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8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663500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8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8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8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8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8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8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18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物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10分,考试限定用时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卡。第I卷(共48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12小题。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一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

2、的得0分。1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两个工件a、b,截面为梯形,靠在一起置于水平面上,它们相互接触的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已知a、b间相接触的侧面是光滑的,现给a施加一个水平推力F,使两工件一起向右匀速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工件a对地面的压力小于工件b对地面的压力B工件a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工件b对地面的压力C工件a受到的摩擦力等于工件b受到的摩擦力D工件a受到的摩擦力大于工件b受到的摩擦力2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该质点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C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D第2秒末和第6秒末的位置相同3如图所示,a、b、c三个转盘紧紧地挨在一起,它

3、们的圆面在同一水平面内,a、b、c三个转盘的半径从左向右依次减半,其中c盘半径为r,b盘在外部动力带动下逆时针以角速度匀速转动,转盘与转盘间不打滑,则Aa盘边缘上一点的线速度为rBa盘半径中点处的角速度为Cc盘半径中点处的向心加速度为42rDb盘边缘上一点的向心加速度为2r4如图所示,质量为m=0.5kg的小球(可视作质点)从A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后撞到竖直挡板上,已知档板与A点的水平距离为x=2m,A点足够高,空气阻力不计,g=10ms2,则小球撞到板上时的最小动能为A1JB5JC10JD15J5物体放在动摩擦因数为的水平地面上,受到一水平拉力作用开始运动,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和拉力随

4、时间变化关系分别如图甲、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动摩擦因数为(g=10ms2)A0.1B0.2C0.3D0.46如图所示,A、B、C、D是水平面内同一直线上的四点,且AB=BC=CD,在A点正上方的O点以v0水平抛出一小球,刚好落在C点,小球运动的轨迹与OD的连线交于E点,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经过E点与落在C点的水平位移之比是2:3B小球经过E点与落在C点的水平位移之比是3:4C小球经过E点与落在C点时重力做功的比为5:9D小球经过E点与落在C点时重力做功的比为7:167物块静止于粗糙斜面上,受到一恒力F后,沿斜面向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直到物块再次静止。下列关于物块

5、的动量P和位移x的关系中,能正确描述该过程的是8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上滑动,然后滑回到原处。物块初动能为E0,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取地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则该过程中,物块的机械能E与位移x的关系图线是9如图所示,物块B靠在竖直墙壁上,物块A受到一水平推力F作用,两物块保持静止。若逐渐增大F,并保持A、B两物块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减小B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可能增大C物块A受到物块B的弹力增大D物块A受到物块B的作用力增大10如图所示,是地球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的示意图。A为近日点,B为远日点,C、D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若只考虑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地球在从A点经C、

6、B到D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A点到C点的运动时间为91.25天B从C点到D点的运动时间大于182.5天C从A点到B点,地球的势能一直增大D从C点到D点,地球的势能先减小后增大11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相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相隔2 s,它们运动的图像分别如直线甲、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t=2s时,两球相距最远Bt=4s时,两球的高度差为0Ct=6s时,两球相距45mD甲球从抛出至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相等1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2m和m的两个物块A、B被不可伸长的细线拴接,物块之间有一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物块不连接)。两物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某时

7、刻细线断裂。以下关于两物块的动量与时间关系的描述合理的是第卷(共62分)注意事项:1第卷共6道题。2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定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二、实验与填空(共2小题,共16分。)13(10分)某学习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实验中,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下端,稳定后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将数据填在表中。(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取g=9.8m/s2)(1)上表记录数据中有一组数据在测量

8、或记录时有错误,它是第 组数据。(2)根据实验数据将对应的弹力大小计算出来并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内(保留3位有效数字)。(3)在坐标纸中作出弹簧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度L之间的关系图线。(4)根据图线求得该弹簧的劲度k= Nm。(保留2位有效数字)(5)若考虑弹簧自重对第一组数据的影响,弹簧劲度系数k的实验值 真实值。(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4(6分)某实验小组用图示装置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图中带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置于桌面,拉力传感器可直接显示所受到的拉力大小。(1)实验时,下列操作必要且正确的是 A将长木板右端适当垫高,使小车能自由匀速滑动B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

9、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传感器的示数C改变砂和砂桶质量,打出几条纸带D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E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2)若直接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以传感器的示数F为横坐标,通过纸带分析得到的加速度a为纵坐标,画出的a-F图象合理的是 (3)若上题中四个图象中的图线(包括C中的直线部分)的斜率为k,则小车的质量为 。三、计算题(共4小题,共46分。)15(10分)如图所示,电动玩具小车通过一根绕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与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可看作质点)相连,拉着物块沿ABC轨道滑动。轨道BC部分是半径R=1m的四分之一圆弧,定滑轮在C点正上方与C点相距

10、R,运动过程中小车受到地面阻力恒为N,小车以P=20W的恒定功率向右运动,当物块运动至B点时速度v=2ms,求物块在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16(8分)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一次性实现火星的“绕”、“落”探测,如果火星探测任务成功以后将会对中国的火星探测积累丰富的经验。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火星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为q,火星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p,求(1)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探测器绕火星表面运行的速度。17(14分)如图所示,质量M=8kg的长木板A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木板左端受到水平推力F=8N的作用,当木板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v0=1.5ms时,在木板右端轻轻地放上

11、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2kg的小物块B,放上小物块0.6s后撤去F,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0.2,木板足够长,取g=10ms2。求(1)放上小物块后撤去F前,长木板与小物块的加速度;(2)撤去F后,二者达到相同速度的时间;(3)整个过程系统产生的摩擦热(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8(14分)如图,质量为m1=2kg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1kg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1Ncm,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一端连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在挂钩上系一质量为m3=1. 5kg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恰好能够到达地面。已知它恰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现将质量为m4=6kg的物体D系在挂钩上后再举高H=0.8m(未触及滑轮)然后由静止释放(g取10ms2,空气阻力不计)。求:(1)C从释放到落地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2)D刚刚落至地面时的速度(结果可保留根号)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认为解释变量是影响被解释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这种变量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或者是否明显,会在回归系数1的估计值中反映出来。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