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6817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利于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对于我们历史课堂来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说的机会、创的激情、爱的关怀,也就是帮助形式开启思维之门,构建思维台阶,创设思维时空,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下面我就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构建了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

2、把学生当成完全被动接收的对象,不注重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使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通过设疑-解疑-质疑,而让学生摆脱了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构建了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氛围、留足时间去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景,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2“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 如讲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假想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寻访考察地,通过研读书本,组内讨论确定与本组角度身份相符的问题(即为设疑) ,然后一组提问,另三组回答(即为解疑) ,最后四组会拢,进行质疑。教师及时点拨指导,适时鼓励,整个课堂活动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提出的问题也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能力。 二、优化课堂的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保障 优化课堂结构是指课堂各个

4、环节的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最佳状态,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较好的实现。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思维过程的发展,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质疑”的特征。通过四环节或根据实际情况,多次设疑(即设疑自探 A,解疑合探 A;设疑自探 B,解疑合探 B 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完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 3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同样的知识,问法不一样,效果也迥然不同。例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这部分内容时,

5、我设计了这样 6 个问题: 什么是旧航路? 什么是新航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 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 怎样开辟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设疑自探: 通过提出问题紧紧抓紧学生的心弦。随后给学生 35 分钟自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本节课应把握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教师再加以整理出示(教师可促其把握方向,以便其掌握重难点,落实基础知识) 。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探究以上出示问题。 2、解疑合探: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基本上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若有疑难,则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最后达成共识。 3、学生质疑。交流互动,进一步的讨论和探究问题。 由学生小结并动手画

6、出本节知识框架图。 4、运用拓展,巩固延伸本节所学知识。 以上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4充分体现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调整课堂结构、开发学生思维方面的优越性,切实保障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历史思维的特点是辨证思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联系有系统有规律,即辨证的。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广泛,视野辽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启发思路

7、) ,学生是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为此,教师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思索,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总能在“质疑再探”环节中让我有惊喜的发现,让我感叹学生思维的活跃。如听三国鼎立一课时,学生就提出“曹军为何在两次战役中,以不同结果收场?”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提出这个问题确实意味着在课堂上有了新的生成。再如讲一战时,学生提出“假若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战是否可以避免呢?”可以说学生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在我们“三疑三探”历史课堂中已屡见不鲜了。质疑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舒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巩固和扩大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自主识别、自主选择、自主摄取、自主调控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敢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5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新课程的需要也是对新型课堂的要求,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