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66537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历史上的通货膨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92年-1994年粮价先涨的严重通货膨胀1993年物价狂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到了l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竞比上年同期上涨34.1,l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此次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秩序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 “四紧” (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这次通货膨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为先行

2、,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从体制基础上看,l994年通货膨胀的背景是1991年1993年大范围放开工业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l992年4月起分期分地区放开粮食的购销价格等,市场化进程加速使得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双轨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利益刚性的存在,这种调整必然带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从需求方面看,需求膨胀特别是投资膨胀是该次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l991年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攀高,从23.9上升到44.4%,进而升至61.8,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从供给方面看,通货膨胀的峰值出现在1994年,当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7,除食品外的工业消费

3、品涨幅也显著上升。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但是,之前的通货膨胀与后来的20世纪相比,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且局限于少数国家,比如葡萄牙、西班牙,持续时间与价格涨幅相对有限。尽管l8世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19世纪50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破仑战争的末期。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l895年以后,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就开始以相对较低的涨幅上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价格进入高速上涨时期。后来,第二次

4、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看到通货膨胀的降临,虽然期间价格涨幅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较小,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二战”后并不像“一战”结束后价格就趋于稳定,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从西方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在1949年1953年价格都出现飞涨,比如奥地利、法国、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价格指数最高分别达到114.28、111.30、109.08和134.900。在紧接着的15年中,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些国家的年均价格指数超过了125。这一时期,工业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相对温和,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3.7%,其中奥地利、法国、

5、日本较高,美国、瑞典较低。1969年以后,通货膨胀又开始在所有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0%以上,这是1968年主要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的2.5倍,到1974年达到最高峰。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全世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关注更多地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在美国1956年1957年的通货膨胀。朝鲜战争结束后,货币供应量提高过快,居民家用汽车、居住消费和商业投资浪潮的形成,美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之势。从1956年开始,美国物价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实际与预期需求总和的过度扩大,刺激了部分行业,并且直接导致了这些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工资水平快速上升,并由此更广泛的推动了其他行业工资

6、水平与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提高。1966年1968年的通货膨胀。此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升,特别是食品、服务和居住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社会总需求的过快上涨以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的速度提升了工资水平,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如额外冲资、投资税收信用减免等是这一时期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1971年1975年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年成不好造成农产品歉收,加上库存不足,进口困难,世界需求提高,食品价格涨幅达到年均19。二是由于全世界需求剧增,基础产品出现了量缩价升的趋势。1973年1974年,美国石油批发价格上升了51。三是新的货币支付平衡政策导致了美元较大程度的贬值。1978年1980年的

7、通货膨胀。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美国的CPI从1978年的l06.5冲高到1980年的113.8。两个原因导致了价格的走高:一是受制于劳动工会的压力,单位劳动成本再一次提升,成本推动成为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二是第二次石油价格波动严重地破坏了全美油价定价机制,进而造成更广泛的全社会商品与服务价格的失控。通货膨胀在德国近百年来,德国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多次通货膨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通货膨胀;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1992年第二季度经济开始陷入萧条,而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大增,通货膨胀再次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

8、货币供应量大约只有60亿马克,但到了1918年11月17日宣战为止已经增加到了284亿马克,相当于一战前货币发行量的473,即增加了3.73倍。一战的硝烟渐渐远去,德国的通货膨胀并没有随着大战的结束而终结,相反在战后出现了奔腾式发展,最终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深渊。从1922年初到1923年底,在两年的时间里,德国的货币发行量上升到天文数字,1923年底,德国的货币流通总量,相当于战前的1280亿倍。1918年11月停战的时候,德国的物价已较1913年上涨了117;战后物价上涨速度加快,次年物价上涨了247%,是4年大战期间总涨幅的1.5倍。一年后大涨约11倍。l921年11月物价开始步入疯狂的

9、攀升阶段,1922年批发物价指数为45205,是l913年物价的448倍。1922年后,螺旋式上升进入加速阶段,至1923年底物价指数已高达约1432万亿,是战前物价的1.4亿倍多。战后5年物价上涨了66亿倍。通货膨胀在日本“二战”后日本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典型的财政通货膨胀,症结在于战后供应能力极端缩小。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战争积累了强大的购买力,而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却因战争破坏下降了。滥发的临时经费加剧了通货膨胀;以转产为由的银行贷款增多和存款减少;银行券的大量发行;存款挤兑:物资被隐藏和生产上人为的开工不足;大资本家为避免资产被没收而减产或转产。20世纪的百年中,日本也没有能摆脱掉

10、通货膨胀,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受通货膨胀之苦。1960年1968年的通货膨胀。在这一期间,日本经历了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迅速变化,政府的货币财政政策取向的赤字化。在这9年中,日本的年平均CPI达到l05.4。1969年1972年的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大导致供需失衡;二是其他国家通货膨胀提高了日本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带动了日本产品的出口量和产品价格,从而影响国内价格走高;三是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对于工业“两头在外”的日本来说,自然地带动了国内价格的上涨。1972年1974年的通货膨胀。日本经历了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是内外部因素

11、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压力来自1972年第四季度后食物、纺织材料、木料和皮革物品的进口价格水平持续以20%以上的速度上升,原油的上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在因素是由于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资金的流动乘数进一步扩大和全社会有效需求呈爆炸式增长。通货膨胀在巴西巴西的通货膨胀主要发生自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1952年1964年,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6.3。这期间有三个经济现象值得我们总结:一是国家财政赤字,货币投放过快,持续的工资增长和汇率的不断下跌是巴西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二是这个时期的通货膨胀还表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胀积累”,并由此刺激巴西国内经济的加速发展;三是1963年后,政府为了解决收

12、入不公和社会危机问题,鼓励工会以有力的手段进行工资的谈判,工资成为推进通货膨胀的加油器,导致1963年、l964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70以上。l973年,新一轮通货膨胀又开始加剧,并在1974年的5月、6月达到峰顶,l974年巴西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4.0。巴西经济外向度的提高是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原因。因此,石油危机造成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就毫无疑问地影响着巴西。此外,这一时期资金流动性过剩和“产出差异”的下降也是导致新一轮高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巴西又一次出现通货膨胀。特别是在1989年1990年和l994年1995年,月平均通货膨胀率在30左右,l995年,巴西政府采取了“REAL PLAN”实行新流通货币,并由此成功地克服了通货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