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5743517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人教版初一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难点:学会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 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

2、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所以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 那么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呢?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 :认识地球教师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无多媒体条件的可看课本图)学生 看多媒体展示,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

3、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 分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 小组推荐代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证实教师提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 思考生活中的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学生回答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可做实验演示

4、,无条件的学校可用课本图1.3讲解)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 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提问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引导启发学生大胆探究质疑。)学生 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并通过作图来说明)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教师总结 同学们列举的以上现象都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证实的还是地球卫星照片。(再次多媒体出示地球卫星照片)教师引导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

5、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都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学们要从小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教师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教师讲述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教师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学生 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提醒学生边指图边回答)

6、教师提问 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教师补充 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课堂活动3 看模型研究地球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学生 观察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人一个地球仪,也可学生自备充气地球仪)教师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

7、、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学生 一人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教师 多媒体展示各种地球仪:(仿水晶地球仪 发声地球仪 彩瓷地球仪) 教师总结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不论哪种地球仪,都具如下共同的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奠定基础)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

8、地球上却没有。课堂活动4 动动手制作地球仪教师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参照课本4-5页的要求进行制作。学生 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合作能力)教师 巡回指导,强调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师生评议 评出制作的最好的为优胜组,进行表扬。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课堂总结 学生利用自制的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统一认识,保护地球提出口号 我们拥有地球!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板书设计:地球认识地球 了解地球大小、形状 研究地球地球仪 制作地球 作业:用乒乓球

9、制作一个地球仪。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2熟练的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重点和难点重点: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教学准备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认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一、认识经线和纬线展示课件 教材1.7(简化地球仪上

10、的点和线) 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及时表扬。)提问 地球真有一根轴么?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展示课件 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教师指图,学生很容易自己说出。)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提问 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

11、回答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圆?(经线是半圆,纬线是圆)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经线都相等?所有的纬线是否也相等?它们的指示方向又如何呢?(学生回答,老师讲解)讲解 人们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线和纬线,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先来看经度的划分:因为每条经线的长短都一样,所以很难确定哪一条作为起点。人们召开会议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一条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以东为东经(E),作为起点。提问 如果把一个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是方便还是不方便呢?(学生回答)所以人们规定用20W,160E来划分东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在来看纬度的划分:纬度的划分是选择了最

12、大达到纬线圈赤道作为起点,向北成为北纬(N),向南称为南纬(S)。东西半球的划分不同于南北半球的划分,它是同样采用赤道作为起点,以南为南纬,以北为北纬。提问 大家看看,是不是每一条经线都相等呢?纬线呢?它们之间的度数有何区别?纬度和经度的数值有区别:经度共360度,因为每一条经线都是半圆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一条经线都相等。纬线共180度,因为每一条纬线都是圆。就半球而言,每一条纬线的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而言,纬度相同的地方纬线的长度相等。教师总结:纬线(圈) 经线(圈)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度,南北

13、两极为 本初子午线为0度 90度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 各分做180度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划分地球半球的界限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数量特征 090度 0180度 二、 利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 我们去看电影,用电影票就可以找到座位,因为电影票上面指明了几排几座,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在地球表面,我们规定用经纬网来确定某一个地方的位置 。比如现在有一艘在大海中遇难的轮船,如果船员能够准确地报出遇难的地点,就能及时地得到救援。那么这个地点的报道就是用的经纬网。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用途。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让学生找出自己在图上标出的点的经纬度数。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启发学生与实际联系,找出用经纬网来确定某一点的位置的规律。 练习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度(S)、150度(W)。B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度(N)、125.3度(E)。三、 课堂练习和学生一起解决课后的活动和练习 P6P8 四、 板书设计一、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南极、北极、地轴、本初子午线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