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5670075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On Homi Bhabhas Cultural Translation摘要: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提出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思想,认为两种文化之间存在一个“第三空间”,文化翻译通过边界协商生产异质性文本,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操纵能力,可以塑造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巴巴文化翻译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为翻译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关键词:霍米巴巴;第三空间;边界协商;异质性;民族认同Abstract:Homi Bhabha, a leader of post-colonialism, put forward his cultural t

2、rans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ost-colonialism with the concepts of the third space, borderline negotiations, foreignness, and national identity. His theory really promotes the combination of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fford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into the translation stu

3、dies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context. Key words: Homi Bhabha; the third space; borderline negotiations; foreignness; national identity一、引言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1949- ),出生于印度孟买,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大师,与萨义德(Edward Said)、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并驾齐驱。同其他两位后殖民理论家相比,巴巴最年轻、最富活力和创造力,其民族文化背景也更为复杂,更是凭借着犀利的见解在后殖民研究领域影响日增。他最具

4、影响力的著作民族和叙述(Nation and Narraion,1990)和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已成为西方后殖民研究的必读书目。巴巴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以及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开拓了独树一帜的解构性后殖民文化研究。他的文化翻译理论(cultural translation或曰文化转换)创立的一系列“第三空间”、“边界协商”、“异质性”等后殖民术语俨然成为后殖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利用“第三空间”,通过边界协商,力求语言的异质性,赋予了翻译一种文化非殖民的政治意义。他认为进行文化翻译的过程就是进行文化身份

5、认同的过程,文化翻译是少数族文化存活策略。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作为一种后殖民主义话语理论,消解了文化霸权地位的假想神话,从文化层面有效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字翻译主导地位,给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下民族文化身份研究提出了崭新的翻译策略。二、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巴巴在新鲜的东西是如何进入世界的:后现代空间、后殖民时代和文化翻译的试验(“How Newness Enters the World: Postmodern Space, Postcolonial Times and the Trial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一文中阐述了少数族文化存活策略文化翻译的概念,并认为文化翻

6、译者的任务就是重新进行民族文化定位。历史的发展、民族疆域的拓展、全球化的挺进、多样文化的趋势造成了混杂,这种混杂的“间隙”使文化翻译成为可能。巴巴认为“那是一种作为生存(survival)的翻译的梦想,正如德里达将本雅明的翻译的来世生命(afterlife)之概念的时间翻译成survivre,也即生存在两可之间的行为。”1227 “翻译就是文化交流中的施为性(performative),是语言的阐发(postitionality),而不是语言的命题(propositionality)。翻译的符号不断地分辨出或“表明”文化权威和它的施为性实践的不同时间和空间。翻译的“时间”就在于意义的运动,交流

7、的原则和实践,用德曼的话说,“让原作运动起来,使其非经典化,使其分裂、游荡,甚至是一种永远的放逐。”1 228巴巴的这一文化翻译概念鲜明地反映其解构特征。巴巴主张文化翻译,给每一种文化文本以自身空间。文化身份有一种对更广大的世界发出声音的渴求,满足这种渴求,让它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后殖民批评家的责任2。巴巴曾这样定位其文化翻译:“背靠文化差异的概念,我试图把自己放在界线性的立场,放在作为差异的文化建构的生产性空间之中,放在差异或他者性的精神之中。”3可见,在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中,“文化差异”、“界线”、“空间”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概念来阐述后殖民语境下文化翻译的独特作用。巴巴倡导在“第三空间”

8、里,两种文化抛却不平等权力地位的影响,就文化间的异质性在平等氛围里进行对话协商,进行新的“他者”文化的构建。巴巴的文化翻译显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2.1第三空间巴巴的第三空间与谢莉西蒙的“碰撞地带(contact zone)”异曲同工,强调的都是充满断裂、协商以及多元等特征的有机空间。“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会打开一片罅隙性空间 (interstitial space)、一种罅隙的时间性,它既反对回到一种原初性本质主义的自我意识,也反对放任于一种过程中的无尽的分裂的主体。”4这一片罅隙性空间即第三空间。巴巴在文化定位里将“第三空间”与格林(Renee Green)所说的连接上楼梯与下楼梯的“

9、楼梯井”(stairwell,又译“衔接空间”)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是连接上梯/下梯、高贵/低贱、白人/黑人、西方/东方、文明/野蛮、我们/他们等交错混合的区域。5巴巴认为两种文化接触时要想保持各自文化的纯粹性是不可能的,异域文化的“他性”与本土文化的“同性”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里,文化的差异和话语的意义才能得到阐释。所有的文化系统和陈述都是第三空间言说的一种构建,在混杂性的第三空间,语言言说着我们自己也言说着他者,翻译沟通着文化意义,他者与自我相生相息。翻译作为一种“意义”的生产方式,跨越了文化边界,置身于“第三空间”之中。“在一种演现性和建制性策略中,第三空间既代表了语

10、言的普泛状况,又代表发声的具体含义。”136巴巴认为,一个文化的身份或特征并不存在于此文化本身,而是存在于与他文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第三空间,这是一个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空间。巴巴的这一模糊的第三空间思想是利用混杂的策略进行殖民话语批判,是对解构主义的继承。巴巴的第三空间强调殖民文化与被殖民文化相互渗透的状态,是后殖民翻译策略的起点。在这个中间地带(in-between-space),“它们通过种族、性别、暴力、文化甚至气候差异的离奇力量搅乱了权威表现,它们以混杂的混合和分类的形态出现于殖民话语之中。”1113翻译在这个第三空间里发挥着巨大的功劳将不同语言的异质因素进行交换

11、,这个空间将权威性消解,为新意义的生成开创了可能。巴巴的“第三空间”旨在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同时也为彰显文化异质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使得这个空间承载起厚重的文化意义。2.2文化翻译的“异质性”“文化翻译的新颖性就像本雅明所描述的语言的异质性(foreignness of languages)的东西那个再现的问题对于再现本身也是天然存在的。”1227巴巴在此提出“异质性”概念以描述新的东西的具体特征。“这种漂泊流动的新鲜东西不是进步论者对过去与现在、古老与现代之划分的一种新东西;也不是可以包含在对原作与复制的模仿中的新东西。”因此,巴巴的“异质性”不是偶像般的,不是清晰明确的,而是介于二

12、者之间又具有主要特征的“第三种成分”,“语境的特殊性和历史的差异性”指的就是这种“异质性”。文化翻译是文化交流表演性的本质,“文化翻译需要一个文脉的独特性,一个在少数族位置中的历史的差异性。”1228文化异质性是一种文化建构,强调的是文化认同中的不可通约成分。“说到底,差异性是很难抹平的,任何要想通过语言达到完全彻底的思想对译的想法是幼稚的,因为在通过各种话语的交流中,恰好看似无意义的、抹平差异的说法,隐藏了一种话语暴力、意义误读和更大的文化危机与文化矛盾。”6“在躁动不安中追求文化翻译,意义的混杂性场所,在文化的语言中打开了一条间隙,它表明随着象征符号(symbol)嬉戏地穿越文化场所,它的

13、相似性必然不能遮盖这样的事实,符号(sign)的重复在每一次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既有所不同,又显示出差异(different and differential)。”1234巴巴的文化翻译就是要突出再现这种异质性。“异质性”源于特定文化内容中的不可译部分,文化翻译必须面对这种不可译的异质成分。文化翻译是生产和制造文化异质性以及多样性的机制,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异质性的生产,彰显了话语的力量。后殖民语境下,制造异质文本是颠覆权威话语的最有效途径。强调异质性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实现弱势文化的非边缘化。翻译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恰当地表述原语文化的差异性,进而促进异质文化的

14、互补与融合。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学的异质性得以凸显。所谓民族文学的异质性,是指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从根本质地上相异的表达状态。7异质性概念注重保持文化自身的独特性。翻译作为跨文化实践,其表面似乎是要消除异质,其本质却是向异质开放。文化异质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动因。异质性概念体现的是一个文化态度问题。后殖民语境下,对异质性的强调,从文化政治学角度看,是对文化一体化的反抗。从这个意义上,巴巴的异质性似乎是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的一种回应。“异化翻译旨在限制翻译的我族中心暴力。它是当今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介入方式。它坚定地钉在那里,反对霸权的英语语言国家,以及他们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文化交

15、往。”8因此,巴巴的异质性是一种翻译策略,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是译者确立文化身份的手段。充分尊重异质性是后殖民语境下遏制文化霸权主义,争夺话语权,重塑自身文化身份的重要翻译方式。巴巴通过异质性这一概念消解了翻译是简单技术复制的传统翻译观,宣告翻译可以传递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翻译是一种文化间性(in-between)行为,翻译不是将两种文化简单叠加,其混杂性的内容以及异质性的结果赋予了翻译以混乱和分裂的杂交文本出现,翻译文本再也不会一边倒,符合西方主流话语。2.3边界协商翻译作为跨越边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协商过程。在巴巴的文化翻译中,“边界”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的文化翻译推崇异质文化的边界

16、协商,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异质性的协调与商讨过程。“从后殖民的视角来修正全球空间的问题就使得文化差异的定位脱离人口学意义上的多元空间,被放到文化翻译的边界协商(borderline negotiations)上。”1227两种文化的相遇决不是二元对立、泾渭分明的简单呈现。文化之间以一种互动、跨越的复杂方式运作着。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行为,翻译是两种文化在一个“第三空间”里对话协商的话语实践。文化交流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言自语,一个文化主体面临文化交流如何表达自身文化如何叙述他者文化,都需要协商。协商就意味着交流与沟通,在翻译中就要跨越文化和种族的障碍,从冲突走向妥协。显然,巴巴的“边界”不是地域边界,而是文化边界,是全球化状态下互相渗透的文化之间的界限,这种边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于模棱两可之间。而边界协商就是巴巴的文化翻译。通过边界协商,通过混杂性和语言的多声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