子中,氨基是以质子化(-NH3+)形式存在,羧基是以离解状态(-COO-)存在。向溶液中加入酸时,-COO-负离子在

2、电场中向负极移动,加入碱时,-NH3+正离子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这一过程称为两性解离。4、米氏常数Km:当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5、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由于双螺旋解体,藏于螺旋内部的碱基暴露出来,这样就使得变性后的DNA对260nm紫外光的吸光率比变性前明显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6、减色效应:变性的核酸复性后,其溶液的A260值减小,最多可减小至变性前的A260值,这种现象程减色效应。7、分子杂交:热变性的DNA单链,在复性时并不一定与同源DNA互补链形成双螺旋结构,它也可以与在某些区域有互补序列的异源DNA单链形成双螺旋结构,这种技术叫做分子杂交。8、活性中心:

3、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小区),称为酶的活性中心。9、酸碱催化:H+离子或OH-离子对化学反应速度表现出的催化作用。10、共价催化:指酶活性中心处的极性基团,在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过程中,首先以共价键与底物结合,生成一个活性很高的共价型的中间产物,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包括亲核催化和亲电催化。11、亲核催化:指酶分子中具有非共用电子对的亲核基团,攻击底物分子中具有部分正电性的原子,并与之作用形成共价键而产生不稳定的过渡态中间物。12、亲电催化:指酶蛋白中的亲电基团攻击底物分子中富含电子或带部分负电荷的原子而形成过渡态中间物。13、变构酶:某些酶分子表面除活性中心外,还有调

4、节中心,当调节物结合到此中心时,引起酶分子构象变化,导致酶活性改变,这类酶称为变构酶。14、同功酶:指有机体内能够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15、诱导酶:指细胞中天然存在的酶,含量较为稳定,受外界影响很小。16、极端酶:指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著增高,这种诱导物往往是酶的底物类似物或底物本身。17、复制:指以原来DNA分子为模板合成相同分子的过程。18、转录:是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的过程。即以双链DNA中的确定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19、逆转录:指在RNA模板上合成出与其氨基酸顺序相对

5、应的DNA的过程。20、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将mRNA分子上的核苷酸顺序表达为有特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21、半保留复制:DNA的每一条链都可作为模板复制互补的子链,这样,新合成的两条双链DNA分子和亲代双链DNA分子是完全一样的。在子代双链DNA中有一条单链来自亲代,另一条单链是新复制的。22、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23、冈崎片段:是在DNA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相对比较短的DNA片段。24、密码子:mRNA中碱基顺序与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对应关系是通过密码实现的, 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

6、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这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25、反密码子:指tRNA反密码子环中的三个核苷酸的序列,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通过碱基配对,识别并结合到mRNA的特殊密码上。26、核内不均一RNA:mRNA的前体,一个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都转录在一条很大的原初转录本RNA分子中,分子量很大,而且很不均一,故称核内不均一RNA。27、ATP: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能量较多,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28、重组修复:在核酸酶及其他修复因子作用下,从另一子代DNA双螺旋的一条完整链上与这个缺口相对应的一段切下,并移至该断裂的DNA链上,把缺口修复成为一条完整的链。而

7、留下的新缺口则由DNA聚合酶和连接酶加以修复的过程。29、切除修复:包括一系列酶促反应,将DNA损伤部分切除掉,然后重新合成一段DNA链以填补这个缺口。30、酶原:某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没有活性的酶的前身称为酶原。简答(4*10)1、-螺旋的特点:1) 在-螺旋中,肽链围绕其长轴盘绕成右手螺旋体2) 多肽链主链在螺旋的内部,R侧链伸向螺旋的外侧。 3) -螺旋每圈包含3.6个氨基酸残基4) -螺旋中每个氨基酸残基的亚氨基氢与它后面第4个氨基酸残基的羰基氧原子之间形成氢键,并维持了-螺旋结构的稳定。2、-折叠的特点:1) -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肽链平行排列,通过链

8、间的氢键交联而形成的。肽链的主链呈锯齿状折叠构象2) 在-折叠中,-碳原子总是处于折叠的角上3) -折叠结构的氢键主要是由两条肽链之间形成的;也可以在同一肽链的不同部分之间形成。4) -折叠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平行式,即所有肽链的N-端都在同一边。另一种为反平行式,即相邻两条肽链的方向相反。3、DNA双螺旋结构要点:1) 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2) 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3,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5。3) 嘌呤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基环平面与碱基环

9、平面成90角。4) 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为2 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 nm,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高度为3.4 nm。5) 两条链借碱基之间的氢链和碱基堆积力牢固地连结。碱基的相互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结合,鸟嘌呤(G)与胞嘧啶(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数相等。4、tRNA二级结构特点:tRNA的二级结构都呈“三叶草”形状,在结构上具有某些共同之处,一般可将其分为五臂四环。包括氨基酸接受区、反密码区、二氢尿嘧啶区、TyC区

10、和可变区。除了氨基酸接受区外,其余每个区均含有一个突环和一个臂。1) 氨基酸接受区:包含有tRNA的3-末端和5-末端,3-末端的最后3个核苷酸残基都是CCA。氨基酸可与其成酯,该区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携带氨基酸的作用。2) 反密码区:与氨基酸接受区相对的一般含有7个核苷酸残基的区域,其中正中的3个核苷酸残基称为反密码子3) 二氢尿嘧啶区:该区含有二氢尿嘧啶。4) TyC区:该区与二氢尿嘧啶区相对,假尿嘧啶核苷-胸腺嘧啶核糖核苷环(TyC)由7个核苷酸组成,通过由5对碱基组成的双螺旋区(TyC臂)与tRNA的其余部分相连。 5) 可变区:位于反密码区与TyC区之间,不同的tRNA该区变化较大。5、

11、三联体密码子的特点:1) 密码的无标点性、无重叠性:指以一个正确起点开始,mRNA的53方向连接不断地一个密码子接一个密码子往下读,直至遇到终止信号。2) 密码子的简并性:指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一组密码子称为同义密码子。3) 密码子的摆动性:密码子的专一性主要由前两位碱基决定,而第三位碱基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三位碱基的这一特性称为“摆动性”。4) 密码子的通用性和例外:无论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其遗传密码都是通用的,这叫做密码的通用性。但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与通用密码表有区别,而且不同线粒体密码也不尽相同,因此只能称遗传密码是近乎通用的,并非绝对通用。5) 起始密

12、码子和终止密码子:AUG:为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UAA UAG UGA:为三组终止密码子,又称无义密码子,不编码任何氨基酸,而使肽链合成终止,但无义密码子并非总是无义的。6、酶催化的特点1) 酶具有极高催化效率2) 酶催化具有高度专一性3) 酶催化的反应条件温和(酶易失活)4) 酶的催化活性是受调节、控制的5) 有些酶催化活性与辅因子(辅酶、辅基、金属离子)有关7、中间产物学说:酶在催化底物发生变化之前,酶首先与底物结合成一个不稳定的中间结合物(ES中间络合物),导致底物分子内某些化学键变化,呈不稳定状态即其活化状态,使反应活化能降低。然后经原子间重新组合,中间产物ES便转变为酶与产物。实质即

13、底物和酶结合后为反应过程创设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新途径,原来一步反应变成二步反应,后者活化能远比非酶反应活化能低得多,使反应容易进行。8、锁钥学说:酶对它所作用底物有着严格选择性,只能催化一定结构或一些结构近似的化合物发生反应,认为酶和底物结合时,底物分子或底物分子的一部分象钥匙那样,专一性地楔入酶的活性中心部位,底物的结构必须和酶活性中心结构非常吻合。这样才能紧密结合形成中间络合物。9、诱导契合学说:酶和底物在游离状态时,其形状并不精确互补,但酶活性中心具有一定的柔性,当底物与酶相遇时,可诱导酶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活性中心上有关的各基团达到正确排列和定向,因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结合成中间络合物,并

14、引起底物发生反应,这就是酶的诱导契合学说。且诱导是双向的,既有底物对酶的诱导,又有酶对底物质诱导,由酶是大分子,可以转动的化学键多,易变形,而底物多是小分子物质,可供选择的构象有限,所以底物对酶的诱导是主要的。10、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答:(一)邻近和定向效应 l 邻近效应:指由于酶和底物分子间的亲和性,底物分子向酶活性中心靠近,并“固定”于此小区域而使有效浓度相对提高的效应。l 定向效应:分子之间相互靠近后,并不是任何方向上都可以发生反应,必须有一定的空间定向关系,这种效应称定向效应。(二)酸碱催化l 狭义的酸碱催化就是H+离子或OH-离子对化学反应速度表现出的催化作用,由于细胞内环境接近中

15、性,H+和OH-浓度都很低,所以在生物体内进行的酶促反应,H+和OH-直接作用相当弱。l 广义酸碱催化,指在酶促反应中组成酶活性中心的极性基因(功能基因),可作为酸或碱通过瞬间向底物提供质子或从底物分子抽取质子,相互作用而形成过渡态复合物,使活化能降低,加速反应进行,称作广义酸碱催化。(三)共价催化 l 指酶活性中心处的极性基团,在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过程中,首先以共价键与底物结合,生成一个活性很高的共价型的中间产物,此中间产物很容易向着最终产物的方向变化,故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大大降低,反应速度明显加快。l 包括二种类型: 1.亲核催化2.亲电催化11、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酶反应速度:指在最适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底物量的减少或产物量的增加。 在实际测定中,通常底物量足够大,其减少量很小,而产物由无到有,变化较明显,测定起来较灵敏,所以多用产物量(浓度)增加作为反应速度的量度。(一)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酶反应速度(V)与底物浓度(S)的关系曲线为一矩形双曲线。当底物浓度较低时,V随S增加而升高,几乎成正比,为一级反应;随着S继续增加,V不再按正比升高,属混合级反应;S高到一定限度,V不再升高,即V达到一个极限值,不再受S影响,表现为零级反应,V的极限值称为最大反应速度,用Vmax表示。(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酶促反应体系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