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与水的反应”教学分析与思考.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713081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与水的反应”教学分析与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铁与水的反应”教学分析与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铁与水的反应”教学分析与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铁与水的反应”教学分析与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与水的反应”教学分析与思考.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 题作 业 来 呈现 。在 准备 专 题作 业 时 , 就 可结合 当地 人文 、 地理 、 历史等 情况 , 有效整合各个方面 , 让 同学们在 完成作业 的过程中主动地捕获德育教 育内容。通过 自主获取的德育知识 , 对孩子们来说更为深刻难忘 , 进而受 益终身。 在学习完 w o r d 文字处理策划专题 时, 考虑到孩子们的学习操作情况和本 区域文化历史等因素 , 精心策划了专题 作业“ 撰写穿越剧 农奴社会的我 ” 。 在完成作业过程中, 一是能提高孩子们 动手操作能力 , 提高办公软件 的应用熟 练程度, 为今后的计算机应用打下坚实 的基础 ; 二是能帮助学生 了解在西藏历 史上

2、有着一段以封建 土地所有制和农 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黑暗 、 野 蛮 的农 奴社 会 及 其相 关 的 背景 知 识。在后期的作业点评环节, 顺理成章 地帮助孩子们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社会主义新 西藏 的感恩观念 。通过类 似的精心策划 , 寓德育于作业中, 既能 使学生增长知识 , 加深对所学知识 的理 解 , 也能促进德育的种子在孩子们 的心 里生根发芽。 总之 , 在西藏从事教育工作责任重 大 , 要培养 的是“ 靠得住 、 用得上 、 留得 下” 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所需要 的人才 。 肩上的责任要求我们在开展教学的同 时 , 时刻也不能放松德育教育 , 信息课 堂也不例外。这既

3、是对 中小学德育大 纲 的最好诠释, 也是社会主义新西藏 的现实要求 。 作者单位 : 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 吝建平 铁与水的反应“ 教学分析与思考 张庆 马利锋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 1教 材分 析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 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 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前两章 学 习的手段和工具要贯穿在本章的学习中。同时 , 本章知识既可 以 为前面的实验理论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 , 又可为化学 2 介绍的物质 结构 、 元素周期律 、 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 起着呈上 启下的作用 。 金属与酸和水 的反应是第三章第一节第二部分

4、内容。金属与非 金属 、 酸、 水 、 盐和碱的反应体现了物质分类的学科思想 , 同时这些反 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以氧化还原思想为工具 , 更加本质地认识金属 还原性的强弱。 教学重点 : 了解铁与水的反应 , 基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预 测生成物。 教学难点 : 掌握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 1 2 学情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 与内地学生相 比, 区内学生普遍基础薄 弱 , 学习方式单一 。 有学习化学的热情 、 有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的愿 望 , 但在初 中时 , 由于教学条件 的限制 , 很少或几乎没有接触过化 学实验。 基于教材 的重要地位及学生 的实际情况 , 我

5、们为本节课设定 了 如下的教学 目标。 1 3教学 目标分析 ( 1 ) 了解铁与水 的反应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预测生成物 。 ( 2 ) 掌握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 3 )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 促进观察能力 、 分析判断能力和动手操 作能力的提高。 ( 4 )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 在合作 、 分享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 : m I 教学研究 鋈 I ( 5 ) 体会化学与生产 、 生活的联系。 2 教学环节分析与思考 2 1探 究一 : 铁 能不 能与 水反 应 课程标准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要求是“ 根据生 产 、 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 , 了解钠 、 铝

6、 、 铁、 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 以往的教 学常常是结合金属活动f生 分析, 认为铁可以与水反应, 这样 的处理总感觉有一些牵强 ,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 点。铁作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 那么能否找到生活中铁 与水反应的实例?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们想到了某钢厂 因铁水泄漏引发 的安全事故 、 影视剧 中的铁匠铺的淬 火 、 锯条上的烤蓝等事例。于是课堂引入设计如下: 教师 :问题设疑 激发兴趣 问题 1 : 我们知道 , 一定条件下 , 钠 、 镁可 以与水反 应, 结合金属活动陛顺序试分析铁能否与水? 问题 2 ( 追 问) : 生活 中我们用铁锅 、 铁壶烧水 , 说 明什

7、么呢? 问题 3 : 是我们 的预测有误? 还是反应条件不够?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铁与水的反应? 学生 : 沉思 、 讨论 教师 : 展示 图片 锯条上 的烤蓝 、 铁匠铺的淬火场景。 学生: 热烈议论、 兴趣高涨 教师 : 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铁与水 的反应? 学生: 小实验加热铁丝, 迅速伸入水中, 体验 淬火 , 感受铁与水的反应 。 反思 ( 1 ) 问题 卜一 3 直接引入 , 点 明主题 。通过问题引 发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预测铁可以与 水反应 , 但生活 中铁与热水不反应 , 可能是反应条件 不够 , 帮助学生体会物质分类、 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等 思想在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

8、应用 。 ( 2) 13常生活 中的实例拉近 了化 学与生活 的距 离 , 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学生通过体验身边的化学 , 很容易认识到铁能与水反应,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 2探 究二 : 铁与水反应生成什 么物质 根据以往的经验, 学生一般都会根据钠与水的反 应 , 预测到铁与水反应生成 H 和 F e ( O H ) , , 由于学生缺 乏对铁相关化合物的认识 , 教学中常常是直接告知学 生产物是 F e 。 0 ,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真正 的教学 是把裸露的知识包裹起来交给学生 , 如何包装呢?学 生身边类似的事例除了淬火还有其它的吗?想到厨 房 中刚买回来铁锅加热之后变黑 ,

9、以及初中学习过的 铁在纯氧 中燃烧生成黑色的 F e 3 0 等学生熟悉的生活 经验 , 通过分析资料由学生发现 , 显然 比直接告知要 好得多 。我们设计如下 : 教师 : 通过 刚才的实验 , 我们看 到 , 铁 与水 能反 应 , 但必须是高温下的水 , 即水蒸气 。 问题 4 : 回忆钠 、 镁与水 的反应 , 运用氧化还原观 点分析 ,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生成什么物质? 学生 : 生成氢氧化铁和氢气 。 教师: 老师查了一些资料, 请大家结合资料分析, 除了氢气 , 还生成什么物质? 资料展示 : 铁 的部分化合物的一此1生质 物质 F e O F e 2 0 3 F e 3 0 4

10、F e ( O H ) 2 F e ( O H) 3 颜色 黑色 红棕色 黑色 白色 红褐色 受热 受热 5 0 0 稳定性 不稳定 不稳定 不分解 不 分解 分解 为 F e 0 , 学生 : 讨论交流 , 得出结论 , 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 化铁。 教师 : 钢铁厂规定 , 炽热的铁水与钢水注入模具 之前 , 模具必须进行充分的干燥处理, 不让其中留下 一 滴水。为什么呢? 反 思 ( 1 ) 结合钠与水 的反应 , 大多数学 生猜测会有 F e ( O H ) 生成, 通过分析资料, 这一产物很快被否定, 引 发认知冲突, 激发学习的热情。结合资料 , 在讨论中 得 出结论 。符合建构主义

11、理论的理念 , 更符合学生的 认知特点 ,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 科学 的 探究方法 , 增强学生的归纳及知识迁移能力。 ( 2 ) 资料“ 铁的部分化合物的一些性质” 是这一环 节的亮点 , 铁的相关化合物会在随后的教学中涉及, 提前展示可 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 的难点 , 还可以为 后续学习留点悬念 。 ( 3 ) 联系实际 、 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并应用于解 决实际问题 , 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 的重要意 义 , 增强 了学生对化学 的亲切感 和学习兴 趣。 2 3探 究三 : 验证铁 与 水反 应的 产物 铁与水反应 的实验是教学的难点 , 由于初 中实验 技

12、能的欠缺 , 在实验设计环节很难有效展开, 结合学 生对初 中基本实验装置有一定认识 的学情 , 考虑到本 节教学的重点是体会理论在元 素化合物学 习中的作 用 , 应弱化实验设计 , 突 出实验的验证 功能 , F e , 0 将 在后续学习中重点介绍, 本实验只检验H 。我们设计 如下 : 教师 : 提出任务 , 展示图片 问题 5 : 请大家结合反应方程式 , 思考 , 完成该实 验并验证产物 , 需要哪些装置? 问题 6 : 下列装 置 中, A组是初 中常用 的反应装 置 , 哪些可 以完成铁 和水 的反应?说说 你选择 的依 据? 问题 7 : 怎样才能得到水蒸气?分析B组装置 ,

13、 哪 些可以制得水蒸气? 问题 8 : 如何验证有氢气生成? 分析 c组装置 , 哪 些可用来收集氢气? 学生: 讨论交流 , 形成共识 教师 : 提出问题 , 展示 图片 问题 8 : 利用上面D组的实验装置 , 可以组装成多 种完成该实验 的装置 , 试分析每套装置中各部分的作 用是什么? 问题 9 : 有人设计了如下的反应装置, 该装置能否 完成实验? ( 展示图片 ) 学生 : 小组讨论 教师 : 请大家按照教材 中的装置图完成该实验。 提示 : ( 1 ) 棉花团蘸水不能多, 以不滴水为宜 ; ( 2 ) 先均匀受热 , 后在铁粉处加热 ; ( 3) 初期的气体可能是空气 , 一段时

14、间后再检验 氢气 ; ( 4) 注意停止实验时的操作顺序 。 学生: 分组实验 反 思 ( 1 ) 通过实验装置的选择, 有效地复习了初中常 见 的实验装置 , 同时通过评价而非设计装置 , 减少学 生对实验设计的畏难情绪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及 实验设计能力 。 ( 2) 通过 自主实验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 操作技能 , 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 激发学习化 学的兴趣。 3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 从理论和生 活等多角度人手 ,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 很容易使学 生认识到铁与水的反应 。以氧化还原思想为工具 , 预 测反应的产物并选择实验装置验证 , 符合学生认知特 点 , 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 在教学 中收到了较好 的效果。 当然 ,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 , 由于学生动手能 力不强 , 组装实验装置耗时较 长, 还有部分学生 由于 紧张 、 操作不当等原因, 造成实验失败 , 影响了学生的 实验热情 。这说 明对教材 中实验的把握及学生实际 情况的分析还是不够细致全面 , 这些我们将在今后的 教学中加以改进 。 作者单位 : 1 西藏 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2西藏 民族大学医学部化学与生物化学教 研室 责任编辑 : 胡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