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676015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人中学2017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道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答案】

2、A【解析】材料关键词“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说明诸侯国的形成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故选A;BD是从分封制或宗法制单个方面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中“彻底” 表述不当,排除。2.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廊(无)常,惟德是辅”,周公营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A. 重视民心向背B. 宣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明西周统治者虽然重视

3、天命,但统治者认为,民心所向会影响天命所归,因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权力的来源,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家族关系,故D项排除。3.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A. 普遍推行郡县制B. 实行三公九卿制C. 恢复宗法分封制D. 用权术驾驭大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淳于越认为商周分封天下,成为“枝辅”,对秦朝政治说“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因而是主张实行分封制,故选C考

4、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建立的背景4.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 宣扬以德治国B. 辩护政治法统C. 推动经济交流D. 加强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虽然涉及到了水德,但是和以德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

5、治法统,故B项正确;采用终始五德说和经济交流无关,故C项错误;采用终始五德说和加强民族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的目的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对“史实”“史论”“史识”概念的解

6、释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A选项错误;B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B选项错误;C选项叙述的是对郡县制的评价,是“史论”而非“史识”,C选项错误;D选项叙述的内容是以科学史观为指导,分析郡县制度大量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即科举制是怎样的制度,属于“史识”,因此D选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史实”“史论”“史识”三大史学要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辨析他们所属的类型,得出正确答案。6.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

7、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简表介绍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表格内容实际反映的是如何设置行政区划既能增加地方的自主性,又避免地方权力过大的困局,故B项正确;表格内容不是反映的全部政治现象,而且行政区划的变革有迹可循,故A项错误;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

8、行政区划,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力,故CD项排除。7.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拨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还远未达到垄断的地步,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很多宰相出自世家大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

9、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说明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指的是世袭制,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D项错误。8.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答案】D【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

10、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9.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A. 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B. 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C. 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D. 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替打官司人服务,因此不一定代表公平正义,故A项排除;材料中“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不是政府的专职司法的官吏,甚至连自己的安

11、全也得不到保障,处境非常尴尬,说明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故B项符合,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法律10.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

12、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1.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

13、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12.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A. 职权范围不断扩大B. 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C.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D.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由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

14、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说明军机处推动皇权空前强化,故选C;军机处是直属皇帝的办事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故排除ABD。13.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和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故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

15、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在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故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模式14.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牛耕”,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铁农具技术臻于成熟的标志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排除D;B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