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5711577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类号: 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j8I 83 a ( I l , 其中ta I l l 表示产业部门 I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l ,2 为比较的时期 9 使我国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投资的国家。也使我国利用外资的金额连续 1 9 年排在发展中国家首位。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省区,国际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已经超过了4 0 。 考察国际投资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外资在我国产业的投资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状态。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截至到2 0 0 9 年,制造业仍然是外资投资比例最高的产业,占全部投 资额的5 1 9 5 。外资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 品制造

2、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 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少数几个行业。其中,国际投资在我国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 0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 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外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 0 。实际上,国际投资在我国 区域产业层面上的不均衡更为显著,这也是导致我国区域专业化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之 一。 第三,民营经济促进了区域专业化发展。 改革以来,在我国部分地区,利用地区在传统产业、外贸出口以及文化、地域等方面 的优势,使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浙江省为例,民营企业占工业企业的总数已经超 过了

3、9 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省的比重超过了4 0 ,民营企业对地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超过了5 0 。 考察民营企业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企业所属行业分布相当集中,而经济总量所占的 比例却较大。例如浙江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少数行业,其经济 总量占全部经济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7 0 。民营经济得发展,促进了地区的产业专业化 发展。 区域产业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在区域层面的集聚发展。根据白重恩( 2 0 0 4 ) , 路江涌( 2 0 0 6 ) 等学者的研究,自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行业区域集聚程度呈 上升趋势。陈建军等( 2 0 0 9 ) 对我

4、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统计研究也表明,从2 0 0 l 至2 0 0 6 年,该地区的产业集聚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产生了集聚效应。 小结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变动、区域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是国际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趋势, 也是改革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 济发展影响的评价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阅许召元等,对外资在中国工业行业分布现状的初步考察发展研究,2 0 1 0 年0 2 期j 1 0 第3 章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 1 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 1 1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与经

5、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 9 3 1 年德国经济 学家H o 劬锄n 通过统计研究发现,伴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消费品生产部门与资本 品生产部门的净产值之比将逐渐下降,并呈现规律性变化。1 9 4 0 年,英国学者C l a c k 在 对多国投入产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他发现,由于经济发展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收入上的 差异,导致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将首先由 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三 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将增加,这就是著名的P e t t y - C l a C k 定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K

6、 l 珊e t s 是系统运用统计方法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 影响的代表性人物。从2 0 世纪4 0 年代至7 0 年代,通过对不同国家近百年经济资料的系 统统计分析,l 沁殂e t s 揭示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规律,并进一步从理论上总 结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指出产业结构变动通过影响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继K u 盈e t s 之后,C h e l l e r y 等学者( 1 9 7 5 ,1 9 8 6 ) 在更广泛的国家范围开展了经验研究, 并把发展中国家纳入了研究视野,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之间相互关 系:即经济增长首先引起需求和生产结构发

7、生变化,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又反过来推动 经济的增长。C h 肌e 巧认为,结构变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认 为应该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过程理解为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他还提出在国家工业化进程 , 中,应该将资源配置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以取得更高经济增长率的政策思想。 1 9 5 4 年,著名经济学家L 州s 提出了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假定国民 经济只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部门,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代表,仅能满足最低生活水平、 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的部门;二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高于前一 部门的工业生产部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当这些剩余劳动力

8、被工业部门 吸收后,劳动生产率将逐步提高。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产业结构变动,是通过把资源从劳 动生产率低的部门配置到生产力高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此 后,V 打s p a g e n ( 1 9 9 3 ) ,L u c a s ( 1 9 9 3 ) 等学者从需求、供给等方面提出的工业发展模型 l l 也强调了结构变化通过影响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理论思想。 总结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当 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若产业结构能及时的进行调整,使供给结构与变化后的需求结构 相吻合,资源在部门各行业之间重新进行配置,资源配置合理

9、,便会促进经济增长。若产 业结构得不到及时的调整,资源不能及时进行重新分配,就会使得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 能吻合,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经济的发展。 3 1 2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 9 5 0 年,法国经济学家P e 仃0 u 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极“ 理论。他把经济空间中 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 或产业) 称为增长极。增长极不仅仅是一个空 间区位,而是处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它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 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它产业增长。德国经济学 家H i r s c h m 锄( 1 9 5 6 ) 认为,国民经济

10、各产业部门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效应。可以测量这些 效应,并确定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该选择 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1 9 5 7 年,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著名的两基准 理论,即规划产业结构的两个基本准则收入弹性准则和生产率上升准则。收入弹性准 则是指优先发展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因为这些产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 效益,迅速地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升准则是指优先发展生产率上升最快的产业,因为这 些产业生产率上升快,利润也上升最快。这些理论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的重要依据。 然而对于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问题,长期以来也一直存在不同的两

11、种观点。 反对政府干预的观点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市场规律。市场具 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功能,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可以显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就可 以促使生产要素自动向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转移,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此同时也 就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而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干预可能导致市场信号的扭曲, 阻碍经济的发展。支持政府干预的观点则认为,市场具有不完备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 遍存在信息不对称、旧经济体制的刚性、制度不完善等市场缺陷,导致较高的市场交易成 本,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受到制约。为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应该运用政策手段进行调整, 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

12、 3 1 3 国际产业发展的经验 欧美国家在产业发展问题上强调注重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产业发展,认为 政府主导的结构调整会阻碍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并最终可能导致种种扭曲的经济和社会现 象。在政策运用方面表现为以下特点:首先是培养市场力量。以美国为例,从1 8 8 7 年以 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立法,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限制国内地方贸易保护主义: 确保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明确禁止企业进行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的市场竞争。 其次,重视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 发展环境。以德国为例,在老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没有直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 整,而是通

13、过发展区域教育和科学研究,充分发挥了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产业服务的功能, 促进了产业高级化发展。 第三,重视科学技术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核心作用。以美国为例,早在1 9 世纪, 美国政府就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产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有计划地通过直接投入、政策扶 持,来促进高新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如早期在农业研究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 推广。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高科技军用技术向民用项目的转化。1 9 9 3 年,美国政府宣 布实施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就是充分认识到信息产业对其它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 用。据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将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 0 左右。 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和新兴工业化

14、国家和地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更 为直接的作用。日本被认为是现代产业政策的发源地,其产业政策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的 实际,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 1 )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2 ) 推行不平衡发展战略,实现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3 ) 重视长期发展规划,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根据产业发展理论确立主导产业,同时给予政策 上的支持。( 4 ) 政府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扶植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从而增 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由此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5 ) 引导企业在发展 中重视高新技术、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15、,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 ) 采取有效 措施抑制行业的过度垄断经营,形成有效的竞争性市场。 2 0 世纪7 0 年代,亚洲、拉丁美洲一批国家和地区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为新兴工 业化国家。其中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发展战略,在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为实现经济“赶超”,政府往往倾向使用所谓 1 3 “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然而,如果政府过度干预产业的发展,也往往会导致很 多不利的后果。例如韩国,2 0 世纪8 0 年代,政府过度对产业的干预导致明显的不良后果: 首先,政府在政策方面赋予大企业集团特殊优惠,导致财阀垄断体制的形

16、成,限制了中小 企业的发展,不能形成市场竞争的微观基础。其次,政府过度干预企业运营,形成了企业 型政府。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真正向定位于为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大众服务方面转化。第三, 政府、金融机构与大企业集团之间形成了利益集团关系,而不是市场化的关系。这就导致 社会资源不能有效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配置,降低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被扶植的行业和企业 一旦失去政府的保护,就会失去竞争力。最后,政府干预导致大量寻租行为的出现,有些 政府官员按个人利益决定政策取向,甚至通过腐败谋取自己的利益。即使政府官员不考虑 个人利益,由于管理水平、能力、科学技术水平等种种因素影响,导致政策失败的案例也 很普遍。 以上经验表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改革,可以实现 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中,也存在政策“失灵“ 问题。因此 对政府政策,在实践中应该加强检验和评价研究。 3 2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 2 1 产业集聚的内涵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便开始了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马歇尔是最早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